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颓败的理想主义之花
——电影《包氏父子》、《野鹅敢死队》中的现实主义比较分析

2010-11-16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电影评介 2010年21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父子现实主义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刘 艾

颓败的理想主义之花
——电影《包氏父子》、《野鹅敢死队》中的现实主义比较分析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刘 艾

电影《野鹅敢死队》与《包氏父子》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国情,但在同一时代的洪流中,两部片子的主题却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理想主义创造着英雄时代,却总被笼罩着悲情的色彩,并最终被现实消解,但理想主义的潇洒和勇敢的姿态却无法被抹灭,处处弥漫着理想的芳香热血。

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比较分析

理想对应着现实,很多时候理想主义跟现实主义是相对立的。理想创造着英雄和神话,但现实无情地消解着一切。理想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株卓尔不群高贵的花朵,开在适合的现实主义土壤中就能绽放生命,以美好的名义改变现实。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开始于与浪漫理想主义的论争,但最终论战失败的浪漫主义失去了主流话语权,现实主义当道。电影《野鹅敢死队》与《包氏父子》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国情,但在同一时代的洪流中,两部片子的主题却与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息息相关。下面简要对比分析下两部片子的美学表达、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对人性的细微关照。

一、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电影对比

《包氏父子》拍摄于1983年,改编于张天翼的小说。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江南水乡的故事。此时中国各地的革命运动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战争的炮火尚未停息,而在内忧外患的中国,有这样一个小镇却依旧宁静安详,停滞在时代的角落。老包是个惟命是从的长工,妻子去世,独自抚养儿子,不甘心一辈子卑微,倾家荡产供孩子去洋学堂读书。无奈儿子却不争气,屡屡闯祸,贪慕虚荣,沦落成为流氓学生,父亲的期望成了泡影。电影将包氏父子背道而驰的行为互相交织讲述,一方面沉重地叙述了一位父亲盲目而辛酸的付出,一方面表现了轻浮的儿子一步步堕落。故事发生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父亲坚守着封建时代“念书做官”的理念送儿子去洋学堂,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列强打破紧锁的国门,带来了新思潮的冲击和新的压迫。连这样一个远离战争的小镇都浸透着半殖民半封建的污染,可见此时的大多民众都如同包氏父子这般,坐井观天地生活,认为只要读圣贤书就能有地位,就不再受压迫。老包人生的悲剧其实就是中国宗法制社会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时代之中的悲剧。

《野鹅敢死队》拍摄于1978年,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代表前总统的塞舌尔南非流亡政府发动政变推翻新总统,这涉及到美国军事基地的使用权,新总统不愿倒向美国,华盛顿当局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开始在南非计划绑架政变者,大约有50余个雇佣兵参与。他们在南非经历了种种战斗,但离开时有4个雇佣兵被遗弃。雇佣军的领队霍尔在1970年受雇担任《野鹅敢死队》的技术顾问,他就是电影里的队长福克纳的真实原型。这部影片以非常现实的手笔讲述着一个有关理想主义的悲情故事,对非洲人民饱受战争蹂躏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将资本主义殖民统治者给这片大陆带来的难以愈合的伤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彻底地披露了现实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客观真实地再一次强调了现实主义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戳穿了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揭露雇佣兵群体的工作性质,并进一步创作设置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此时非洲大陆的动荡以及殖民者的掠夺让电影带着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感,这样的悲剧来源于现实,无情地嘲讽着殖民者的冷血与残酷。

二、严肃的现实主义悲悯情怀

老包作为故事中的主角,本身就带有时代的印记。憨厚,朴实,腐朽,懦弱的性格,成为悲剧的源头之一。中国人的家庭传统里有着“养儿防老”、“望子成龙”的观念,将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一个重生,一代期盼下一代,将孩子的未来紧紧控制住。但往往越束缚越叛逆,老包的儿子在父亲殷切期望下,却头一偏走上了流氓之路。不仅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而是反映出中国民众的一种病态生存意识,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终究没有人能改变被压迫阶级的命运。国民始终没有自我当家作主的自励意识,只是一边被压迫一边不甘心。最终儿子沦为流氓,好生活的理想幻灭,表现了底层小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包国维是老包唯一的儿子,是包家可能摆脱底层生活的唯一的期望。换个思维,假若儿子懂事争气,刻苦学习,也许真的就会有新的生活来临。但电影要讲的不是一个成功学习例子,而是揭露中国文化遗留下的诟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漏洞——只要会读书就会有功名。老包和儿子的性格塑造有着非常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两个极端:落后和冒进。儿子能读书不去读,却沾染上富家子弟的恶习,打架,调戏女生,贪慕虚荣,让可怜的父亲放弃颜面去借钱,去道歉下跪。父亲本是长工身份,却为了以后有出头之日,将奢望附加孩子身上,对孩子缺乏正常管教,纵容孩子的放肆与不孝。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描述着父子两人的悲剧命运,由此反映出人性扭曲的弱点,好高骛远的期望,不切实际的追求,贪婪的渴求,无止境的纵容,错误的溺爱,让人生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不断地交织,最终以一场悲剧收尾。

三、悲壮的理想主义浪漫情怀

战争片的题材,硝烟中的惊险与智谋,男人们的热血与情意,都是电影吸引观众的桥段,一群老当益壮的中年男子被召集,在金钱与冒险精神的鼓舞下,去非洲营救黑人领袖。原计划是:救出人质以后,等待飞机接全队返回。但当营救成功以后,等待返航的飞机却早已离开。因为政府已完成协议,人质失去作用,将雇佣军一并抛弃。这是一部典型的战争类型片,有着对人性冷静的揭示以及每个人物的细致描述,精心铺垫人物的出场和过去,细节真实感人,处处充满着悲悯情怀。

“我擅长打仗,我喜欢。”“打仗么,哪能不血淋淋的?”这些激昂却随意的语句从几个佝偻着背微胖的中年人嘴里说出。在战争前集体写着遗嘱的时候,大伙谈笑风生,纵使他们的名字是雇佣军,是用钱作为报酬的职业,但老兵们依旧骄傲。证明理想主义鲜活地存在于人性之中,无关乎年龄。这是老兵们内心的潇洒,也是从未动摇的理想。最可贵的设计,在于将人物都设置为中年的情境,虽然时光荏苒,但那颗雄心依然火热,依然向往着自由和理想。经典的最后一幕,在经历种种绝境和牺牲之后,飞机猝然抛下无力登机的同伴,曾经的老友生死离别,浓墨重彩的永别令人触痛。严肃地揭露着资本家的冷血背叛,从一开始其实就注定了最后悲剧,经济大萧条下的退伍军人一直处在贫困潦倒的边缘,战争让资本家披上了正义的外衣,而被蒙蔽的理想主义者怀着年迈的激昂斗志,义无反顾地走进战场,却再也没能回来。

理想主义创造着英雄时代,却总被笼罩着悲情的色彩,并最终被现实消解,纵使战争无情世态炎凉,但理想主义的潇洒和勇敢的姿态却无法被抹灭,处处弥漫着理想的芳香热血。让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多了义无反顾的理想主义人道精神,突出了类型片中的英雄塑造,将中年人的潇洒气质,军人尊严诠释得淋漓尽致。

参考电影

[1]《包氏父子》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上映时间:1983

[2]《 野 鹅 敢 死 队》 导 演:Andrew V. McLaglen,编剧:Reginald Rose 上映时间:1978

参考书目

[1]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美国社会实录[M],海南出版社,1995

[2] 沈义贞. 影视批评学导论[M]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3] 沈义贞.《包氏父子》与电影史建构中的缺失[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1.017

刘艾,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硕士在读,专业影视批评史。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父子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新法律现实主义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