APP下载

高校体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分析

2010-11-22姜国钢

关键词: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校园

姜国钢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物质、精神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最有活力、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也是高校校园中最原始的文化.体育教育文化因其特殊的氛围,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教师.优秀的体育教育文化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观文化观和正确的体育态度,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针对不同的体育兴趣,通过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不仅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还能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殊氛围,使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展示个人的运动发展,并给予新的运动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部分普通高校(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国际互联网的部分搜索引擎以及浙江大学图书馆、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等资源,对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及高校文化建设的论著文献进行搜集和查阅,从理论上对该论题进行可行性论证,为论题的设计及调查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浙江高校体育界、教育界、心理学界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访问,为该研究获取了许多独到的、有益的见解.

1.2.3 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

1.2.4 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经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总体评价和修改,认为问卷设计内容具合理性.于2009年6月组织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大学生,按要求现场填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 200份,收回1 090份,回收率为90.8%,其中有效问卷为1 035份.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用百分数对计数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并以逻辑演绎的方法进行推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2.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体育行为风尚等,由物质、制度、精神3个层面组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高校体育工作普遍开展得较好,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及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高校注重对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和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1.2 深层体育精神文化匮乏

校园体育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见表1).然而,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知仍有很大偏差,有的认为体育可有可无,更有甚者视之为累赘,他们认为只要身体健康,会活动就可以了,至于体育意识观念,非体育专业人员不必强化.人们往往看不到体育的潜在能量,更谈不上用体育的精神去激励人的意志,鼓舞人的斗志,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甚至某些管理者、教育者也不去学习和思考,以致多数学生认为现行大学体育教育与他们的情感选择是不同步的(见表2).

表1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统计表

表2 大学生对大学体育与自己的情感选择问卷统计表

2.1.3 体育制度文化限制较宽、误区较多

目前,各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条条框框束缚较多,特别是沉闷、乏味的体育教学及考核标准较大地限制了学生体育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不少体育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在体育教师指导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范围狭小,常常只限于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自主建立体育组织的经验尚不足.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定误区: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引导;注重表面形式,轻视实际内容;注重特色性,轻视多样性.

表3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统计表

2.1.4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场馆器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载体,学生的体育兴趣往往来自于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见表3),简单的奔跑和机械的重复活动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欲望.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许多高校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已满足不了学生活动的需求(见表4).虽然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较低(见表5),以致许多体育设施形同虚设.离开场地器材的体育运动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学校体育文化物质层面建设应引起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表4 对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表5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情况调查统计表

2.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2.2.1 主观因素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重文轻武”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对这一观念的认可.因此,出现了国家高层重视体育文化而基层忽视的尴尬局面.高校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真正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总体上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相差甚远.大学生与体育的关系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以局外人欣赏议论的多,亲自参与的少;被动地应付考试或达标的多,主动长期坚持锻炼的少;关心体育分数的多,追求体育真正价值的少.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参加体育锻炼还没有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更不用说在体育方面进行健康投资.因此,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大学生在观念上还需进一步转变.

2.2.2 客观因素

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又使学校的融资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但由于基础薄弱,目前仍然难以解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供需矛盾.加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仍然是部分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作用的策略研究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亚文化,它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具有深刻影响.而高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3.1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建设

体育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要求是一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反映.培养校园体育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凝聚力、归属感,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快速形成,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积极作用,排除消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3.1.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或看法,这种意义和价值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体育价值观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态度倾向、观念形态、思维方式及个体需要、志趣等的影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文化层次较高的高校师生应具备如下的体育观: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竞争赋予校园文化活力;体育娱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体育消费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主流;体育能够完善个性优化校园文化;体育健身健心促进校园文化和谐稳定.

3.1.2 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当前高校体育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提高锻炼的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为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意识是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具有参与运动的欲望和要求.毛泽东就曾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1]因此,为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富于活力,必须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3.1.3 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

校园体育精神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2].作为一种深层的精神文化,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学校成员发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在20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倡导的“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的校园体育精神,就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发奋成才.“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3]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座右铭.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大力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开拓精神.以体育精神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意义将更为深远.

3.1.4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

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行为习惯是校园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场所,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公平竞争、公开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求真务实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来教育感化广大学生.

3.1.5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习惯[4].长期以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以追求外在目的为最终目标的倾向,过于注重暂时的体育实际效果,忽视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高校学生的知识层次较高,本身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借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2 加强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建设

3.2.1 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

国家对学生实行三好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文化“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的合理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这种现象在高等教育中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并强调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高校要构建自己的学校文化,首先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制度,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3.2.2 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

表6 对体育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心理发展的问卷统计

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与他们在中学已有过的情感体验相似,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步(见表6).他们感受不到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势以及与中学体育教学的差异.沿用同类的教学模式无法带给学生新奇与兴趣,体育教学变得枯燥和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载体,教材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可接受性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价值,要选用那些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可塑性教学内容.

3.2.3 改革学校现行的体育竞赛方式

一年一度的校综合运动会是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头戏,是展示各高校体育教学成果和学校精神风貌的窗口,它的功能和意义早就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校运会历来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组织校运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就感、使命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最佳途径;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面对失败和挫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最佳课堂;是传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理想载体.然而,现行的运动会却片面强调体育的竞技性,漠视群众性,重名次、轻教育,剥夺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权利,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兴趣[5].问卷调查(见表7)发现,大学生对运动会兴趣不大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被排斥于运动竞赛之外.所有这些弊端使多数大学生失去了受体育文化教育的机会,也使校运会失去了向全校师生员工传播体育文化的意义.

表7 大学生对运动会的态度统计表

表8 大学生参加体育文化节的情况统计表

将校运会拓展为体育文化节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校运会本质回归的重大举措.把体育节定位于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体育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在一个阶段内开展的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各学科与各种教育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显然既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体育文化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使它真正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盛会与节日,它的内容、形式、运作办法及其内在规律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丰富和完善(见表8).例如,增加校运会的参加人数,增设集体项目如20×60 m迎面接力、16×100 m接力赛、10人集体跳绳等.

3.3 高校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活动中可感觉到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6].“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而且让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7],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运动的向往.

3.3.1 经费投入是关键

中国高校用于体育的经费一直以来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以致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许多高校拥有的体育场馆与学生人数之比,未能达到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认为其体育兴趣来自对体育器械的满足,简单的跑步和机械的重复活动,难以满足他们的体育运动欲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会更加求新、求乐、求美,然而需求与设施的矛盾会使一大批想在体育活动中愉悦、充实、表现、完善自我的学生不能如愿以偿.体育经费不足、投入过少,是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落后的直接原因.

3.3.2 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从事大众体育的人数逐渐增加.“各高校要发挥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及人才优势服务于市场,再通过市场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8].而改善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提高场馆效益的首要做法就是“要大力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加大开放的力度,延长开放时间,努力实现场馆资源的有效配置”[9].可以在寒暑假办短训班、夏冬令营等活动,或对广大学生开放体育场馆,使场馆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3.3.3 体育设施的建设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

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是校园体育的物质载体,体育设施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体育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体育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10].如果离开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那么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不协调的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多维功能的发挥;有利于高校良好的体育风气的形成;有利于高校校风、校貌的建设;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文化资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构建发展模式,要从整体上把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找准现实中的热点、建设中的难点、发展中的最佳点.通过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论探讨,建构高品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其在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长期地从精神、制度、物质3个层面加强建设,尤其在精神层面上思考体育文化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以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通过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是体育理论界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论题.高等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是最便捷、最理想的途径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中这一独到的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精神、制度、物质3方面协同配合,应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发展,用现代体育思想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完善高校的管理,突出高校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施行.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课余体育俱乐部及体育文化节的建设等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39.

[2] 周西宽.市场经济.体育.现代意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3):1-5.

[3] 赵强.体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421.

[4] 徐玖,平唐成.体育市场的价格理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77.

[5] 唐成,张超慧.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81.

[6] 郝勤.S与P的宿缘——关于竞技与体育关系的回顾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1):8-10.

[7] 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史,2001(4):43.

[8] 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8(3):86-87.

[9] 郑颂平,李宏图,苏华成.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走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2(3):50-51.

[10]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56-163.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校园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