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美丽的大脚》
2010-11-16梁伟
《美丽的大脚》是杨亚洲导演,李唯编著,2002年出品的,展现发生在黄土地上一个乡村女教师张美丽的故事。虽然电影的剧情比较普通,但是其中的感情、人物、技法等却总在人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题材分析:西部的继承与创新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很多关于西部的电影,这些影片从表现的地域风情来看,可以算是中国的“西部电影”,诸如《黄土地》、《老井》、《一个都不能少》等,这些曾经赢得过大众并且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的影片,所表现的基本上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活,《美丽的大脚》也是这样。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在某个时期内,一些题材和风格近似的作品联袂出现。这不是谁模仿了谁的问题,而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不约而同,这样的作品集体确定了一种艺术风格。一旦某种艺术风格形成,风格的负面效应便同时出现并给后来的创作者带来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电影创作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和明显。所以当中国的西部电影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作品后,便进入了痛苦的沉寂时期。但在这种痛苦的沉寂中,创新正在酝酿着。任何创新都不大可能是全新的创造,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部分出新。
我认为《美丽的大脚》在题材和构思上强烈地受到以前西部片的影响。那种黄土高原上的小学校,就像是《一个都不能少》的翻版;前半段的矛盾发生在小学里,到后半段进入城里的镜头,反映出城乡的对比与反差。甚至演员的运用上也有一点相似之处,如演赵面粉的戈治均就是在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中演村长的那位演员。还有那种近似《一个不能少》中张慧科的王大河,构成了西部乡村的孩子们的木讷中透着绝犟的个性的总体特点。但《一个不能少》中透着张艺谋一贯的电影的无奈,所有的人都是无助的,影片中的人物残酷地被搁置在一种貌似自然主义的氛围里,影片中的女孩,始终没有放弃她的寻找,但她的这种动机,仅仅是一种本能,而没有升华成一种自觉,张艺谋始终拒绝浪漫,绝不肯为这个人物涂上一些闪光的亮色。在对故事进展的处理上,张艺谋一点也没用一种超越生活的臆想的浪漫来改变现实中的残酷。而《美丽的大脚》,尽管与张艺谋一样反映了一个极其相似的题材,但编导们无疑是采取了一种温馨的态度,强调了编导主体对戏剧进程的干预程度,使影片洋溢着一种人性的美好。我认为《美丽的大脚》继承了西部电影的几乎所有因素,并赋之于新意。
二、人物形象分析
《美丽的大脚》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它的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影片在对比之中,着重展现了西部一个乡村女教师张美丽的人生经历,在她的影响下,都市来的志愿者夏雨也完成了对人生的新认识。夏雨的介入,在与张美丽所形成的鲜明反差中,增加了张美丽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度。影片中的张美丽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她由山东嫁到陕西,丈夫因为没有文化,偷盗电缆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被处以死刑。张美丽年轻守寡,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不幸的是孩子死了。随后她一个人办起了小学校,从此张美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来,为了这些没文化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而不懈地努力着。夏雨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大学毕业生,抱着投身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为此她不惜与男友争吵,负气离家,作为志愿者来到这个漫天黄土的偏远地方来支教。我认为北京志愿者夏雨,在这个荒凉村落的出现,是富于象征意味的,这是一种文化增援,也是一种文化的“入侵”。她带来了被大众认为的先进,也带来了自身的落后。她部分地改变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也部分改变了她。志愿活动结束了,夏雨也从“黄土大学”“大脚班”“毕业了”,她在这里,体验了情感的秘密,理解了生活的本质,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她与乡村女教师大脚张美丽的冲突,首先是文化的冲突,然后才是个人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她们彼此改变了对方,最后实现了双赢。同理,张美丽带领着学生的北京之旅,也是一种“入侵”,但这种“入侵”对张美丽来说是一次全胜的“掠夺”。她带回了金钱,带回了给情人购买的新衣,更在这里找到、强化了人的自尊与自信——也是西部的自尊与自信——并把它带回她们的西部,这次“入侵”更深层次地改变了她自己,使她更加明确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三、细节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张美丽和夏雨两个人经过相识、产生矛盾到互相理解的过程,导演在影片的进程中加人了许多细节,作为情节线索发展的推动力,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关于水。黄土高原是个异常缺水的地方,因此张美丽为远道而来的夏雨烧好了水迎接她,这可谓是最盛大的欢迎仪式。夏老师喝不惯这里的水,张美丽为了使夏雨能留下来,带着孩子们出去拣桔子皮,为她烧桔子茶喝,夏雨被深深感动,不忍心随男友离去,决定留下来,两个人开始建立友谊。
(二)关于错误。夏雨第一次执教鞭,纠正张老师的两个错误。千里“迢迢”,被张美丽念成了千里“召召”,夏雨还纠正了张美丽喜欢用手指头舔书的习惯,张老师都虚心接受了,并告诉同学们说夏老师都是正确的。这一段使影片一开始就明确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为进一步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的不同的爱情故事做了铺垫。
(三)关于衣服。由于洗衣服,夏雨和张美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张美丽半夜提水为夏雨洗衣服,以为夏老师知道这里水非常宝贵,舍不得用来洗衣服,这是张美丽对夏雨的体贴与帮助。但第二天夏雨发现后非常生气,因为这些衣服是不能用水洗的,衣服被洗得松松垮垮,令夏雨心疼不已,她警告正在修房的张美丽以后不经过她的允许,不许动她的东西。不知如何是好的张美丽,呆呆地坐在房上,不肯下来。两人之间长久僵持,最终还是以夏雨的道歉宣告结束。经过了这了这场风波,张美丽和夏雨两人加深了了解。
(四)关于孩子。张美丽知道夏雨已经怀了孩子,坚决要求送回北京去,等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再回来。夏雨固执地到医院里把孩子做掉,又随着王放映员回来了。这次是张美丽气愤地数落她:“你还算个啥女人嘛?”孩子对当过母亲的张美丽来说是重要的,她珍视做母亲的机会,所以她对此忿忿不平,但又爱怜夏雨,理解她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能继续留下来在这里教书,于是背起夏雨向屋里走去,一边责备她一边流出了辛酸的眼泪,并说出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与愿望,她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不成功,但是希望孩子们将来成功。
(五)关于感情。实现张美丽与夏雨由矛盾冲突到互相鼓励和支持的契机是她们互相了解了对方的感情生活。感情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张美丽与乡里的电影放映员王树情投意合,但是王树已有家室,虽与妻子的感情极差,但迫于舆论压力,两人仍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到一起,但彼此一往情深,因此张美丽在感情方面有种幸福感。夏雨也有一个爱他的男友,但是在短暂的甜蜜之后,两人始终争吵不断,男友的爱是自私的,他希望在付出以后有回报,两个人对人对事很难产生共鸣,于是两个人以分手结束了。当夏雨看到张美丽细心呵护,经营着她的情感世界的时候,她的目光中充满了羡慕。
四、影片的技法分析
影片不仅人物塑造很成功,在技法方面也很突出:
(一)快速切换镜头与长镜头跟踪拍摄交替运用。比如,雷声隆隆一场戏中,影片以一种频繁的动作片的切换,表达了孩子们的手忙脚乱,当一个镜头提升上来,俯视着仰着朝天望的孩子们的脸的时候,我们明白了这一组紊而不乱的镜头,所表达出来的一种三年不下雨后那种如旱望霖的强烈渴望,简直是戏剧舞台上亮相的成功运用。
影片中最成功的一个长镜头,就是倪萍扮着戏装在赵面粉为其母亲做阴寿的宴会上,跟随着赵面粉动员其捐款的镜头。这个镜头几乎是倪萍的独角戏,赵老板一直顾左右而言他,视觉焦点着重于同周边的人物打招呼。镜头从向右横向移,接着随着人物的行动又反过来移,最后,人物走向镜头,在这么简单的摇摇晃晃中,一鼓作气地把这个大场面尽收眼底。
(二)逆光镜头的运用。影片多处有这种大胆的逆光镜头,产生一种动感,以及一种与黄土地相对应的金黄色。像孩子们跳舞、张美丽与夏雨打篮球的时候,都直接对着西斜的太阳进行曝光,特别是那个破烂的篮球架更成为泄漏太阳光构造逆光构图的绝佳战机。在这种金黄色的逆光中,勾勒出人物的形体。
(三)大胆的跳跃省略。这是电影产生节奏与速度的最基本的功夫。在《美丽的大脚》中,最频繁的运用就是淡出,在一个事件的高潮处嘎然而止。像夏雨发现衣服被张美丽洗好后,对房子上的她大声怒斥。但电影紧接着就是淡出,再淡入时,是同样的画面,但夏雨却是对房子上的张美丽哀饶她下来。中间略去了多少无意义的思想转变,观众从这里感到的是电影对自己的信赖,因为电影把想像的空间留给了观众,由观众补白了刚才那一段缺损的地方。这种技巧就是充分让观众参与进来,符合接受心理学的原则。当张美丽与夏雨分别的时候,影片运用了一种照片式的对应特写,来表达两人情绪上的呼应,的确把电影的潜在的丰厚的语言功能开掘出来了
(四)大量的摇移镜头。这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动感。如孩子们送张美丽与夏雨进北京的时候,一边是孩子们在黄河的干涸的河床上,一边是两位老师在岸上的镜头。两组镜头交相呼应,那种跟拍的快速节奏,使观众的视角,紧紧追随着孩子们的双脚,体味到了一种运行的舒畅感。另外,影片中的横摇镜头也很多,产生了一种景随身移、移步换景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美丽的大脚》邀请了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加盟出演,此外袁泉、孙海英、许亚军的助阵,使影片的表演相当精彩。它是反映西部支教的一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但是导演将其拍得极富人情味,加人了很多喜剧的成分,饶有趣味,但仍以悲剧结局,因此影片的整体风格为悲喜剧,加入了对生活的一种反思。导演杨亚洲善于处理这种寓庄于谐、寓悲于喜的影片,使得人可以在轻松、愉悦之后接受严肃的主题。
[1]何春耕,“西部趣味”与文化姿态一一解读中国西部电影[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03.
[2]童道明,《美丽的大脚》观后[J],电影艺术2003.
[3]陈旭光,“影响的焦虑”之偏离、自我的超越及其限度一一关于《美丽的大脚》的几点观感[J],当代电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