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观众学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 的成功

2010-11-16杨拓

电影评介 2010年2期
关键词:纳什幻想内心

在200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一部影片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四项大奖,其中包括奥斯卡金像奖,该片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这部影片就是电影《美丽心灵》。在电影中,男主角纳什作为一个情感和理智失衡的天才,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孤立和无助,他在面对他自己庞大精神世界的时候,强烈的无以言说的孤独感将他控制。影片主人公原型,曾获得过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的纳什教授也因此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究竟是什么让这部电影与全世界的观众产生了这么大的共鸣?是什么让纳什这个人物形象如此震撼,让人触动?

李子勋在他的《心灵飞舞》一书中说到,在大自然中动物分为群居和独居两种类型,群居动物必定因为害怕孤独而选择群居,另外一些喜欢孤独的则选择了独居。人类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群居动物,这就意味着孤独以及害怕孤独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电影观众观影的过程中的动机有两种,其一是依恋自己,试图在电影影像中寻找自己熟悉且热爱的生活,另外一种则是通过眼睛接触影像,通过向电影角色的同化,在内心中重建自己失去的对象,在内心中拥有自己没有得到的客体。而对于电影《美丽心灵》的观众来讲,大都是在电影中男主角缺失的孤独中寻找寄托。这两种观影动机同时存在于这部影片的观赏过程中,在男主角纳什身上观众既寻找到了长久以来存在于生活中的孤独感,又在电影类似美好的结局中得到终结孤单的完美升华。

电影中纳什虽然拥有超人的智力,但是他却拥有着深沉的孤独。他时常独自走在校园里面,常常在纳什身后安排一道长很长的影子,在视觉表象上,这样的影子代表着孤独。电影他与旁人的几次对话,当谈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的时候,他常常以“别人不喜欢他”为切入点,揭示他为什么没有朋友。在他第一次和幻想出来的帕切尔进行交谈的时候他说,“我喜欢独来独往,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喜欢我。”他与世隔绝的状态使他对于人们对他的看法作出的反应较为偏激,他从自身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产生压力的时候,他对于这种态度的反应就容易转化为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个人的焦虑和压迫感。但是事实上,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纳什周围的环境对于纳什的种种表现还是很宽容的,纳什天才的寂寞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喜欢我”而更多的是因为纳什自身的孤独感。

男主人公的这种心态其实存在于普遍的观众人群中,人作为个体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在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也许来自胆怯也可能来自于人本身对沟通的恐惧。但是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同样需要肯定,这点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得到认可,对于纳什也不例外,他同样需要外界对于他人际关系的认可。当他在教室餐厅中目睹普林斯顿大学惯有的赠笔仪式的时候,他看到那位老教授获得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时候,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这说明了纳什在内心中还是渴望人际沟通。

这时候的电影观众,已经在电影的阅读中产生了认同的心理。对于纳什这种在心灵上极度孤独的表现,观众在潜意识里,把自己设想为主体,主动地参与到叙事的过程中。并且,这种认同是在观众的下意识中完成的,观众一旦进入了电影设定的情境,思维就自然被电影的叙事所引导了。

对于《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来说,仅仅通过以上这些对于由纳什生活细节的综合形成的侧面叙述是远远不够的。电影将更重的笔墨放在了纳什已经进入了自我迷失时期,即患病时期的精神状态表现。他的主要症状是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三个非正常的幻觉人物,他们的出现深刻的影响了纳什的生活。这三个人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补偿心理,这种心理适应机制,是因为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而产生的。对于纳什来讲,这种补偿更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 他患有的精神分裂症让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达出了他心灵深层次的渴望,这种渴望就类似于正常人夜晚所做的梦一样,透露着他内心的想法。观众通过前面的阅读已经将自身与主角的精神世界建立了沟通,这时,当主角出现对于人物形象的幻觉的时候,观众也或多或少更深的理解了主角的内心状态,同时,伴随着这种理解,观众曾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心理体验也被唤醒,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也由于这样的设置更加紧密。

在人类无意识的幻想过程中通常都是在印证补偿心理,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个子矮小瘦弱,性格软弱,常常被人欺负的男生常常在梦中会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这就是代表着他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与他本身性格截然相反的形象,同样的情况在纳什身上同样也有所体现。

纳什在人际交往上的不足,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状态,恰恰被他幻想出来的室友浪子查尔斯所打破。查尔斯风流多情,为人不羁能言善辩,这对于纳什来说恰恰是对他性格上的否定。查尔斯成就了纳什性格上的反面,也正好是他所最缺少的性格因子。同时,纳什幻想出来的查尔斯对于他的学术,他的生活,甚至包括他的处事态度常常予以肯定、予以支持,这更说明对于他来说在潜意识里面他还是渴望人际肯定的。

纳什幻想出来的另外两个人物国防官员帕切尔和小女孩玛休也同样实现着他们对于纳什的补偿功能。对于在惠勒实验室工作的纳什来说,能为国防部工作是实验室本身的功能和纳什自身的荣耀。当他在五角大楼成功破译密码的时候,帕切尔的形象第一次出现,这意味着帕尔切得形象是纳什内心所渴望的事业上成功的化身。当他越来越感到成功的时候,他就越不能忍受失败,他此时需要一个更大的成功或者成就感来缓解他这种对于失败的焦虑,幻象帕尔切的出现让纳什的内心得到了舒缓。他不仅仅化身为纳什心中所渴望见到的“BIG BROTHER”,他的出现给纳什带来了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带给纳什关于他事业上成就的肯定,能参与到这样所谓“TOP SECRET”的工作恰恰也满足了他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对于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玛休的出现,这则是纳什对于人性温情,家庭温馨上的渴望。玛休的出现恰恰是在纳什认识了他的妻子艾丽莎后出现的,这印证了他对于玛休幻想的意义。

电影通过对纳什幻想的三种原型彻底的呈现,也同时将纳什复杂的内心渴望直接的带给了观众。这不仅仅满足了电影观众对于剧情的需要,更由于观众知觉图式与作品结构图式的同构切合使观众更予以理解和把握欣赏对象,这样的顺利的欣赏会是观众获得一种愉快与快乐。电影一气呵成的叙事对于观众不仅仅限于流畅的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于他将这个故事化为阅读者的一种心理经历,使阅读者仿佛自己经历着主角们经历的曲折与坎坷。在欣赏者的知觉图式与欣赏对象的结构图式达到吻合和一致的时候,正是主题与对象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时刻。异质同构,欣赏着的主观情感,个体情绪便得以凭借欣赏客体去发泄,去升华。读者在阅读电影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与主角契合的情绪或者渴望,通过观影的形式借主角的行为得以发泄。

电影《美丽心灵》无论是在影片初期对于激发观众获得观影动机方面,还是在影片高潮时使观众获得观影快感方面都达到了极其良好的效果。影片不仅传达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更借助于情节使观影的人们获得了一次内心欲望的纾解。这对于电影宣传来说无疑代表着莫大成功,这也就不难分析出为什么《美丽心灵》能在2002年的时候席卷奥斯卡四项大奖,并在当年的各大电影节上有良好的表现了。

[1]李子勋 著 《心灵飞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6-1

猜你喜欢

纳什幻想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锁不住的幻想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一块生锈的铁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