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不当行为对策研究

2010-11-18祝全冈

江西教育C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堂纪律因材施教纪律

祝全冈

科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与年级增长成反比,而厌学之风却与之成正比。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何在,又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何种影响,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一、课堂不当行为的表现及影响

1.过于严格的课堂纪律

一定的课堂纪律对于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过于严格甚至苛刻的课堂纪律则在极大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自由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自由。有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之所以一言不发,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害怕因答错而遭致惩罚。在如此权威主义的课堂中,学生的表达欲望受到严重的抑制,正常的学习心理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达成。

2.教师和优生的话语权

学生能否顺利地回答问题,对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完成教学过程,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学优生作为回答者。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现象在更需要多种观念交锋、碰撞的文科教学中却表现尤为突出,不利学生思维发展。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和学优生把持着课堂的话语权,后进生(包括大部分的中等生)几乎是陪读者。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对于偶尔一两次的压抑,大多数人可以利用内心的自我安抚机制加以平息、化解,但如果长期如此,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一年级的课堂,小手举得高高的,而高年级的课堂却鸦雀无声的原因所在。须知,这并不是这些课堂不当行为造成的唯一后果,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弗洛伊德在进行精神分析时曾经指出:“神经质的显著特征是他们唤醒的感情在质上正确,量上过度。(这一量上)过多的部分是由那些以前受压抑而留在潜意识的感情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受压抑的心理过程会在内心安抚机制的作用下,得以平息,但其已产生的情感能量并不会消失,而是进入了潜抑状态。这一心理能量如果累积过度并长期得不到排遣,极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作用,冲垮内心的平衡机制,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形成心理疾病。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达35.99%。

三、改进对策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紧扣新课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要求我们既要真正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放弃课堂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师讲生听、师问生答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导生学、生问师引、个别指导与共同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满足表现欲,又要注重因材施教。之所以提出把师问生答改变为生问师引,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个性发展,并在个性发展中促进心理健康。

2.更新纪律观念,构建相对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活跃。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学生当孩子看待。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像成年人可以坚持较长时间。因此,课堂中出现一点混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说明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装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威权意识。

3.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力,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课堂的调控能力,使课堂调控更多地表现为积极的引导,而不仅仅是消极的纪律约束。当然,这并不否定一定的纪律约束。完全的放纵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弗洛伊德曾提出“压抑—转移—升华”的防御机制,指出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得当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纪律约束和正面激励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获得一个积极愉悦而又宽严有度的成长环境。◆(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因材施教纪律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