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蓝舌病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0-11-18韩春来李全录
韩春来,李全录,卢 旺
(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北京 100044)
1 蓝舌病的病原及特点
蓝舌病(Bl uet ongue,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经媒介昆虫(如库蠓、伊蚊等)传播的动物传染病。染病牲畜主要为反刍动物,病畜会出现高烧、黏膜水肿和糜烂等症状。该病致死率为20%至30%,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迄今尚未发现蓝舌病病毒对人类有传染性。
蓝舌病原来属于OIE A类疫病,2005年OIE新动物疾病名录将蓝舌病归为多种动物共患疫病,在我国蓝舌病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2 近年来疫情流行情况
BTV分布史表明该病主要分布在北纬40度与南纬35度之间。目前,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热带地区,并散发于亚热带、温带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林汉亮等,2008)。Aver y Br ewer等(1995年)在美国南部和西部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清型之间基因片段有自然重组现象。每隔10年BTV10型2和9片段同源序列发生置换,这就致使产生一种强毒株,引起疾病严重暴发。BTV在自然界中的抗原漂移现象已正式得到充分证实。
2.1 国际疫情状况
BTV1:2001、2006 年在地中海地区流行。
BTV2:2000年在北非流行。
BTV4:1999年和2000年,大面积的流行发生在希腊,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和塞浦路斯(CYP1969/01)、土耳其(TUR1978/01)的毒株相似。
BTV9:1998年首次分离于欧洲的土耳其。
BTV16:1999年首次分离于欧洲的土耳其。
1998到2006年,南欧流行的5个血清型(BTV1,2,4,9,16)仅局限于南欧。2006年以前,北欧没有出现过蓝舌病病例。BTV8从2006年至2008年在欧洲大面积的流行。这些毒株至少是分九次经过四条线路传入,分别是:1)经过土耳其或塞浦路斯进入欧洲东部;2)从北非东部进入意大利和地中海西部岛屿;3)从摩洛哥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4)通过未知渠道进入西北欧,2006年8月,荷兰首先报道了BTV8的病例,随后在比利时、德国、卢森堡、法国流行,涉及2000头反刍动物,但具体传播途径尚不明确。2007年在丹麦、捷克首先出现BTV8病例。瑞士的首次BTV8临床病例2007年10月发生在奶牛场;从10月到11月,又发生了4次病例。2007年9月,英国动物卫生研究所对Ipswich1头可疑症状的牛采样进行了PCR检测,结果为阳性,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基因序列最接近于1982年在尼日利亚分离出的一株病毒,该毒株(BTV8)与一般蓝舌病毒的区别在于对牛的危害较大。2008年,BTV8在荷兰、比利时、德国、卢森堡、法国、丹麦、捷克、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的牛和羊中引起了快速广泛的临床病例,在法国尤其严重。2008年初至10月1日,增加了15000个新的病例。同时,其它亚型(BTV1、BTV6)也不断被检出。2008年初,采用ELISA和荧光PCR的方法在瑞士的临床不发病的山羊中检测到了蓝舌病病毒。采用荧光PCR检测方法从瑞士山羊血液RNA中克隆到了一种新的蓝舌病病毒TOV(BTV25),与以前的24个蓝舌病病毒亚型之间的相似性为63-79%,既不同于2007年流行于北欧和英国的BTV8,也不同于流行于法国的BTV1。TOV不属于典型的蓝舌病毒,不引起山羊的临床症状,是否在其它哺乳动物也不引起临床症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2003-2008年世界各国上报OIE蓝舌病病例中蓝舌病病毒血清型见表1。
2.2 国内疫情状况
我国自1979年云南首次报道绵羊蓝舌病,随后湖北(1983)、安徽(1985)、四川(1988)、山西(1991)相继报道本病。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进行的BT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所检29个省市均检出了血清学阳性病畜。先后从云南、湖北、四川、山西、新疆、内蒙古等地自然感染羊体中分离获得蓝舌病毒10株,1996年从云南的4个监控动物群中分离获得蓝舌病毒101株。我国已分离到的这些病毒分属 7 个血清型为 BTV1、2、3、4、12、15、16。1984年以来,应用羊体交叉保护试验、中和试验、蚀斑减少试验间接学凝试验进行血清型定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动物蓝舌病主要血清型为BTV1和BTV16。
?
中国动物蓝舌病的研究是始自1979年。据1979-1989年全国7省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314只羊琼脂扩散试验和ELISA试验检出血清学阳性羊7406只,阳性率18.37%;1998年全国26省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64576头牛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ELISA试验检出血清学阳性牛12126头,阳性率7.37%。1987-1989年全国27个省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76534只羊琼脂扩散试验和ELISA试验检出血清阳性羊13093只,阳性率4.73%。许建民等(1991年)首次确诊并报道了黄河以北绵羊、绵羊暴发流行动物蓝舌病。研究发现在发病期间气候寒冷,蚊蠓基本停止活动,仍有本病流行。提示本病传播,除蚊蠓以外还存在有其他传播媒介的可能性,这与郭在君等人在内蒙的研究结果一致,对广大华北地区防治动物蓝舌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桂华等于1993、1994年连续对新疆某牧场的1个羊群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绵羊感染率显著低于山羊,但成年羊和羔羊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我国曾于2003年向OIE报告过(台北)牛和羊的蓝舌病,2004年7月、8月向OIE报告过山羊的蓝舌病。杨莲茹等(2008)的研究表明151只舍饲绒山羊蓝舌病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9%;90只放养绒山羊蓝舌病血清抗体为阴性,表明不同的饲养方式对该病的传播有影响。
3 检测技术和近年来蓝舌病监测情况
近年蓝舌病在部分国家的频频暴发显示。更多国家面临该病的侵袭并呈扩大趋势,同时伴随着新型的出现与传播 BTV血清型众多,各型之间交叉免疫性差。因此实施严格的感染监测是控制该病输入和输出的一个重要措施。
目前国家标准《蓝舌病诊断技术》(GB/T 18636-2002)和《蓝舌病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及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GB/T180089-2000) 推荐的蓝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分离鉴定、间接免疫荧光和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和基因序列分析等抗原检测方法,以及琼脂凝胶扩散、竞争性ELISA、血清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抗体检测方法。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相结合是分离BTV最敏感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费时,一般需2周-4周才能有结果。琼脂凝胶扩散操作简便、成本低,是最早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的一种抗体检测方法,也是迄今OIE推荐的国际贸易采用方法之一,其缺点是特异性和敏感性稍差。竞争性ELISA是最敏感的BTV抗体检测技术,它能将蓝舌病与相关的疾病区别,是OIE推荐的国际贸易采用方法之一,其缺点是试剂不易获得,因试验中需要所有可疑血清型的抗体,并且国际市场上商品化的试剂盒使用成本较高。
由于蓝舌病血清多达24个,所以采用微量血清进行血清中型特异抗体的检测被愈来愈多的实验室所受;采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进行BTv血清型的鉴定均非常繁琐和费时,且要求的试验条件较高,需专业实验室才能完成。核酸检测以其快速、特异等特点而成为病毒检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采用RT-PCR和序列分析来进行BTV检测和鉴定已被愈来愈多的实验室所接受。采用巢式RT—PCR检测血液和组织中的BTV已被OIE推荐为国际贸易采用方法,这是迄今为止OIE推荐用于国际贸易的少数几个检测特定病原的PCR方法之一,具有灵敏、特异和快速等优点,一般一天内就可获得结果。
近年来,英国动物卫生研究所蓝舌病参考实验室致力于蓝舌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分型研究,将荧光PCR、ELISA、细胞培养等技术应用于2006年北非BTV1检测,2006、2007年在北欧和英国检测BTV8和2008年在荷兰检测BTV6,并且每年3月份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蓝舌病检测技术培训班。
4 国内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我国以预防为主,配合种畜检疫、净化、限制疫点畜群流动,蚊蠓季节搞好灭蠓,搞好环境消毒和畜群药浴,加强免疫监测和疫情监控等综合技术措施,可将病危害限制在最小范围。虽然弱毒苗、灭活苗及重组苗都有血清型特异性,都被考虑用于蓝舌病的预防,但只有弱毒苗已被商业化且在几个国家被有效的使用。
目前,欧洲使用的蓝舌病活疫苗有 BTV2、4、9、16,更加剧了病毒谱的复杂化。2008年2月27日,瑞士联邦政府决定与各州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一道,出资给全国牛羊接种蓝舌病疫苗,预防此病蔓延。
2007年末,阿尔巴尼亚农业食品消费者保护部颁布了针对法国暴发蓝舌病的保护部令:停止进口来自(法国)大西洋岸比利牛斯地区的所有易染染蓝舌病活反刍类动物物种及草食类动物、上述有关动物的精液、胚胎、卵和源自上述动物的病原材料及生物产品。
5 建议
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主要感染动物是羊,涉及到牛的报道较少,从2005年至今我国没有上报OIE蓝舌病病例,也无BTV8病例的报道。结合国内外蓝舌病疫情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在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
根据法国和德国的经验,发现蓝舌病的第一年,牛羊感染数量不会太多,但第二年感染数量就会大幅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国际上流行但我国尚未发生的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5.1 预防蓝舌病的技术储备措施
在琼脂扩散反应的基础上,完善、优化诊断、监测技术,加强对疫苗的筛选和关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5.2 强化研究,示范推广蓝舌病综合防控技术
近十年来,因动物疫病防控重点转移到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上,对蓝舌病的立项支持较少,监测相对较弱,急需强化经常性监控措施。
目前,BTV8型毒株在国际上的大流行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主动研究这种流行趋势、在检测技术和防治措施上都有足够的贮备很重要,加强对蓝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和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坚持以预防为主的防制技术控制蓝舌病,以防范于未然。
5.3 加强蓝舌病适当动物卫生保护水平研究
世界各国尤其是北欧各国蓝舌病的频频暴发,对我国蓝舌病适当动物卫生保护水平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如何避免通过引进动物以及精液、胚胎/卵、生物制品等造成蓝舌病毒的污染,引进种用(乳用动物)及其产品存在多大的风险,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课题。
[1]朱来华,陈军,刘文波等.新版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新变化[J]. 检验检疫科学,2007,17(4):70-74.
[2]Hofmann M A,Renzullo S,Mader M,et al.Genetic Charac terization of Toggenburg Or bivirus,a New Bluetongue Virus,from Goats,Switzerland[J].Emerg Infect Dis,2008,14(12):1855-1861.
[3]尹惠琼,张燕霞,孙宇,等.蓝古舌病毒群特异性RT—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7):28-29.
[4]Hoffmann B,Saβerath M,Thalheim S,et al.Bluetongue Virus Serotype 8 Reemergence in Germany,2007 and 2008[J].Emerg Infect Dis,2008,14(9):1421-1423.
[5]许建民,赵德明.山西省羊蓝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应用[J].中国动物检疫,2005,22(4):28-30.
[6]杨莲茹,关平原,杨晓野,等.舍饲绒山羊布鲁氏菌病和蓝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2):1-3.
[7]王桂华,石保新,秦琦,等.羔羊蓝舌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1996,22(6):28.
[8]孙好学,白建,庞全海.蓝舌病及其防制研究进展 [J].畜禽业,2005,179(3):48-49.
[9]林汉亮,冉多良,王文.蓝舌病研究进展 [J].新疆畜牧业,2008,(1):4-7.
[1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动物卫生法典(2002)[M].农业部兽医局译.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85.
[11]Gibbens N.Vaccination against bluetongue[J].Vet Rec,2008,163(8):253.
[12]Makoschey B,Beer M,Zientara S,et al.Bluetongue control--a new challenge for Europe[J].Berl Munch Tierarztl Wochenschr,2008,121(7-8):30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