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影像创造幻境——解读《巴顿•芬克》视听语言

2010-11-16李孟晨

电影评介 2010年17期
关键词:奥德近景巴顿

影片从一个墙壁的画面开始。灰黄色的墙壁纸,采用推镜头的拍摄方式,伴随节奏缓慢的诡异的交响音乐,画面和视听的节奏非常慢,为整部影片奠定了神秘怪异的基调。

第一个场景首先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方式,镜头随错乱的绳索移到舞台后台,镜头继续移动,接着主人公巴顿的中近景出现在画面的中央,他面无表情,嘴里念念有词,完全投入到舞台上的戏剧当中,此时的声音是舞台上演员的台词,这样的视听组合令人莫名其妙,随着掌声响起,镜头从侧面角度摇至舞台,台下观众大喊“author”,与巴顿的近景画面相接,他依然面无表情,瞪大眼睛,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同时也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画面又回到舞台上,巴顿走进画面,站在画面的最右边,背对镜头,这样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他的生活即将发生变化。

一组巴顿的主观镜头将我们带入了下一场景——巴顿的庆功宴会。巴顿坐在德拉克旁边,同桌的还有理查德和波比夫妇,背景音乐是宴会常用的高雅柔缓的管弦乐,使整个气氛愉悦起来。镜头“交叉打”来拍摄三人的对话,德拉克很兴奋,一直在激动地夸赞巴顿,那两位也礼貌地回应着,巴顿则显得冷静而清高,不屑于报刊对于他的表扬,但是依然可以看出其内心对于写作的热诚,他说:“一个作家应该写出他的心声,他的内心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只能算过得去。”与加兰的对话将影片推向第二个段落,在加兰的劝说下,巴顿即将去好莱坞的神殿影业发展,但从话语中看得出他的内心不那么肯定。

两人谈话的尾声,淡入海浪的声音,声音先行于画面,带领我们进入下一个画面——汹涌的海浪撞击巨大的礁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接着海浪的画面与巴顿提着提箱的远景画面叠印,巴顿来到了洛杉矶。

远景,逆光拍摄,一团漆黑的巴顿手提行李从门口走向镜头。接着背面拍摄,镜头缓缓向上移动,依然是远景,巴顿走进了酒店的门廊。墙壁是红色的,绿色的高大植物紧靠墙壁,每个台位上各式各样颜色不同的台灯都亮着,复杂的色彩给人昏乱的感觉,暗示了巴顿迷乱的内心世界。转向正面角度,镜头随着巴顿的进入大厅,从全景摇移至其手按服务铃的特写,铃声尖锐,且长久地持续,巴顿左顾右盼,一个人也没有。这时服务员切特从地下出来,为巴顿办理入住手续,切特旋转登记簿,镜头垂直旋转拍摄。切特倒背如流地介绍和询问,巴顿心不在焉地回应。登记完毕,巴顿走进电梯,空荡荡的大厅响起电梯破旧的移动声和电扇的吱吱声,了无生气的电梯员关上了电梯门,这扇门似乎隔绝了现实与幻象,他所进入的是一所舒适的监狱,一个让肉体进出自由、令思想渐渐腐败的囹圄。

通过正反角度两组巴顿穿越走廊的镜头组接,我们看到了一条漫无边际的走廊,巴顿住在中间。巴顿进了房间,放下行李,站在桌边,盯着墙上的一幅美女海景图入神,镜框里的一切都是死的,它没有美女的正面,没有涌动的大海。这幅画框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它框住了一切可能的外延,限制了巴顿的思维,扼杀了他的自由思想,让他在打字机前变成了一摊渐渐萎缩的死肉。诡异的音乐渐渐响起,巴顿的近景镜头与画的镜头交替,并且分别推进,直至画的内容占满整个银幕画面,音乐声越来越大,画面定格,音乐突然停止,充满神秘气息。

银幕突然暗了下来,转向夜晚巴顿躺在床上的画面,垂直拍摄,蚊子的嗡嗡声引出几声沉重而回荡的鼓点,镜头旋转上升,预示着巴顿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是梦或是幻想。

巴顿跟随卢•布里兹来到了利比尼克的办公室,接着是巴顿的主观镜头,却采用推镜头的方式而不是更加逼真的手动拍摄,画面内容是利比尼克张开双臂大呼欢迎巴顿,然后是连珠炮似的寒暄之词。巴顿在桌子这边坐下,利比尼克先生站在桌子对面,对他们分别采用了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更加凸显了利比尼克的狂妄自大以及巴顿迷茫胆怯的内心。除了对话,尤其是利比尼克聒噪的激动的声音外没有其他的声响。巴顿的离开采用了主观镜头拉镜头的拍摄方法,与进门呼应。整个场景充满了伪善的情绪,尤其是利比尼克那句“我们的电影中需要真情实感”。

走廊的推镜头又把我们带回了巴顿的酒店住处,巴顿打字的声音(稍弱)引出了诡异的音乐。画面转向房内,远景,巴顿在打字,音乐停止,打字的声音回荡在房间内,反衬出酒店的寂静。巴顿的正面近景与打字纸上字的特写交替,他开始了在好莱坞的创作。这时隔壁房间传来男人似哭似笑的声音,巴顿确定声音是从隔壁传来的后,打电话给前台,希望隔壁声音能小点。不一会儿,隔壁的查理来敲巴顿的房门,两人就这么认识了,他们的初识伴随着几声不寻常的音效,注定他们的结识会发生一些不平常的事情。查理其实是巴顿通过幻想而建构的另一个自我。两人第一次交谈结束,巴顿坐回打字机前,近景拍摄,他先是盯着刚写的剧本开头,然后又注视着墙上的画框,海浪声响起,与查理的畅所欲言似乎让巴顿的思想冲出了束缚,可以通过画想象到真正的大海。突然床头上方壁纸的脱落声取代了海浪声,背景拍摄,巴顿回过头,画面转向脱落的壁纸,镜头渐渐向前推。壁纸的脱落在影片后面也多次出现,作者采用隐喻蒙太奇的方式,用壁纸来象征包裹着巨大贪婪的美丽表皮。音乐响起,巴顿上床把壁纸贴了回去,他手部的特写镜头沾满了肮脏粘稠的胶水,巴顿已经触摸到世界贪婪的本质。光线来自于下方,画面看起来昏暗不舒服。镜头快速拉远,俯视拍摄环顾四周的巴顿,画面淡出。

打字机快速打字的特写将巴顿带到了制片人盖兹勒的办公室。拍摄巴顿与盖兹勒对话场面时,用长焦镜头俯拍盖兹勒近景,使得他与后面的画面重叠,并且显得特别大,占据了画面的整个右下角;对于巴顿则使用短焦距全景拍摄,造成巴顿与盖兹勒之间距离很远的感觉。而两人吃饭的场景采用长焦距拍摄虚化前景的摄影方式,造成相同的远距离效果。在经过盖兹勒一番数落之后,巴顿在厕所结识了自己崇拜的大作家比尔•比尔。

晚上回到房间,巴顿与查理进行了第二次交谈,巴顿情绪有些低落,查理向巴顿演示摔跤,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墙上的画框和海浪声引入了下一场景——巴顿与比尔和他的情人(秘书)奥德丽共进午餐。天气晴朗,比尔二人一袭白衣,更显得画面明亮。谈话间,奥德丽对巴顿产生了好感,而比尔却与巴顿在对待写作的看法上产生了很大分歧。比尔起身远离,大声唱着歌:“……远离这世界找一方乐土……”

钟声响起,镜头旋转,垂直拍摄,逐渐推向巴顿脸部特写。巴顿突然惊醒,环视房间,起身来到打字机前开始创作。一个脚部穿鞋的近景,为他与查理的鞋子搞错了做铺垫。为了换鞋,查理来到巴顿房间,两人开始了第三次交谈,查理告诉巴顿他要去纽约一段时间。查理走后,巴顿坐回打字机前,仰望天花板,镜头推向天花板的特写,紧接办公室打字机正在打字的白纸,再次转入盖兹勒的办公室。

巴顿在放映室看有关摔跤的工作样片,以寻找灵感。样片中的黑白画面与从远景推向巴顿面部特写的镜头交替出现,声音是样片中的人声以及后来渐强的惊悚音乐,像是巴顿发现了什么,显得有些惊恐。他回到酒店后,通过拍摄其来回踱步的腿部特写,表现出巴顿的焦躁,接着他打电话给奥德丽请求帮助。

奥德丽的到来使巴顿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名声显赫的大作家比尔竟然靠秘书代写——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钱和利益才是真的。奥德丽成了走向名利的“通道”,而巴顿开始踏上这条“通道”。镜头从他们两人移向水池的下水道孔,垂直拍摄并向下推进,声音是缓慢而诡异的音乐。镜头继续下推,接着画面出现黑漆漆的下水道,伴随水流动的声音、堕落的呻吟声、男人的嘶喊声。下水道出口的微弱的亮光在画面的正中央,与巴顿仰面睡觉的脸部近景叠印,巴顿睁眼,看到蚊子在飞,落在了身旁的奥德丽身上。他拍死蚊子,却发现奥德丽满身是血早已死去,巴顿惊声尖叫,这时响起惊悚的音效,他听到隔壁的脚步声,主观镜头随着脚步声来到门口。巴顿虽然搪塞了查理,但最后还是向查理求助,帮他安置好尸体。巴顿不可一世的骄纵荡然无存,他开始变得懦弱,并显露出本性。查理要去纽约了,临走前留下一个盒子。

巴顿与利比尼克的第二次会面是在烈日当头的游泳池旁。迎光拍摄,光线强烈,整个画面烦躁不安。

电梯员还是一副死尸样子,巴顿与他在电梯里僵硬地谈论《圣经》,摄影使用广角镜头,电梯员清晰地占据了画面的左前方,巴顿则模糊地处在画面的右后方,两人之间距离显得非常大。

巴顿被警察盯上,是因为他所认识的查理其实是个疯子,名叫卡尔•蒙特,杀人无数并喜欢割下人头,包括奥德丽。用固定的中景拍摄警察,对巴顿则使用缓慢的推镜头,从全景推至近景,表现出他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巴顿回到房间,镜头推向查理留下的盒子,巴顿走过去,拿起来,对于巴顿是一个胸部以下、大腿以上的近景,看不到巴顿的头。他摇摇盒子,举起来放在耳边听,刚好遮住头部,暗示这个盒子里是一颗人头,警察没有撒谎。巴顿开始写作,打字机的特写与巴顿面部特写叠印、交替出现,巴顿完成了稿件,或者说是在“查理”的启发和帮助下完成了稿件。

巴顿参加了舞会,以此作为对完稿的庆祝。画面明亮,声音是人们欢快的笑声和现场演奏的轻快的舞曲。这次庆功不同于影片开始的那一次,巴顿想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声告诉别人自己是个作家:“为了美好生活创作。”再也不是写出心声。结果不但没有人赞扬他,反倒引起一场拼打。两方势力在轻快的舞曲中互相殴打,声画对立。

警察在屋里朗读巴顿稿件的声音,巴顿回到了住处,被警察扣了起来。“查理”回来了,走廊墙上的壁纸开始脱落,胶水融化流到了地上,象征着贪婪世界的虚伪外表开始剥离,真实的面目即将暴露。警察站在巴顿的房门口,镜头由远景推向近景,看得出警察的紧张和恐惧。音乐低沉而有力,邪恶的蒙特来了。固定镜头,蒙特从走廊前头向镜头狂奔,身后是熊熊烈火,象征着他内心世界的愤怒,当蒙特跑到中近景时,镜头开始晃动着向后倒退,与蒙特一起运动,蒙特口中大喊“我要让你们看到我的内心世界”。蒙特杀死了警察,放了巴顿。走廊变成了火海,巴顿拿着盒子和稿子,转身向镜头最远处走去。

巴顿最后一次同利比尼克见面,利比尼克暴露了真实的嘴脸。

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在海边,再次看到之前的海浪撞击礁石的镜头,前后呼应,说明巴顿终于从虚幻中走了出来,被好莱坞抛弃却恢复了自由的思想,他终于看到了真实的大海。远景,海水和沙滩的分界线与画面的1/3处对角线重叠,巴顿从右边如画,分界线中央停下。下一个镜头正好相反,一个美女从左边走来。全景,仰视镜头,巴顿坐在沙滩上看着美女。美女走到巴顿前方,坐在海边,并且跟巴顿说话。近景拍摄巴顿,他回想起了酒店墙壁画框里的画面。最后一个镜头内容、造型与画框图画的内容一样。巴顿最终还是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尽管他还是迷茫,但巴顿看到了活着的美女,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看到惊涛骇浪中的礁石,于是世界从此真实,生命从此真实。

整部影片的视听语言风格充满迷幻色彩,更多地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影片节奏缓慢,却具有惊悚悬疑的效果;画面质感粗糙,基调昏乱,产生很强的焦躁感和不可捉摸性;音乐诡异深沉,与画面相辅相成,是科恩兄弟创作的心理影片中的代表。

参考影片及文献:

[1]乔尔•科恩/伊桑•科恩:《巴顿•芬克》(1991)

[2]苏牧:《荣誉》;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奥德近景巴顿
獬豸盘角鹿(近景)与长颈鹿(远景)的雄性求偶争斗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动刚度测量中应用
巴顿(上)
巴顿(下)
巴顿(下)
巴顿(上)
英国女子心跳骤停六小时! 死而复生创造医学奇迹
为156个国家工作,英国小伙巧挣万元英镑
嫦娥三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巡视器近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