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朗读的激情
2010-11-18肖禄英
肖禄英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情操;朗读利于领悟读写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良好的朗读效果源于激情的投入。那如何唤起朗读的激情呢?
一、精彩的导语激发情感
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上课就用课件呈现出周总理慈祥面容的照片,并如泣如诉地说:“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很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很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离开了我们。”稍作停顿,接着,老师满含悲情地启迪着学生的情感:“长安街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悲痛欲绝,一起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的导语句句动情,引人入胜,为课堂烘托了悲痛的氛围,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一种悲伤的氛围,学生也就在这种浓浓的伤感情绪中深情地读起了课文。
二、妙趣的情境熏陶情感
情境激趣是根据课文描绘的情节,运用画面、音乐、文学语言等手段,创造和再现情境。我们教师精心地设计的情境能发挥朗读的特殊效应,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激情。
1.音乐渲染。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也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诗时,为激起学生朗读兴趣,上课时随着美妙的伴奏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优美的歌声渲染了气氛,学生兴味盎然地朗读起来。
2.画面再现。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内容与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观看画面时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朗读中。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爸爸的灵柩回来的那一段,播放课件:在哀乐声中,那钉着“蓝盔”的灵柩,随着维和部队战士的脚步,从飞机上移下来,缓缓地向雷利走来。画面定格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定格鲜血染红的征衣,定格腕上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的画面。令人揪心的画面、催人泪下的哀乐一下子揪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满脸悲伤,满含泪水。此时再让他们朗读,孩子们一定是语调低沉,语气坚定,渴望和平。
3.语言描绘。过渡语言的描绘在引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描绘,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朗读的兴趣。如教学《凡卡》第8自然段即凡卡诉说悲惨生活的一段,感受凡卡的悲惨,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凡卡的同情及对老板老板娘的愤慨时,有的同学说:“我体会到了老板娘的狠毒!”有的同学说:“我想对老板娘说:‘老板娘,你太狠毒了!你也是母亲,你也有孩子,可母亲这个字眼你不配!”教师接着话语:“恶毒,狠心,不配做母亲的老板娘是那样的残忍!同学们,把她的恶毒、狠心读出来吧!”有了情感共鸣的学生们再读句子,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三、形象的读演促进情感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情节,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地读演,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品味和创设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为了激起学生朗读的激情,更进一步感悟两小儿的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设计师生合作辩斗:反复辩斗“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刚开始语气平缓,接着师生分别加上“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词语,辩斗的语速越辩越快,语气越辩越重,语调越辩越高,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接着生生表演“辩斗”,学生配以叉腰、指手、跺脚、拍胸脯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作表演,学生的辩斗越来越激烈,两个可爱的古代小儿形象立体化、生动化。
四、巧妙的评价抒发情感
教师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激情。教师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巧妙地评价,不但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尽情抒发情感,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如教学《灰雀》时,学生语气着急,读出了列宁的着急心情,老师赞美道:“老师从你着急的话里知道你读懂了列宁的心思,你体会得真好!”又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当学生皱着眉头,瞪圆眼睛,狠摇脑袋,紧并双指,生气地朗读,老师巧妙评价:“我看到了一个气急败坏的严监生!你真是他的知音啊!我们也像他带着这样的表情这样的动作生气地读!”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不但体会到了严监生生气的心情、吝啬的形象,而且学到了朗读的技巧,一定能绘声绘色地朗读。
唤起学生朗读的激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读,快乐地读,渐渐养成爱读书、自觉读书的习惯。◆(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