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凡达》看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010-11-16赵立诺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审美理念,如文学的审美理念在于文字艺术效果与时空想象的结合;绘画的审美理念在于手工艺术与现实的交流;音乐的审美理念在于音符与心灵的撞击……而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尽管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元素都在其中,但是它的审美理念却与它们所拥有的完全不同,而这独特之处,也正是它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2010年的电影界中,最有冲击力的电影莫过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同时它也成为了一场电影技术和电影新美学的革命。
一、电影的审美理念
在“审美”一词中,“审”字为“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的意思,用以表达审美活动中人类对于“美”的动作模式和心里顺序——即判断、分析、感受、热爱。“美”则是能够使人们有一种称作为“愉悦”的体验的事物。很显然,这种审美的活动是来自于人类的直觉体验,而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官上的感受,而不是一些仅存在于思维当中的更加理性的、概念的想法。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电影中产生审美体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电影给予人类的直觉审美更强。它直接给予人们以视听的冲击,并更加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所以,电影是人们所选择的更加能够使自己感到心理愉悦的审美方式。
首先,电影是一门写实的艺术。由于技术的原因,影视成为现实再现最好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其他各门艺术无可与之比拟。同时由于电影技巧的发展,电影的镜头语言在表达剧情、表现人物上具有更强的艺术能力。与戏剧相比,电影让观众的观看更为方便,也更为贴近。它不再受到戏剧当中第四堵墙的限制,观众对人物、剧情的收看视角也在不断变化,观众与人物的心理相合度也更高。而文学则完全依靠文字的描写,这就大大限制了受众群体,因为受众对文字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性,而电影语言则是一种国际语言,通过画面,人们在理解电影内容上,一般而言不会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
其次,电影的基本语言是视听语言,这就决定了电影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上的灵活性。电影画面让电影的故事不需要遵循戏剧“三一律”原则,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地点,无论是过去、未来还是现在,无论是房子里还是大街上画面随意切换,这些都是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这就使得电影的表达范围更大,人们对于电影的视觉期待也就更大,对于视觉奇观的渴望也就越强。其实这一点从电影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得出来,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特效摄影到电脑特技,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人们总是渴望电影不断给他们带来惊喜,而电影也从来都不让人们失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也不断吸取着最先进的技术,从而给予人们以更多的视听奇观。
第三,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不仅可以作为“物质现实的复原”,更能够创造现实。而“电影摄影机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够创造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同时也能够赋予看似寻常的东西以非寻常的意义。”[1]当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感受的直觉愉悦,此时电影才真正有了无法替代的存在价值。在人们观赏影片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梦想,因为当人们坐在银幕之前,所有人的地位差别被抚平,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底层人民,他们都可以拥有上流社会的爱情,都可以领导革命取得成功,都可以登上外星成为饱览外星生命的第一人……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在直觉欲望满足的基础上,为人们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但是,对于人们直觉欲望的满足,其结果是人们的欲望更加扩大,更加不易满足。从电影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观众的观影经验的增加,电影的审美要求一再加深。过去已有的电影美感方式逐渐被人们厌倦与淘汰,所以电影的技术工程师们和艺术家们依旧孜孜不倦,不断寻找让观众能够从中得到更强烈的直觉刺激和审美冲击的方式。
从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到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从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到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这些电影一面是对未来/想象世界的现实表达,一面在现实表达中使用一种未来主义视野,这两者的结合便促生了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的发展。
二、“何种主义”审美理想
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3D巨制《阿凡达》于2010年初上映,狂揽27亿票房,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影片。这份成功,不仅仅来自于卡梅隆的才华、投资方的勇气以及宣传方的能力,更多的是源自于电影本身所带给观众的全新视听体验,从而使得观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心理愉悦,完成了一次极有价值的审美活动。
尽管从古到今,现实主义一直作为人类艺术美学的基本格调(尤其是欧洲艺术),但是人类的美学潮流却也在这个基调之下不断地有着对于其他方式的追求,于是各种风格几经变迁——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电影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实主义潮流最为兴盛的时期。
一般情况下,“现实主义”有两个意义,一个指的是广义上的“现实主义”,“泛指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2]
于是19世纪末,当最能表现生活现实的摄影术和电影,将曾经任何艺术都无法还原的真实展现在那些以现实主义为审美标准的人们面前之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挑战。
整个20世纪的前半叶,电影家们基本都在致力于两件事。一件是如何让电影更好地复原现实——声音进入电影、色彩进入画面;另一件事如何让电影更加艺术地“造梦”——蒙太奇、景深镜头、长镜头、画面构图、光影的使用……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最具现实主义特性的“物质现实的复原”的电影艺术,它依然没有被限制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法国印象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艺术流派不仅仅深深地影响着电影艺术,并且扎根于电影艺术,让电影从简单的对现实主义的体现,对故事的现实主义表达中解放了出来,更加异彩纷呈。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渴望,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方向,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往往就代表着这一时代和这一民族的审美理想。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电影,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与电影刚刚起步的时候完全不同了。
所以,《阿凡达》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史上关于票房的神话,同时也是历史派来的使者,用它来告诉我们,时至今日电影艺术的审美理想是如何呈现的。
三、《阿凡达》: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对话
通过对《阿凡达》的探讨,我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于当今社会对电影的审美理想,更加细化的就是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首先,《阿凡达》是有史以来“造梦”成就最高的一部电影。《阿凡达》的故事开始于2154年,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能够征服外太空的高度。被人类征服和殖民的星球——潘多拉,有一种与大自然相与为一的智慧生物——那威人,在故事中人类企图破坏那威人的家园,从而得到地球上所需的能源矿物。科幻题材的电影在电影史上已经屡见不鲜,从《星球大战》到《人工智能》,从《侏罗纪公园》到《银翼杀手》,这些科幻电影一次又一次地给予观众以全新的视听体验。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中创造了一个星际世界,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中创造了一个恐龙王国。在《阿凡达》中,詹姆斯•卡梅隆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架构出一个如同天国一般的潘多拉星球,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星球的展示事无巨细,这就让那些进入电影院还在怀疑的观众放下心理的戒备,投入到了对于潘多拉星球奇观的惊叹当中。可以说,随着这些电影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影对于另一个世界创造的能力在不断的提升,
其次,它是一部3D作品。3D电影与2D电影最为不同的一点在于,观众在观看《阿凡达》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潘多拉星球的身临其境。3D让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美景围绕在观众的身边,花花草草似乎唾手可得,动物仿佛就从眼前扑来,外星人们就在身旁行走……这种审美体验并不能仅仅用视觉体验来概括了……此时,在观众的感觉体系中,现实环境已经和银幕内容合二为一。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一部用电脑技术和特技摄影技术配合3D“造梦”的电影,其中有6070个电脑动画场景,3000个特技镜头。“今天的立体影像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视觉艺术的沸。3D Stereoscopic立体影像已经出现了近九十年的技术,在今天的数字影像时代再次掀起技术革命的浪潮。而《阿凡达》所展现的完美视觉体验足以让业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相信:今天的立体影像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阿凡达》标志着一个新的视觉艺术时代的到来。”[3]
第三,它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尽管它用了极其华丽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但是它依旧是一部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叙事作品,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美绝伦的画面和声音设计来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情绪。《阿凡达》起源于现实,它来源于詹姆斯•卡梅隆对地球最完美状态的一种渴望和想象,故事来自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它最终又让观众回到现实,表达了导演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技术的矛盾的一种哲学思考。所以,这部作品更是一部表达现实情怀、试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从《阿凡达》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电影审美与现实本质的对话,也是从《阿凡达》开始,这种对话变得越来越平等,电影已经将“梦”更加细致更加清晰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而这种展示也不再是仅仅苑囿在屏幕范围以内的,而在直觉上将观众也容纳进画面范围以内。
“造梦”的电影对现实的反映方式逐步改变,而这种改变也更反映了人类对生活的审美理想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审美关系会继续发展,电影的“梦”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1]《电影语言学导论》,贾磊磊,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法国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安俣衡,《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9期
[3]《点燃立体激情_阿凡达_掀起立体影像市场的浪潮》,乐永生,《现代电视技术》,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