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真务实,技、道两进——评长北教授新著《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

2010-11-16练正平

剧影月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古建筑南京教授

■练正平

今年6月,由东南大学教授长北主编并撰文、摄影师徐振欧摄影的《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三万余言总论、四万余言各访、50张插图、600张图片并逐图鉴赏性的文字解说,对南京地区明清建筑及其雕饰进行了极为详备的田野调查记录和系统理论提升。

一.唯真务实,技、道两进

《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分“总论”和“各访”两大部分。“总论”是对南京明清建筑及其雕饰艺术的全面分析和理论提升。长北教授以“明清民用建筑”、“明清园林”、“明清殿式建筑”三节,分门别类地分析了南京明清建筑的艺术特色。接着,以“石雕”、“木雕”、“砖雕”、“彩画”四节,详细介绍了南京明清建筑雕饰的具体工艺。作为艺术学学者,长北教授不仅仅是对建筑艺术作“艺”、“技”的分析,而将建筑艺术上升到“道”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阐释,她以“南京的历史沿革”、“南京的地理形势”、“南京的文化高潮”三节,详细分析了南京明清建筑生成的文化背景。下篇“各访”,按“民居”、“会馆”、“府衙”、“祠堂”、“书院”、“寺庙”、“园林”、“宫殿”、“陵寝”、“戏台”、“其他”等归为十一类,次第展开,每类建筑又按行政区域分节,再按街坊细分到小节,对每一栋古建筑,从整体布局到雕饰构件逐一进行详实的介绍和精到的赏析。这种从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治学方法,使长北教授的著作总是唯真务实,远离空泛。

《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定位在“人取我弃,人弃我取,人详我略,人略我详”,写作过程长达八年。今天的南京,辖有秦淮、白下、建邺、玄武、鼓楼、下关、雨花、江宁、江浦、栖霞、六合十一区及溧水、高淳二县。行政区扩大,古建筑不比徽州地区集中。而是十分零散,每一处都得走街串巷,走家串户,一处一处地寻访,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搜寻,这对于年过六旬的女教授,对于身扛重器材的摄影师,其辛苦和吃重可以想见。长北教授做事又极其执着,不仅要查访已存,还要查访已拆,她自己为自己设置难题,“搜罗力求其全:‘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凡是文献和文化部门记载尚存的古代建筑,‘活’着的要写出它目前是何状态,‘死’了的要写出它目前又是何家土地;挖掘力求其深:从外到里,从全景到局部,既记其实——雕饰工艺,亦记其虚——空间环境”。她在详细拟定调研对象之后,与摄影师共同调研,再从摄影师拍摄的上万张照片之中,一间一间房屋地梳理,一张照片一张照片地穷追明白,编图前后四遍以上,看校样前后六遍,才使图文配合,准确无误,真正做到了唯真务实。正如长北教授自己说,“它忠实记录了建筑雕饰‘活’在历史建筑什么构件、什么方位,记录了历史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全面展示了历史建筑存活于当今的文化生态”,成为“一本不同于以往任何已出版物、以分析和鉴赏见长的南京现存古建筑田野调查详细实录”,“以迥异的面目区别于大而化之的实录、零散图片的辑录”。

二.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作为《江南传统建筑及其雕饰艺术》丛书的主编,长北教授写过不少建筑艺术批评赏鉴的专著,如《江南传统建筑及其雕饰艺术·徽州卷》、《扬州建筑雕饰艺术》、《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等。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开展扬州古建筑、南京民国建筑并江苏各名城古建筑、徽州古建筑的田野调查,本世纪元年,又接受了《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环境的现状调查和城市文化个性设计》、《江苏古建筑艺术价值和保护研究》两项省级课题。加之,她毕生喜好苦行万里,探幽寻古,全国各省份、全国重要的艺术遗迹以及欧、美、亚洲等近二十个国家留下了她辛苦寻访的足迹。对各地传统艺术包括传统建筑艺术了然于心的她,总结起南京古建筑艺术特色来,比别人多了一份比较的眼光,多了一份独到的见解。如“总论”中总结南京明清民用建筑艺术特色时,她写道,“以民用建筑为主体的南京明清建筑,高就高在无意与南北建筑一争姿色。它没有中原会馆、闽粤书院的浓妆喧闹,也没有青藏寺庙、两湖祠堂的远人神秘,更少徽州民居与祠堂雕饰的细腻繁富。南京民用建筑是南京人在大世面中几番淘洗过的,藏富而不抖不露,重文而讲内涵品味,布局于方正中有开合,于开敞中藏幽深;造型于秀气中见大气;雕饰精美而不浮华,工细又兼洗练。兼容南北,平民本色,方为南京明清建筑的主流特征”,“……南京明清建筑风格的形成,还与原住居民身份有关。中晚明以来,苏州聚集的是失意文人,扬州集中的是盐商豪富,南京云集的是平民商贾,所以,苏州大宅门仍然是小家碧玉,扬州大宅门见台阁气象,南京大宅门见平民本色”。对南京明清园林,她用这样的话概括其艺术,“明清江南园林又各自巧借天然形势,熔铸出自身特色:苏州园林精巧如扇面,扬州园林巧借河道点缀天然,镇江园林得江山之壮阔,无锡园林得太湖之淡远,杭州园林得西湖之烟波,南京园林则见发自十朝古都文化积淀的开敞大气”。至于南京明清殿式建筑,长北教授认为,“南北相异的水土,使南北殿式建筑必然经过地方文化的改造和融铸,朝天宫高高翘起的飞檐,就向人们传递了南京殿式建筑王者气度之外深藏的南方讯息”。形象化的比较源自万卷书万里路得来的亲身感悟,南京明清建筑艺术的个性形象,便在长北教授笔下、在读者脑子里“活“了起来。

长北教授治学,不袭他人套路,突出问题意识。关于古建筑的保护,她总结了八个字:“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必不致酿成大错。”怎样尊重历史?“抢救和保护古建筑原构和古建筑三雕的最佳办法,是尽量保持原构,谨慎砖瓦下地,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修复的部分越多,历史信息就丢失越多,古建筑价值就越小。一旦砖瓦下地、全新构件,就只能是‘仿古建筑‘而不是‘古建筑’”。怎样尊重自然?“建筑古迹周边的整治和开发,重点应在绿化、排污而绝不是装扮。要绿化绿化再绿化,满眼绿,层层绿,绿得宜人,绿得可人,绿得逼人,不厌其绿。切切不要自作多情,画蛇添足,用低廉的人工材料营造商业氛围,将历史打扮得不再是历史,将自然乔装得不再是自然”。保护古建筑目的何在?“不在旅游,而在古建筑原构和古建筑三雕保存了当时当代人们的精神密码,保存了大量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文化信息……我们在研究历史、欣赏古建筑及其三雕的同时,得到城市发展的启迪和诗意生活的启迪,从而提升现代生活。城市变靓,首先是为市民活得舒心,旅游客源和投资项目由城市变靓和市民舒心派生而出。这才是我们保护古建筑原构和古建筑三雕、研究并且学习传统的目的”。简单、靠实、合情、合理的建议,足以引发决策者深思。

三.文字优美深入浅出

长北教授长年笔耕不辍,退休以后,仍然新著叠出。对尘俗事务,她总是以空灵超脱的心态淡然处之,一心只在美的探寻中生活,仿佛她就是为了寻找美才来到这个世界似的。读她的书,可以感受到她那颗“上下与天地同游”、“乘物以游心”的审美之心。她热情地赞扬美,抨击不美,透射出她一颗至真爱美的心灵。她全为兴趣读书和治学,读书和治学成为她人生最为重要的日修功课、最为快乐的精神寄托。她以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养饶有兴趣地解读艺术,因为远离功利,只为社会责任和人生使命而写作,文笔便分外地从容流畅,游刃有余,读者读来,也觉得分外地轻松惬意,从而跟随着她,在“闲庭信步”式的审美之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如门东、门西好在哪里?长北教授作如是赏析,“秦淮河、信府河和上、下浮桥河街的空间布局,集中了苏州、常熟、徽州街巷空间布局的长处:高墙窄巷有之,小桥流水有之,封火墙高大。民居多二至三进,门厅沿街,单层住房沿河或花楼沿河。临河的排窗扩大了视野,沟通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夏日的河风更给沿河居民带来无尽的惬意。每当明月清辉映照绿波之时,推窗四望,令人有‘天地入吾庐’之感”;马头墙好在哪里?长北教授作如是赏析,“马头墙或作独立屏风造型,或呈三山屏风、五山屏风样式,不仅阻挡了隔墙火情,给单调的墙壁带来节律美感,更像一把把巨扇高张于蓝天白云之下,挡住了夏日的炎光,形成荫凉串风的窄巷,减轻了江南炎夏室内室外的酷热”。公共园林是近现代产物,却因园中散落有古迹而为此书提及,长北教授品鉴道,“燕子矶得大江之助;玄武湖得钟山为屏、古城墙为带,非人力所能仿效一二;雨花台陵园兼高峡平湖、密林修篁、田园风光、幽谷叠瀑与中式小园于一身,既有旷远宏大,又有曲径幽深,其境界之宏大,为古代私园不能望其项背;钟山风景区更是万杆林木,郁郁葱葱,吞云吐雾,气象万千。那是自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交融而成的华章,理所当然成为今天南京形象的象征、海内外宾朋友游南京的首选”。读此,笔者不禁为长北教授能放能收、弹跳自如的文笔击节赞叹!以流畅优美的散文笔法写出学术研究的心得,学术文字借助生花妙笔而有情有趣,这是长北教授治学行文的一贯风格。这样的文风,使她的书耐得细读细品;这样的文风,使读者与她著作的距离被拉近了。这本书成为饶富艺术美感和文学情趣的南京明清建筑活档案。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古建筑及其工艺不单为建筑专业学者关注,也为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民俗学等各学科学者关注,并且进入了普通百姓的视野。以往建筑专业书中,大量专业术语使非专业读者如堕五里雾中,只能望而却步,很难满足政府决策部门、各学科学者和普通百姓的阅读需要。长北教授对建筑专业知识作深入浅出的解读,许多建筑构件和建筑专业名词,一经她以大白话配图点出,顿使读者走出迷津。文笔优美,可读性强,深入浅出,凭借这些个性化的特点,使本书不仅面向艺术学专业人群,也面向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各专业人群,同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参考,为广大爱好传统艺术的读者提供了走近传统、鉴赏传统的方便门径。

《江南传统建筑雕饰艺术·南京卷》是长北教授历经几十年实践和理论积淀以后的又一精彩著作,标志着她文献研究与实物研究并重的“二重实证研究”(王国维语)学术风格趋于成熟。她和摄影师是在追赶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为南京抢救整理出尽可能详备的古建筑及其雕饰图文资料,为南京传统文脉的延续立言,为南京古代建筑存活于今天的面目留影。在异邦霸权文化入侵、城市日益现代化的当今,这本书有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它提醒着人们自觉抵制“拆”字横行、一拆省事、多建快砌、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陋习,挖掘并且强化历史造就的城市个性。

猜你喜欢

古建筑南京教授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南京不会忘记”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南京大闯关
中国古建筑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贡德尔地区的法希尔盖比城堡和古建筑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