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库存,何时不再让人“心慌”?

2010-11-22潘煜

小康 2010年12期
关键词:刘江红十字采供血

文|潘煜

血液库存,何时不再让人“心慌”?

文|潘煜

关于“血荒”的争议出现在媒体与医院里,但是血液库存量增减的真实原因也许相当偶然,可能是天气,也可能是季节。献血模式的多样化正在减少令人“心慌”的现象,而建立公开透明的血液管理机制则是公众最大的期待

11月22日,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将持续走低,开始出现下雪天气。而对于采供血机构,这一节气的到来则意味着着急上火的时候又到了——别说出现降雪,单是降温,已经让一大批人情愿“宅”在家里不出门,而人流量减少意味着采血量的减少。

“凡是能造成人流量下降的因素,都会对采血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北方地区。这是流动献血的特点。”北京市献血办公室主任、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坦言。寒风中,那些落寞的街头采血车诉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无偿献血制度的第12个年头,采供血机构仍然在“看天吃饭”。

但用血需求却从来不看老天的脸色。在集合了全国最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寻求康复的希望,他们用掉了北京60%的临床用血量,帮助北京临床用血需求每年以10%~15%的增幅稳步上涨。

什么时候采血量才能不再随着气温、人流做“俯卧撑”?在宣传、血液管理制度、献血者队伍组建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值得期待。

组团采访与扎堆献血

前一段时间,刘江很忙,忙着接待一窝蜂来访的记者,全国大范围出现的“血液告急”情况让媒体聚焦血液中心。上一次这样的关注还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血液库存告急时,“媒体多的我们都接待不过来”,刘江说。

于是,熟悉的模式在循环播放:血液库存告急——媒体组团采访——公众扎堆献血——血液库存回升。有时候,公众献血热情的高涨还将推动这种模式往前发展,血液库存已满——呼吁公众暂缓献血。血液是有保质期的,理论上是35天,实际时间可能更短。

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宣传热情同样有“保质期”,因此,与危急时刻公众献血热情高涨相对立的是平日里公众对献血的淡漠甚至抗拒。

在《小康》于11月14日至22日发布的“公众无偿献血态度”调查问卷中,在全国范围内共回收有效问卷1085份,参访者年龄以20岁至40岁为主。其中61.66%的人“没有献过血”,20.09%的人“献过一次血”,18.25%的人献血两次及两次以上。

为什么不献血?原因之一是“怕因献血感染疾病”,在调查中,选择这个原因的人数排在第二位。为何在《献血法》实施12年后,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害怕感染疾病”而不愿献血?刘江认为这与宣传误导有关,1978年以前,我国临床用血主要来源于群众的有偿卖血,血液安全无法保证,管理混乱,确实出现过输血感染疾病的现象,这给公众带来了心理阴影,“但无偿献血行业从未发生过因献血感染疾病的先例。现在采血用具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被感染的可能性。”

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将决定他今后对献血的态度,甚至会影响他周围的人。招募一个新献血者所付出的努力是保留一个老献血者的6倍。

另一项调查也从侧面反映了无偿献血相关知识普及的不到位,在“您了解捐献全血和捐献成份血的区别吗”调查中,将近60%的人表示不了解二者的区别,其中35.12%的人表示“完全没听说过”,而表示非常了解的人只占到11.98%。

在深圳,利用特区立法优势,无偿献血制度在1995年就已确立,1998年其无偿献血量已100%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此后12年里,从未出现过“血荒”,目前其固定献血者比例近60%。深圳市血液中心献血服务科主任蓝欲晓告诉《小康》,深圳媒体每年对无偿献血的报道有200~300篇次,十几年来,帮助市民潜移默化地了解献血知识,提升献血意识。

除了媒体宣传,深圳血液中心还于2000年5月成立了“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工作者服务队”,目前人数达到1400人。志愿者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传播无偿献血的捐献理念和相关知识。蓝欲晓认为志愿者有与公众无利害关系、无界线、零距离的身份优势,有曾献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经历的资源优势,相比政府或采供血机构的宣传,更易于被公众信任和接受。

这些把劲儿用在平时的工作,显然比临时抱佛脚的集中报道、呼吁倡导更能合理、有序地建立并维持公众的献血热情。

献血需要“回头客”

刘天宇在王府井书店献完血后,手机接到了一条短信,询问他是否对献血时的服务满意。

这条短信来自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所有献血者在献完血后都将接到系统自动发出的征询短信,可短信回复是否满意。根据去年的统计结果,短信的回复率为48%。首次回复的满意度为98.7%。对表示不满意的献血者,首都无偿献血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逐个电话回访,征求意见。

刘江说,他们的目标是99%的满意度。因为即使1%的人不满意,已经是很大的损失。他经常和员工算账:北京一年有40万人次献血,1%就是4000人,这4000人再和他周围的朋友一说,也许就是4万人不献血了。

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将决定他今后对献血的态度,甚至会影响他周围的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教材中所公布的数据,招募一个新献血者所付出的努力是保留一个老献血者的6倍。因此,如何通过优质的服务留住献血者成为各采供血机构的努力方向。

在深圳,各献血点设有饮品和茶点,供献血者自助选用。献血点面积较大的还设有献血者专用的休息厅。如果你在3年内献过血,将收到来自市血液中心的生日卡,如果你在1年内献过血,还将收到贺年卡。每一位献血者都将收到邮寄的检验结果及致谢信。

在北京,2010年10月中旬,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官网改版,中心与中国医院协会合作,为献血者提供预约挂号服务,通过中心网站预约挂号免除预约挂号手续费。北京去年共有40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血量达136吨。而其中90%的血量来自街头流动的采血车。刘江说,“这说明公众一次性、偶然性献血的比例较高,目前北京采用的仍是以流动献血为主的无偿献血模式,抗风险能力低。”

因此,北京计划将以流动献血为主的采血模式向预约为主的采血模式转化。为此血液中心建立了24小时献血服务热线、改版了短信平台。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使预约更加简便,以此逐步提高预约献血的比例。

按计划,到2015年北京市预约献血比例将由现在的10%提高到40%~50%。“如果预约比例提高了,无偿献血抗风险的能力就会提高。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站、短信通知献血者应该在哪个月来,避免扎堆,使献血更有计划性。”刘江说。

北京的长期目标是将预约为主的献血模式,向以固定献血者为主的献血模式转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固定献血者是指“至少献过3次血并且每年至少献1次血的献血者”。但在预约献血模式还尚未形成前,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河南,相似的目标在两年前就已提出。2008年,河南省提出建立无偿献血的“5198”工程,即在5年内建成一支10万人的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一支9000人的固定机采献血者队伍和一支800人的固定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科长李伍升表示,之所以要组建固定献血者队伍,首先是出于血液安全着想。“如果一个人多次参与献血,并且每一次献血都要经过检测,血液安全系数就会加大。”他说,同时也保证了无偿献血队伍的稳定性。“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采集量比较恒定,比一次性的献血人群好控制,也利于预约献血。”李伍升说。

目前,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在献血者初次献血后就征询其“是否愿意加入固定献血队伍”,第一时间传递固定献血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定期沟通。

现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人数达到约8万人,占献血量的60%,固定机采献血者达到约6000人,占机采献血队伍的80%,固定稀有血型献血者达到800人。这些固定无偿献血者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用量的稳定性。

我献的血,你用在哪儿了

在《小康》对“不献血的原因”一项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血液管理机制不透明”;在对只献过一次血人群“没有再次献血的原因”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用血管理机制不透明,不知道自己所献的血用于何处”;在“解决血液告急情况的主要手段”一项调查中,呼声最高的一项也集中在“建立公开透明的血液管理机制”。三项第一指向一个问题:公众普遍认为目前的血液管理机制不透明,献血不放心。

对这个问题,刘江认为公众最大的疑虑是:“我献的血,你用在哪儿了?”他认为公众对此存在误解:“每袋血从献血采集装袋开始就要贴上条码并录入计算机,一袋血怎样进行检测、入库、制备、发到哪家医院、用于哪个患者,都可追踪到。但根据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因为涉及到对献血者和用血患者隐私的保密,采供血机构不能对外公开。”

蓝欲晓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根据《献血法》规定,采供血机构所采集的血液只能用于临床输血。但不向献血者公开其所献血液的去向是国际惯例。”但这并未消除公众的质疑声,“无偿献血,有偿用血”成为新的热议话题,更有公众质疑采供血机构利用献血者的血液盈利。卫生部新闻办不得不对此做出回应:“血液本身不是商品,不能用金钱衡量,但血液从采集到临床使用存在消耗成本费用,这需要由用血的患者承担。”

但“成本费用”究竟是多少?却依然没有答案。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深圳血液中心、河南红十字血液中心均表示,目前中心的血液供应价格严格执行全国统一标准。即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联合制定的血站供应价格,主要包括血液采集耗材、储存、检验、分离的费用,以全血为例,血站供应价格全国统一为220元/200m l。“供应价格”并非“成本费用”,对于公众期待的“公开血液成本”,三家血液中心均表示应由上级制定统一标准的部门公开更为合适。

猜你喜欢

刘江红十字采供血
旧轮胎,新财富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刘江“话疗”秘诀:我“胡汉三”是这样养生的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