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数字大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2010-11-16陈霞
据百度和讯网一篇题为《阿凡达:高科技开启数字3D元年》报道,《阿凡达》是17天内席卷全球10.2亿美元票房,并且这一数字还将板上钉钉地向着史无前例的纪录狂奔而去,而它是用5亿美元打造的。[1]卡梅隆终于在《泰坦尼克号》后再次席卷全球票房,真正做到王者归来。
自从电影诞生后,它以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其在百年的发展后,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业之一。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影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影视科技的发展史,因此,电影注定了它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它首先是一种工业,一种商品,其次才是一门艺术。卢米埃尔兄弟在1898年12月28日那天在巴黎的地下咖啡厅里第一次放映电影时就是收费的,其后,电影一直就是商业性大于其艺术性,当代电影美学家邵牧君在《电影万岁》中就认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它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艺术。[2]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追求市场、追求票房是其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电影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市场,就电影业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的电影产品市场就占据了全球电影产品市场份额的85%,每年给美国带来的收益近180亿美元。而他们的法宝之一,就是他们将电影看作扎扎实实的工业企业的电影观念,到了当代,电脑的智慧和传统大工业的成功交融,使好莱坞电影工业化品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在好莱坞历史上票房收入前10名的电影大片几乎都与数字技术的使用密切联系,大量的特技手段和电脑技术成为这些大片共同的商业卖点和艺术亮点。在2010年之前全球票房收入高居榜首的就是造价2亿多美元的《泰坦尼克号》,它的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8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达到3.6亿人民币,它的500多个电影特技为这个世纪末的灾难故事提供了一个辉煌的舞台。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人们心甘情愿掏钱去看这样的影片?数字电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真实体验
一切艺术都在追求逼真性的内在走向,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主张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他认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电影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所拍摄的形象是自然和绝对真实的。他还认为电影起源的心理原因是再现完整电影的神话,也就是再现声、色、主体感受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使电影对于真实性的美学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在直观的视听形象上与物质现实等同,或者说无限趋近于物质现实。数字电影在视听形象上的超强刺激给观众一种置身其境的真实感受,使观众产生纯粹的观影快感。《泰坦尼克号》中正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真实再现泰坦尼克号昔日的风采提供了可能。正是数字化技术制造出的如此真实的影像,提供的如此完美的视听效果,使观众得以重回“泰坦尼克号”,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梦之船”首航时震撼人心的风采,体验到主人公杰克和露丝爱情的甜蜜醇美,也体验到面临死亡时的惊恐、无奈、痛苦和悲壮……当我们看到男女主人公在船头“飞翔”时,心里肯定是异常温馨;当我们看到影片结尾杰克说“你要从这里逃出去,离开这里,而且要活下去,去拥有自己的家庭,而且生一大堆孩子,并看着他们慢慢长大。你成为一个老太太,死在温暖的床上,而不是在这里,在这样的晚上,像这样的死去。”时,心里肯定异常感动;当我们看到一对老夫妇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很平静地躺到床上等着最后的沉船时,心里肯定是异常震撼;当我们看到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为了逃生故意充当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时,心里是异常憎恨……这些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真实的情感,卡梅隆也真实地传达出来了,而制作这些影像是不“真实”的,并且代价巨大,比如杰克站在泰坦尼克号的船头高呼随后镜头缓缓后拉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这短短的10余秒运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花了大概100万美元才得以完成,即使运用今天的数字技术,还需要10万美元。但这些数字影像给观众一种“真实体验”,使观众在现实生活外,找到了另外一种梦幻的真实。电影这架造梦机器,运用了高科技数字技术后,使一切影像变得更为“真实”了。所以称呼好莱坞为“梦工厂”是最恰如其分的。
(二)无限想象
一切艺术都需要想象,电影艺术也不例外。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刺激着电影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凡是人能想象得到的,数字技术几乎都能将它真实完美地展现出来。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空间到其它非现实空间,数字技术使电影能表现的现实世界的领域更为广阔了。
由于数字技术的支持,现在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题材是当代电影不能拍的。因为数字技术再结合传统特技和摄影技巧,足以帮助艺术家在影像和声音的国度里把自己的想象力伸展到每一个角落,使它们像现实生活一样真实生动。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我们才真正感受到电影中的想象境界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阿甘正传》中,开头一段象征阿甘命运的羽毛的飞舞段落由28个特技镜头组成;影片还把阿甘的脸天衣无缝地组接到长跑运动员的身体上,阿甘竟然与三位已故总统见面,这都展示了电脑特技的巨大威力。幸福明亮的天堂也好,阴森恐怖的地狱也罢,电影的世界成了一个无奇不有的世界:《侏罗纪公园》中的巨大恐龙再现、《加勒比海盗》的千奇百怪的海上背景和奇幻场面、《2012》里的令人恐怖的世界末日、《功夫熊猫》中的熊猫的老爸是只鸭子……
再说说目前全球最火爆的《阿凡达》吧,据媒体介绍,卡梅隆开发出专门用于《阿凡达》拍摄的 3D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用两台HDCF950HD摄像机来创造出具有立体实感的环境,再加上微软公司为它专门开发的价值七位数的特效计算机,最终想象的效果达到了极致。具体来说,《阿凡达》神奇的地方在于创造了一个观众在影视、媒体上都从未见过的全新世界,无论是人物造型、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全都是前所未有的,观众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影片中出现的生物并非抽象到无厘头,而是把人们日常熟悉的事物做了更大胆更有想像力的创新,基本上是将水、陆、空三界生物结合在了同一个世界:植物的摆动有如水草般柔和;水母样的生物在空中飞舞;蓝皮人长得像豹,但又具有水生物的光滑皮肤;很多奇怪的花朵类似于海洋中的植物;如此丰富、鲜艳的色彩更是只有海洋中才有;鸟类有兽类的头颅,马有鱼类的鳃,甚至岩石可以悬浮在空中……而在这个大自然中,生命彼此间可以交流,树木间、人兽间都能通过途径波传递信息。[3]面对这样的影片,观众能不疯狂吗?
美国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对数字技术有这样的感慨,“它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你着手拍摄一部电影,将你的想象力乘以十倍,你就可以进行特技制作了。”[4]数字电影就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抓住了观众的探奇心理,使观众心甘情愿地坐在电影院中。
(三)视听盛宴
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这是电影的最主要特性,也是电影美学大厦的基石。一部影片如果能让观众在视听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审美愉悦,它的美学价值才能得以完美体现。大多数人看电影是为了娱乐消遣,高科技电影能凭借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震撼,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做梦一样”的观影过程,使观众放松心情,忘却疲劳,享受纯感官的愉悦。
在现代电影中,传统特技和电脑特技的结合使用,就可以使银幕的幻想世界如上所述越来越接近“真实”,从而制造了惊人的视觉效果。当然,“当今电脑特技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注重所谓‘看不见的特技’。这种特技的目标是要让观众认为看到的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实际场景,丝毫意识不到在这普普通通的场景背后有大量的特技工作,也意识不到这个镜头实际上上是不可能用实拍完成的。这样的特技将会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从而产生更强的冲击力。” [5]
仍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开始先用特技制作出数字大海、数字泰坦尼克号、数字烟囱等,工作人员需要把数字转换为一幅幅画面,一幅简单的画面就需要1个小时左右。“他们动用了300个SGI的CPU和200个DEC公司的AlphaCPU专门用于计算,我们才能最终看到这些充满了数字技术然而又不露痕迹的影像。”[6]观众最终享受的是几乎完美的视听形象,它们直接攻击我们的感官,为好莱坞一贯拿手的爱情故事延展开一个颇为开阔的情感空间,生离死别的爱情加上惊天动地的沉船影像,使影片达到了观众视听的极限。
(四)人文关怀
对电影来说,科学技术为它带来一次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使电影赢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成果,但它终究是达到电影美学境界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不是它的终极目的,更不是它的归宿。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日新月异。但是归根究底数字技术在电影中不能替代了观众对故事的观赏。如果电影的内容虚无空泛,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是对内容的一种粉饰。没有恰当的内容,技术永远是空壳,是外表。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高科技电影若一味探求视听奇观性,玩弄技术,玩弄奇观,而对内容、对影片反映的人文内涵不加重视,那么电影将远离艺术的真正本质,彻底沦为一种游戏,这样的电影也不会受到观众的票房肯定。
好莱坞的高科技电影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在大制作、高技术、奇观化的外包装下,都诉说了一个充满人生意味的故事,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如《阿甘正传》,这部融神话、史诗、奇迹、爱情为一体的影片被称为当代美国生活的寓言。同为高科技电影,这部没有恐龙、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车特技、没有激烈枪战的影片,与那些纯粹以灾难体现高科技魅力的影片不同,它更引人关注的是那种独特的人生哲理和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生就象是一盒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会碰上什么味的!”阿甘母亲对阿甘的教诲道出了人类面对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时所面临的困惑,从而成为经典。但对于阿甘来说,复杂的人生却是如此简单和清澈。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却跑进了大学,跑出了战争,创造了一连串人生的奇迹,极典型地体现了好莱坞电影的梦幻色彩。
又如,美国“电影神童”斯皮尔伯格也非常注重影片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他的影片在为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视觉神话的同时,又能引发观众最深刻的思考,在享受视听愉悦的同时,使心灵也受到了一次荡涤。这也是为什么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总能获得极高票房的原因。从《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到《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营造了一个个“好莱坞神话”。在《辛德勒名单》中,斯皮尔伯格通过数字技术,让一位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暴行和屠杀中穿行,在全片黑白的基调中,那运动的红色尤其显得触目惊心。而当这位红衣女孩后来出现在运尸车上被送往焚尸炉的时候,受到震惊的不仅仅是影片主人公辛德勒,更有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电影观众。
而影射了政治、文化、环保、种族等多方面话题的《阿凡达》横扫世界,凭借的绝不仅是技术。用一名电影人的话说,或许在未来5至10年里,很难有导演再拍出像这样伟大和震撼的科幻史诗,包括卡梅隆自己。片名就直接取用印度哲学“阿凡达”,而发生地“潘多拉”星球则源于希腊神话,潘多拉星球信奉的神是基督教的夏娃,其中“梦蝶”很像老庄哲学,和谐相处类似墨子的“非攻”,“潘多拉”星球一花一世界、众生平等完全是佛教哲学,最终草根、石块联合反抗上校则是希腊罗马自下而上的民主政治……所以,在世人众口称颂《阿凡达》的高科技、高票房之际,笔者看到的是人类对自然性的回归,也许这才是卡梅隆的真意。
总之,美国数字大片无论在视听上还是思想情感上都是做得非常精致的,是一道诱人的娱乐快餐,同时又是很好来传达美国精神、宣扬美国文化的文化载体。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导演要不就注重思想性要不就注重娱乐性而不能二者合一。尽管中国2009年的票房收入突破60个亿,但是“叫座不叫好”似乎仍是2009国产大片如《三枪拍案惊奇》等难以摆脱的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数字大片还是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人研究、学习的。
[1][3]莫绶.《阿凡达》:高科技开启数字3D元年[EB/OL].http://finance.baidu.com/2010-01-11/122319202.html,2010-1-11/2010-1-12
[2]邵牧君.电影万岁[J].世界电影,1995,(1):15.
[4]贾磊磊.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c47250100ep04.html,2009-08-07 /2010-1-12
[5][6]李昱译.《泰坦尼克》中的电影特技[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2):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