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话“测评”
2010-11-17丁晓芳,沈奔新,戴雪根等
主任话“测评”
丁晓芳(杭州市上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让表决更具理性
在意见充分表达和交锋的基础上,常委会组成人员投票才更显客观,也更具理性。
表决要有针对性,使审议意见有的放矢。我们认为,对“一府两院”的有关工作进行票决,只是一种工作方式,关键是要在票决之前,让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甚至可以进行辩论,保证信息的充分沟通。在意见充分表达和交锋的基础上,常委会组成人员投票才更显客观,也更具理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票决前,坚持对专项工作进行充分审议。如我们在2009年11月对政府民政工作审议中,首次探索推出了满意度“票决制”,对部门的工作实绩、依法行政、代表意见建议办理、队伍建设及综合评价等方面作测评。在审议中,不仅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书面建议,有效地保障了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的充分表达。我们根据满意度票决的情况召开主任会议,再次对意见建议进行分析、归纳、讨论,从而使意见更有针对性。
表决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审议工作更为完善。如只重票决的形式,而忽视实质的内容,“为票决而票决”无多大意义。我们认为,票决,应该决出对工作的综合评价,实事求是说问题,真心诚意提建议。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对列入年度计划需要票决的评议工作,提早启动,由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相关工委主任、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等组成评议工作小组,然后精心安排,了解实情,掌握数据,拿出一个评议材料。例如,在评议区民政局工作大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讨论很热烈,在肯定工作业绩的同时,也指出了民政工作与“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要求尚存在着差距。而这个差距究竟是什么?经过票决,问题更加清晰:机构养老工作还未达标、社区建设管理的方法仍需探索完善、救助难点需进一步探索破解等等。因此,常委会在评议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有效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综合平台、要探索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方法、要加大政府对机构养老的投入、要推进社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等等建议。我们认为,能决出“满意”或“不满意”在哪里,评议意见才是相对客观和完整的,从而使票决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沈奔新(杭州市萧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票决要刚性化
监督的力量,在于动真。把对事的问责和对人的问责结合起来的制度,大大增强了监督的效果。
引入票决,解决“议而无力”的问题。监督的力量,在于动真。我们认为,人大的监督一定要设计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使监督工作收到实效。过去的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往往就是讲过议过、程序走过就完事,“雨过地皮湿”,令人大的监督工作处于一个非常疲软而尴尬的状况。审议缺乏有力的权威支撑,相关国家机关缺乏必要的工作责任,使审议“议而无力”,是影响审议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萧山区人大常委会重新审视了如何将刚性的监督形式引入柔性的监督载体,于2009年初探索推出了满意度表决的“票决制”。
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票决工作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票决的客体是什么?有的是针对有关部门的报告把脉开方,而有的地方对几个审议报告一同票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我们认为,票决的对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报告本身,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而应该是对专项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对年初制定的需要票决的专项工作,先进行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常委会相关工作委员会深入一线收集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拿出一个调研报告。为了避免因不掌握情况而盲目投票,我们还事先组织主任会议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有关内容进行会前视察,审议时先分组讨论,再集中审议,这样可以使审议更加充分,票决更显公正、准确。我们认为,能说出投“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比行使一下投票程序,要重要得多。
跟进问责,解决“议而无果”的问题。如果说集中审议是对专项工作的诊断并开具了药方的话,那么,报告机关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整改情况则直接决定“治疗”的效果。目前,一些地方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对于出现测评结果为不满意的,大多没有进一步的监督方式予以跟进。我们的制度规定,问责针对两种情况同时适用:一是专项报告首次票决为不满意,再次报告后经表决仍为不满意的;二是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经首次票决不满意,再次报告仍不满意的。对上述两种情况,属于常委会任命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辞职或免职;不属于常委会任命的部门负责人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区人民政府免去其职务。这种把对事的问责和对人的问责结合起来的制度,大大增强了监督的效果,强化了“一府两院”作为报告机关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维护了常委会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戴雪根(海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满意度测评须规范
要对满意度测评不断加以规范,及时出台相关制度,促进这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作为一项举措,满意度测评的运用不是新鲜事,但这一举措被引入人大的监督工作,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却是这几年人大工作的一个创举。海宁市人大常委会自本届以来,通过实践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有效性。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较短,值得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也不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
——关于测评的主体。测评主体应根据具体适用的工作来确定。测评主体可以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也可以是人大代表,特别是涉及民生的或者是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较多的工作,可以由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别开展满意度测评,两方面结合有利于作出客观评价。
——关于测评的项目设置。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综合测评的办法,即: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由测评主体做出评价。这样一来,如果测评主体对该项工作总体是满意的,但对个别具体方面有不满意的话,就难以体现出来。所以,可以对目前的测评项目再进行细化,探索总体测评与分项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在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再分出具体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测评,这样不仅有利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更客观地表达真实意图,也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工作时更能抓准着力点,从而提高监督实效。
——关于规范化建设。《浙江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条例》规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应当对报告机关开展的专项工作作出评价……”这是目前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探索满意度测评的主要依据。而各地据此所开展的探索与实践也不尽相同,设区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根据监督工作的实践,对满意度测评不断加以规范,及时出台相关制度,促进这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我们也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能在条件成熟时,通过立法对这项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顾政宇(桐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测评要找准问题
测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评价和态度。
开展满意度表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要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找准问题。目前,各地开展的专项工作报告满意度测评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是在原来“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加入了“定量评价”,用票数说话,更为直观地反映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愿,现实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我们也发现,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其中,“测评如何找准问题”这一课题,很值得探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般的做法都是对整个报告进行测评,这就很难从测评的结果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究竟是对哪些工作满意,对哪些工作基本满意,对哪些工作不满意,无从得知。政府有关部门究竟应从何处着手落实措施进行改进也会摸不着头脑。因此,找出测评结果背后的问题至关重要。
2008年,桐乡市人大常委会在对土地管理法执行情况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时,因没有达到规定票数而被要求重新办理。为什么没有通过?纯粹的数据,变成了简单地否认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更不利于今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为切实找出问题的症结,在经过认真分析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所在——常委会组成人员只是对某一地块的闲置问题意见很大。政府也根据这一意见,对症下药,最后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经过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测评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评价和态度。因此,测评工作必须和审议意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搞了测评工作,而忽视了审议意见的质量,应该将两者进行优势互补。
此外,我们也设想,能否将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反映的问题和较为集中的意见,作为测评内容,进行单独表决。这样,一方面,能更为清晰地表达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政府在整改或落实时也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个别问题而否定了整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