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斯•范•桑特的问题男孩与他们的另类青春

2010-11-16西北大学刘晓静

电影评介 2010年21期
关键词:菲尼克斯男孩青少年

西北大学 刘晓静

格斯•范•桑特的问题男孩与他们的另类青春

西北大学 刘晓静

作为著名的独立电影人,格斯•范•桑特从影二十多年来,一直以唯美的影像风格和个人化的关注视角行走于艺术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之间,并且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具有文弱纤细特征的美少年形象是他不变的拍摄主题,尤其擅长处理关于社会边缘的问题青少年题材,这与传统的银幕男性形象的特征以及美国70、80年代以来的青春题材电影都有很大不同。

格斯•范•桑特 青春题材 青少年

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和剧作家。他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如今已经拍摄了十余部长片,作为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范•桑特和他的作品被打上了鲜明的酷儿烙印,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男孩子在少年期经由俄狄浦斯情结过渡到象征期(Symbolic Order),在行动上具备了一套男性为中心的行为语言。”[1]对于酷儿理论和女性主义,从“前俄狄浦斯阶段”出发则为建立起非异性恋男性中心主义的电影叙事提供了契机。在导演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处在“男人未满”阶段的青少年成了叙事的中心。

一、永恒的主题:迷失的男孩

在青春片发展比较繁荣的七、十年代,青少年的心声和愿望已经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银幕力量,比如以《周末狂热》、《油脂》为代表的歌舞片,《小教父》、《战士帮》等为代表的“帮派电影”(gangster movie),以及大量表现校园生活和爱情的青春喜剧片和搞笑片等。[2]这些电影类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比如与长辈、成人世界的代沟问题,年轻人的就业和爱情问题等,都成了电影创作者表达的对象,而这种关注和表达始终带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始终从乐观、积极、正面的角度展现青少年的生活,塑造健康的青少年银幕偶像,影片结尾势必要给片中人物安排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结局,而从未真正涉及现实的、残酷的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吸毒、卖淫、犯罪等真实现象。

范•桑特一开始就把目光投注到了边缘化的问题青少年,1985年的处女作《邪恶的夜晚》描写的是美国小伙爱上非法移民的墨西哥少年而经历的一场爱情悲剧,因为是独立制作,导演一开始就大胆地涉及了同性恋、非法移民、暴力犯罪等敏感话题,走上了一条与主流商业电影积极描写青春的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道路。第二部长片《迷幻牛郎》涉及的是青少年吸毒、犯罪问题,到了第三部电影《不羁的天空》则将重心转移到青少年个人迷失、男妓问题、美国社会阶级分化等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上,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一种含蓄的讽刺。因此可以说,范•桑特的个人创作是带着低调、昏暗、冷静的态度把边缘化的问题青少年作为自己的关注中心,一方面他总是用美好纯净的少年形象作为银幕主角,另一方面却始终让这种美好纯净的形象处于一种敏感绝望的悲观气氛中,体现了导演个人的创作趣味和特色。

影片中的主角几乎都是来自下层阶级的、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问题青少年,他们或者无家可归,或者与家人关系疏离。[3]比如《迷幻牛仔》中的马特•狄龙是个深陷毒瘾、终日无所事实、和几个毒友到药店偷窃迷幻药的边缘青年。《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菲尼克斯和基努•里维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一个是社会底层的街头男妓,一个是出身豪门的富家少爷,由于父子失和,基努•里维斯离家出走,加入了瑞凡•菲尼克斯所在的街头流浪帮,两个身份背景相差悬殊的男孩之间产生出了信任依赖的感情,共同经历了一段长途跋涉,然而最后基努•里维斯选择重回上流社会,被背弃的瑞凡•菲尼克斯依旧困守在迷茫与痛苦中。《心灵捕手》中马特•达蒙扮演的拥有超凡数学天才的威尔叛逆不羁、打架滋事,期望理解却又心怀克制,始终不愿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

同时,范•桑特电影中几乎所有的男主角都具有一种混乱、疏离、寂寞和抑郁的性格特点。青春不是甜蜜美好、前途光明,而是充满未知和苦闷,主角们成为早已脱离社会的边缘人类。这种苦闷和悲观的暗色调生活并不是一群人故作深沉、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来自于生活的现实。他们通常出身破碎的家庭或者是被人抛弃的无家可归的可怜孩子,有的已经在生活中学会了如何生存,比如《迷幻牛仔》中的马特•狄龙;有的能凭借自己的天赋获得救赎和新生,比如《心灵捕手》中的达蒙和《寻找佛罗斯特》中的劳勃•布朗。但是绝大多数的男孩子并非如此幸运,在电影中他们更多地经历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人生,比如《不羁的天空》中的瑞凡•菲尼克斯,或者是《大象》中制造枪击案的少年。

二、镜像化的美少年情结

范•桑特的美少年情结几乎众人皆知,在他的电影中常常能看到那种瘦弱纤细、眉目清秀的男孩形象,这也成为他的电影的鲜明特点,范•桑特并不以演员的名气或号召力作为选角标准,相反,他常常会在电影中大胆启用新人甚至非职业演员作为主角。

范•桑特善于通过唯美的影像表达,将银幕上的男孩子的纯真迷茫、懵懂无助的少年心事进行诠释,因此,青年时的瑞凡•菲尼克斯、基努•里维斯、马特•狄龙(乳臭派“Brat Pack”代表人物)这些在八十年代因为拍摄青春片而走红同时也个人气质突出甚至另类的年轻演员成了范•桑特镜头下的男主角,尤其是英年早逝的瑞凡•菲尼克斯,这个集灵气才华于一身的年轻人在《不羁的天空》中内敛孤独、迷茫失意又始终保持少年情怀的表演成为这部电影最令人难忘的部分,也为他赢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早期电影中范•桑特的爱将基努•里维斯和马特•狄龙也是属于个人特色鲜明的青春偶像,外形演技俱佳,但大多出演的是一些资质平平的主流商业电影,评论界口碑并不算优。范•桑特看到了两个人身上独特的个人气质,分别让他们出演了《迷幻牛仔》和《不羁的天空》,也为他们带来了事业上的突破。在其他的几部影片中,比如《大象》和《迷幻公园》,范•桑特完全启用了和片中人物身份相同的中学生来扮演角色,力求通过人物的真实对时间进行清晰地还原和诠释。而他的选角始终遵循寻找美少年的标准,于是电影中总有那种纤细柔弱的少男形象,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温柔的、无害的、清纯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对美少年形象的极度热爱使得范•桑特作品一方面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另一方面也常常淡化了电影传达的主题而使作品本身显得过于纯粹、过于清澈、过于唯美,而丧失了某种真实感。

而影片中范•桑特对长镜头以及适当的特写的偏好,使观众能够更加近距离、更仔细地关注银幕上那些美好的男孩面孔,于是由此引出了一个新的视点——与传统的观照(异性恋)男性的视角和出发点的女性凝视(female gaze)不同,导演用镜头语言不断突显的是一种类似于观照(异性恋)女性和(同性恋)男性的男性凝视,将美好的男孩形象作为凝视对象,成为某种情感的承载客体,体现出范•桑特电影中对人物形象处理上的一种单一性和排他性——在这里,女性角色(大多也都是年轻女孩)被简单地类型化,并不多做描写和展示,非男孩的成人形象通常会进行模糊或者边缘化的处理,把一切和成人世界有关的内容都过滤掉,只留下处于中心地位的问题青少年们。比如《大象》中幸存的男孩约翰的父亲,一出场就好像喝醉了酒,不能开车,只好让未成年的儿子驾驶去学校,直到片末都显得游离于整个事件之外。

三、希腊式古典主义情结的隐藏诠释

范•桑特将镜头对准的是一群边缘化问题青少年。聚焦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问题和苦恼,甚至是他们的悲剧,但并非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在他的几部作品中,出现了类似这些问题少年的拯救者和引导者的成年男性形象,构建出具有希腊式古典主义的同性社群关系。

《心灵捕手》中的数学教授蓝波和心理医生肖恩,他们对陷入心灵困境、性格叛逆的年轻人威尔施以援手,用耐心和教诲感染他、帮助他,让他从桀骜不羁又封闭自卑状态下努力振作,敞开心扉,走出困惑,追求幸福的人生。又如在《寻找佛罗斯特》中,具有写作天赋的黑人少年在一位脾气古怪但充满智慧的老年作家潜移默化的教诲和帮助下成长。这种老少搭配,由长者作为引路人和保护者,帮助懵懂无知的少年发现自我,寻找真谛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古希腊文明中的男子同性恋行为的一种隐喻的阐释——古希腊人将同性恋看做“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少年被置于年长的成年人的羽翼下,这成年人负责少年的心智启发教育,以仁慈、理解、温暖及纯粹的爱对待少年,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少年的道德上的完美。好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少年亚欣托斯(Hyacinthus),在这种情况下,少年离不开他的指导者,他的潜能需要成功的长辈的指点才能开发,他的人格需要经过历练才能完善。在《心灵捕手》和《寻找佛罗斯特》中,这种隐喻的情结就通过男主人公与长辈建立的师生关系表达出来。最终的目的是要为这些迷茫无措的问题青少年找到一个解决的出口。

范•桑特用唯美的画面语言表达的往往是非常态或基调阴郁的男孩心事,观众看到的不是单向度的雄性力量、阳刚之气、英雄主义的成年男性世界的肆意展示,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一位酷儿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范•桑特作品以处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问题男孩们单纯而阴郁的青春为母题,因为他们无法像处于正统地位的成年异性恋男人那样解决自己的问题,男孩之间、或者男孩与男人之间需要建立并巩固彼此的同性社群式的关系来走出迷茫和困惑,这正是他的电影的酷儿性的内在体现。

注释

[1]Andrew M. Butler Film Studies Pocket Essentials 2005

[2]Harry M. Benshoff / Sean Griffin America on Film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2005

[3]Gus Van Sant's compassion for troubled kids Clinical Psychiatry News, March, 2008 by Roland Atkinson(http://findarticles.com/p/ articles/mi_hb4345/is_3_36/ai_n29426755/)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1.003

刘晓静,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菲尼克斯男孩青少年
探秘菲尼克斯之光
青少年发明家
2016CAMRS 中国自动化年会在京召开,菲尼克斯电气斩获三项大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菲尼克斯电气控制系统Axiocontrol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