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侠电影之2009

2010-11-16万文双,肖沛雄

电影评介 2010年2期
关键词:叶问特技武侠

2009年节节攀高的票房纪录必将书写中国电影的传奇故事,注定被中国电影史铭记。在日趋娴熟的商业运作和精准的市场定位下不断飙升的电影票房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本土电影的希望。武侠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最成熟和被世界接受的一个门类。在整个中国电影勃兴之际,《叶问》、《花木兰》、《风云2》、《十月围城》等武侠大片演绎的传奇也不甘落后地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华丽脱变。

当中国电影在思考突破时,武侠电影也纷纷开始“新瓶装旧酒”,但如何装出新意又是一个难题。如何买座又买好?商业化与艺术化如何妥协和平衡?在传统继承与创新上如何抉择?2009年受人瞩目的几部武侠巨制的尝试也许可以给出些启示。

一、对传统武侠电影“武”的继承与颠覆

中国武术是武侠电影的动作原型,在电影中的武术是经过加工的影视武术,是武术的艺术化表达。2009年的武侠电影在传统影视武术的运用上既有继承与创新,也有颠覆和超越。

1.传统武术重出江湖

在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由于严格地遵循着“太阳时”式的、线性的剧作传统,讲究起、承、转、合的戏剧化模式,注重的是保持完整的线性叙事的基础上,把不同的武打样式、不同的武术流派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利用武打动作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归属,并使观众能够欣赏到武侠电影独特的动作神韵。

一部《卧虎藏龙》的成功,带给了世界一个他们想象中的武侠世界,这与现实生活中武术甚至是传统武侠电影中的武术都相去甚远。凌波微步、天女散花、泰山压顶、化骨绵掌、九阴白骨爪等所有的招式都是特技与舞蹈下的情绪表达,是创造的“武舞”神话奇观。当追求特技和画面的《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大片在国际上频频受挫、铩羽而归的时候,武侠电影开始思索如何回归传统。

《叶问》在2009年呼之欲出。这部记传性质的武侠电影,以咏春拳传人叶问大师的传奇经历为背景,再现一代宗师的生平事迹。其武术指导洪金宝在接受采访时说《叶问》是一部放弃特技、完全回归真功夫的电影,“我是个武术指导而不是特技指导,现在太多的功夫片只有特技没有功夫,电脑和拳脚相比起来,我更懂拳脚。《叶问》是一部靠拳头打出精神的影片,特技只是‘调味料’。而且叶问的功夫本来就不需要特技,咏春拳是简单易学的,这样亲民的拳法,我没有理由不用真功夫。”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北武术的对抗,中外功夫的打斗,还有刀枪剑棍十八般武艺的轮番上场,是传统武侠电影的回归。

2.武舞神话再起风云

虽然人类武器早已进化到核时代,但中国武侠电影所依托的历史背景为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棍样样精通,拳打腿踢门门在行,这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所在。当科技引入电影,传统武侠片中飘逸的轻功、具有舞蹈感的剑招以及力拔山河的掌风等,亦通过数码科技而更加活灵活现。武术与舞蹈和特技结合,创造的武舞奇观在荧幕上美轮美奂,如诗如画。2009年《风云2》再现了武舞神话。《风云2》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武侠大戏,让我们看到了香港传统武侠和现代特效的又一次结合,将传统古装刀剑片与现代科幻类型相结合,用现代数码科技糅合东方武侠想象,再现刀光剑影的武侠精神和流畅的武打动作画面。40多分钟的特技场特效技术所创造的视觉盛宴将港式武侠轻灵飘逸的特点完美呈现。无论是绝无神的“不灭金身”与无名的“万剑归宗”的比拼,还是最后聂风毒辣的魔刀与步惊云从“万剑归宗”琢磨出来的独创剑法的二十多分钟对决,都是科技的杰作。成为卖点的“万剑归宗”,几乎是以一格格漫画为分镜头蓝本精准来实现的。

由此可以看出2009年两部武侠电影代表了影视武术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在传统上的创新,一个是在颠覆上的超越。

二、对传统武侠电影“侠”的传承与解放

文以载道,武侠电影中往往以武载侠,通过人物的武功招式和特定的武打场面传递侠义精神。

1.侠义精神的隐形表达

在追求人性解放的新时期,当人们对于人真实情感的关注远远大于其象征意义时,传统武侠电影中教人向善的精神宣扬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当以传统侠义精神为内核的武侠电影陷入发展困境之际,深谙传统武侠电影精髓的创作者们一直在寻求创新和突破。2005年《霍元甲》的翻拍是一次小试牛刀的尝试,得益于其良好的口碑,2009年武侠电影侠义精神的创新集体爆发,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侠义精神内含在故事情节之中和融入角色的生活里,忠实于事实或情感,用故事打动人,开始了侠义精神的隐形表达。

《叶问》记录保家卫国、抵御侵略的一代宗师传奇人生;《花木兰》再现替父从军、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征战故事;《风云2》演绎惩奸除恶、义薄云天的江湖侠客情义;《十月围城》褒扬民族危亡之际、舍生取义的无名壮士义举,这些都是传统武侠电影一贯表现的内容,这几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这些侠义精神没有高调张扬,没有将主人公一开始就捆绑在道德的天台上,而是内化在故事里。

2.人文关怀的叙事选择

中国传统的武侠电影表现的重点不是人的生活,是与崇高的理想和道德追求联系在一起以暴制暴的打斗,侠客要么是复仇机器,要么是理想的化身,要么是完美的英雄,这种形象塑造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是影视艺术的核心。波布克曾指出,“在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是认识到电影能够处理我们时代的最深奥的思想。因此,电影脱离了通俗娱乐的领域,而取得了与作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就是来自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肯定,生命伦理应该成为武侠电影的首要价值观。这也是2009年几部武侠电影的叙事在突破传统上所尝试的。

《叶问》更多的表现了大师顾家爱老婆的日常生活。一句“没有怕老婆只有尊重老婆的人”在电影上映后成为流行语;《花木兰》没有表现木兰在战场的飒爽英姿和赫赫战功,而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关注其内心世界,用爱情将花木兰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女性;《风云2》的最高价值观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人性必然战胜魔性的入魔与出魔的“哲学原理”;《十月围城》的英雄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无名之辈,他们被感化参与行动与生存和心底的一份良知有关,与建功立业和宏大理想无关。

三、与时俱进还是离经叛道

2009年的几部武侠电影在大片围剿中突出重围,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但商业的成功并不能决定一切,伴随着的也有争议和批判。武侠电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革新是顺应时代的与时俱进,还是摒弃传统的离经叛道,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追求视觉享受的时代,技术带来的奇观能否持久打动人心?武侠电影的商业化和艺术化探索也如带着镣铐的舞蹈,沉重而蹒跚。

1.技术是柄双刃剑,把握度是关键

武侠电影世界积淀了历史深处的民族记忆与梦想,那么这种民族记忆与梦要为工业、后工业时代的受众所认同,客观上必须在叙述武侠世界的同时,体现出现代意识和现代表现手法。这种现代意识和现代表现手法的运用本身要求电影艺术要与时俱进的将科技手段引入创作过程,在信息化浪潮下充分肯定技术的价值是必然选择。

前几年大投入大制作武侠电影创造的场景、动作、色彩等奇观,给观众带来了全方位的视听享受,更新了中国人对武侠电影的认识,也看到了民族电影希望凭借技术跻身世界的野心,但因过多的依赖技术忽视故事和精神传承带来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所以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用的好是与时俱进,太过依赖就成了离经叛道,终将被观众抛弃。

2.武和侠的平衡,遵循以人为本

中国武侠电影的诞生、发展和繁荣,是对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一种影像建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播。通过影视武术所承载的侠义精神满足了中国人各个时代不同的精神追求,对武侠电影的记忆和追捧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所以“武”和“侠”在武侠电影中地位都十分重要。是否达到武以载侠的传播效果,是评判一部武侠电影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

处理好武术电影武和侠的平衡,奇观与精神的共存,东方与西方的和解,本土与世界的对话,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终极关怀。对人性的理解和重视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爱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外国人可能不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行动,但他们可以理解一个女人在战场上的胆怯和依赖感;外国人也可能困惑《十月围城》众义士保护别人不惜牺牲的无畏精神,但当看到他们是为家人、爱人而选择行动时会豁然开朗。这就是人性的魅力。

武侠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武侠电影是中国人的造梦行动,是东方的浪漫主义传奇。2009年中国武侠电影的票房奇迹和褒多于贬的评价,使这个民族造梦行动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始扎根于本土文化和停靠在世界海岸。而中国武侠电影的成长史,就是全球化语境下交融与冲突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中国武侠电影,需要走出国门,才能在沟通与交流中谋求发展,推动本土艺术的发扬光大。这也给了中国武术发展一定启示:中国武术要走出江湖,才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文艺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第15页

[2]陈滨.《洪金宝给甄子丹打满分》[N].北京晚报,12月11日,36页

猜你喜欢

叶问特技武侠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甄子丹最后一部功夫片《叶问4》发布会举行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这才是正宗的叶问范?
一代宗师叶问
甄子丹新片《叶问2》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