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的阳刚之美
2010-11-16严以伟
■严以伟
所谓阳刚,大意是指气势磅礴,强健有力。作为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淮剧,它产生于民间,贴近民众,具有质朴粗犷的阳刚之美,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剧本、表演、唱腔、音乐、美术都在吸收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基础上,特别是受到“徽班”的熏陶和影响,经过长期磨砺提炼、丰富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高美学成就的戏曲艺术。
一.淮剧的阳刚之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淮剧,原名江淮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淮剧。它基于“门叹词”而发展,初为一人击板而歌,继而为二人对唱,后与香火戏合并而成“三伙子”,不久又吸收了淮安流行的“秧田工鼓调”,逐渐形成为“江北小戏”,演出一些对子戏、三小戏。在与徽班合演时,汇聚了大量徽剧中剧本、器乐曲牌、唱腔、表演等方面的艺术元素,逐渐发展成熟,称之为“江北大戏”。淮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号称《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与审美价值,是戏曲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淮剧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军事战争,宫廷内幕,才子佳人,民间传说,家庭纠葛等等,无所不演,延续至今。从题材内容上看,以演历史故事为主,有许多戏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歌颂了人民向邪恶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如《打渔杀家》、《打登州》、《狸猫换太子》、《野猪林》、《金山寺》等剧。 有许多戏表现了抵抗外侮的斗争,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如《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樊梨花》、《关天培》、《文天祥》、《梁红玉》和《太阳花》等。 有许多戏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黑暗,歌颂了坚持正义,秉公执法的清官,如《包公下辰州》、《河塘搬兵》、《忠王李秀成》、《海瑞罢官》、《范公堤》等,从这些剧目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宁折不弯,不屈不挠,敢与权势抗争的气节,真有“如决大川,如奔骐骥”之势。
二.淮剧的阳刚之美,是一种崇高之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代张载的“崇高”境界多么让人激情澎湃、血流奔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崇高的道义精神,不能没有对崇高之美的追求。淮剧文化视野下的“崇高”,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无怨无悔的选择。淮剧通过众多活生生的人物,展开冲突和斗争,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戏剧人物形象。有除暴安良,揭竿起义的林冲、程咬金、萧恩;有保太子而置生死于度外的陈琳和寇珠;有冲破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白娘子;有“杀上金殿叫他江山坐不成”的薛刚;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敢斩驸马,杀国舅,打龙袍的包拯;有直言不讳,不怕坐牢杀头的海瑞;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有“君降臣不降”,保持民族气节的文天祥;有“大敌当前国为重,勇担重任赴沙场”的佘太君、穆桂英;有争先赴难,舍己为人的程婴;有日寇进村,为救乡邻,大义灭亲的方大姑等等。从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刚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三.淮剧的阳刚之美,是一种力量之美。淮剧剧目的台词和唱词,语言大多铿锵有力,气度非凡。如《单刀会》中关羽的唱段:“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小舟一叶。才离了九重龙凤阙,探千丈龙潭虎穴。观江水滔滔浪腾,波浪中隐伏兵,俺惊也麽惊,凭着俺青龙偃敌万兵。观东吴飘渺渺旌旗绕,恰便似虎入羊群何惧尔曹!”这唱词虽从苏轼词演变而来,其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它写出了老将关羽面对滚滚长江,壮志未减,威风犹存的英姿,和他敢“探千丈龙潭虎穴”,为创建汉家基业勇往直前的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再如 《六月雪》中,窦娥临刑前悲愤的控诉:“没来由遭刑宪受此魔难,看起来老天爷不辨愚贤,良善家为什么遭此天谴?作恶的为什么反增寿?”“虽然是天地大无处申辩,我还要向苍穹诉苦一番!这官司眼见得不明不暗,那赃官害得我负屈含冤,倘若是我死后灵应不显,怎见得此时我怒气冲天!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间,四下里望旗杆人人得见,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一个封建时代的受压迫的妇女敢于责天问地,真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表现手段。在众多的程式中,有整盔理甲,刚劲有力的“起霸”;有挥舞马鞭,纵横驰骋的“趟马”;有夜间潜行,疾走如飞的“走边”等等。这些程式动作或烘托战争的气氛,或表现古代军人的气势。而那些如 “吊毛”、“抢背”’、“鹞子翻身”等姿态万千的毯子功和把子功,作为单纯的一项武功技巧,本身便给人以很强的力度感,如果在剧中被用做表现剧中正面人物,或英勇善战,或遭逆境顽强拼搏,则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容上体现了阳刚之美。我们从淮剧舞台上所塑造的一系列英雄豪杰和巾帼英雄人物身上看到,这些武打技巧程式,使他们的英雄气概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达到十分壮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