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大学理想的内涵

2010-11-18石永涛孙瑞

文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理想内涵大学

石永涛+孙瑞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理想的内涵、理想与理念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大学理想教育的特征进行论述,以期对大学开展理想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 理想 内涵

做一个有理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本文将围绕“大学理想”这一概念做些探讨,与诸位同仁商榷。

一.理想的含义

“理想”有如下两重含义。一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设想,与空想、幻想不同),如茅盾《开荒》:“如今,怀抱着崇高理想的人们,正在改造这黄土高原”。二是如所希望的、使人满意的、达到要求和标准的,如这项技术革新还不够理想,尚需进一步钻研和试验。简言之,理想是指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其超越的企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有理想的动物,他“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爱情片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一个人,正是因为怀抱理想才可以超越现实,也必须超越现实。或者说,理想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性的一个标志。因为人不仅拥有一个物质的、现实的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意想的、可能的安乐窝,其生存不仅有一个实然的向度,而且还有一个应然的向度。人之为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指向“尚不存在”的未来,是对现实存在的批判或否定。正如德国社会学家克尼斯所言:理想的本质就在于时刻召唤人们脱离盲目平淡的日常现实,上升到圆满的观念世界。理想的追求能够唤起人们的极大热忱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与幸福感。“没有理想和理想的追求,人就只能像其他动物那样成为客观必然性链条中的一个被动环节,按必然性而生,循必然性而死。它不具有任何意义。理想才赋予人以生存意义。人的生存意义只能寓于为实现理想的自主、自觉努力之中。确立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也是人的生活意义化的过程”。

二.理想与理念之间的关系

对于“理想”和“理念”之间的关系,有的认为“理念”包容了“理想”,有的则认为“理想”涵盖了“理念”,还有的认为“理念”与“理想”属于异词同义。对此,我们持有不同意见:首先“理念”与“理想”是具有各自内涵的不同概念,并非异词同义。这不仅可以从汉语释义中区别开来,还可以从英语词汇中得到明证。在英语中,“理念”为idea,“理想”为ideal,可谓泾渭分明。其次,“理念”与“理想”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不同概念,“理念”中含有“理想”的成分。因为“理念”作为一种具有前瞻性、向导性、超越性的认识的意念,其中就蕴涵了“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理想是一种整合性目标,而理念是构成这种整体目标的基础。如果说,“理想”属于一种“应然”的思想观念,而“理念”则属于包括“实然”、“必然”和“应然”这三种状态的思想观念。就此而言,理念应为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念,理想应为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再次,理念是以抽象的、概括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方式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理想则是既受理念的制约又受种种历史的现实的条件所制约的可变的思想观念。

三.大学教育的特征

理想性是大学教育的永恒性。“大学理想”,乃是大学人或关心大学发展的人的教育理想。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是学术机构,它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活动,而推动大学运作的观念就是大学的理想。它包含大学的教育目标、社会功能与责任,涉及大学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体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构想,它具有前瞻性、导向性、激励性、超越性、批判性等。简单来说,大学的理想就是人们对于理想的大学应是什么样子的一种系统构想”。还有学者认为:“所谓大学的理想,是指作为大学主体的所有大学人,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发展大学以及大学的力量来造福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一种追求与抱负。……它总是通过大学追求的发展目标、口号或一种办学倾向、精神来具体体现。”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导引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灯塔。

从历史上看,自中世纪始,不少学者就在潜心勾画大学的理想蓝图。“理想”作为一种“合理的设想”或前景预测,总是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的,否则就难以称为“理想”。但大学理想并不是“空想”,它超然于现实,又植根于现实,具有展望未来、导引社会的独特功能。大学理想是适应时代和大学个性化的要求将理念加以具体化而确立的,因此会随时间、场所、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教授郑晓沧曾将西方的大学理想概括为英、德两种,而美国大学则为二者的融合。他认为:“英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Gentlemen,可以牛津大学为代表;德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专门学者Scholar,可以柏林大学为代表。至于美国大学,最早成立为哈佛大学,其初原依英国剑桥大学为矜式,故多少沾染牛津大学之遗风,偏重于人格的陶冶。四五十年前,学子纷纷负笈于新兴之德国。引德国风习以俱还。……于是美国大学,逐渐染德国之风习。然近20年来,感觉人格陶冶之不可怠忽,则又稍回复于英国之理想与其途辙”。这一分析是颇为中肯、透彻、符合实际的。现代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作为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层次高水平教学科研机构,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便将是沉寂的,甚至是沉沦的。可以这样说,不论一个民族如何贫穷落后,只要它怀抱中的大学还蕴蓄着远大的理想与蓬勃的生机,那么这个民族就有走向振兴、摆脱困境的希望。

大学的理想既是空灵抽象的,又是现实具体的。它既是牵引大学各项工作的精神力量,又是与各项具体工作融合在一起的。大学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位干部、老师、职员和学生的躬行实践。而理想的实现总有一个过程,总需要一定的条件,有时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但正如修建大厦必须首先进行设计一样,大学理想的研究与构想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应该指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这两种提法在角度上是不同的。“大学的理想”是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来设想大学的发展,客观性较强;而“理想的大学”是以理论为逻辑起点来设想大学的发展,主观性较强。“大学的理想”是大学内部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向往和构想;而“理想的大学”则是大学外部对大学未来发展的理解、希望和追求。一定的大学理想源于并基于一定的大学理念。

四.大学理想的类型

关于“大学理想”的类型,顾明远先生将其分为四种:“第一种大学理想是人文主义理想,可以英国的大学为代表”;“第二种大学理想是功利主义理想,可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代表”;“第三种大学理想是科学研究的理想,可以德国高等教育为代表”;“第四种大学理想是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而“中国的大学理想应是科学的、民主的、民族的理想”。也有的学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把“大学理想”分为三种:一是“理性主义的大学理想”,其代表人物是纽曼、洪堡、怀特海、赫钦斯、弗来克斯纳等人;二是“工具主义的大学理想”,其代表人物是克拉克.科尔和瑞德、博克等人;三是“存在主义的大学理想”,其代表人物是尼采、加塞特、雅斯贝尔斯、艾肯、沃尔夫等人。“理性主义的大学理想主要强调理性的启发和对永恒真理的追求;工具主义的大学理想主要强调大学应为国家服务;存在主义的大学理想主要强调个人的存在与自觉”。还有的学者把大学理想分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想”、“专家化的教育理想”、“多元化巨型大学教育理想”等等。虽然这些分类是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哲学基础、培养目标、社会要求等不同角度所提出来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大学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国政治经济的制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学理想的产生和升华离不开各国的民族土壤和现实需求,否则大学的理想就失去了其社会价值。而大学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特殊部门,正是各民族发展途中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支撑点。

总之,明确大学理想的内涵,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做出大学应有的贡献。

(作者介绍:石永涛,邢台学院教师;孙瑞,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想内涵大学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活出精致内涵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