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电影枯竭的一点表征与大陆电影的启示

2010-11-16赵琳琳

电影评介 2010年2期
关键词:警匪警匪片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近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是不争的事实,无论产量、质量都大不如前,如果细化到各个方面,在票房收入、社会反响甚至学术领域都充分反映了这一“东方好莱坞”的日渐没落。“从2005年到2008年,香港电影的产量已经连续四年创香港电影历史的最低点,而年产量50部左右这个数字还是把凡是香港电影人参与创作的影片差不多都算在了里面。”[1]有人将这归结为“后九七”现象之一,将其与社会政治的变动联系起来,也有人认为这是全球影业的普遍现象,只是香港作为一个电影重镇所受冲击更加明显罢了。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面对现实,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期能够让香港电影这张已经打响的招牌继续下去。在众多原因之中,题材枯竭恐怕是最为明显,最为直接,也是最为致命的一个原因。

一、现状

要分析现状,必须将电影创作的现实看清楚,事实分析清楚后,其中的优缺点就会展现出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也就变得很有针对性。以下是从2007年到2009年在内地公映的香港电影的统计:[2]

2009年(15部):《十月围城》、《扑克王》、《风云II》、《游龙戏凤》、《家有喜事2009》、《爱得起》、《东邪西毒终极版》、《亲密》、《金钱帝国》、《机动部队2》、《车票》、《追影》、《大内密探零零狗》、《窃听风云》、《蛇咒》

2008年(10部):《神探》、《见龙卸甲》、《我们这一家》、《文雀》、《保持通话》、《证人》、《大搜查》、《叶问》、《女人不坏》、《狼牙》

2007年(26部):《生日快乐》、《双子神偷》、《门徒》、《森冤》、《功夫无敌》、《明明》、《疯狂粉丝王》、《十分爱》、《异冢》、《每当变幻时》、《跟踪》、《老港正传》、《连环局》、《男儿本色》、《女人本色》、《戏王之王》、《第十九层空间》、《天堂口》、《导火线》、《C+侦探》、《神枪手与智多星》、《兄弟之生死同盟》、《铁三角》、《战鼓》、《蓝莓之夜》、《投名状》

在当今香港电影制作与内地密切合作的背景下,有些影片很难界定到底属于香港电影还是内地电影,从此也可以看出香港电影与大陆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这里选择的是主要创作人员具有香港背景,而且题材具有传统香港特色的影片。例如,马楚成与内地公司和演员合作的影片近三年有不少,但是大部分以内地演员为主,而且内容题材明显具有内地风格,所以并没把它们放入香港电影之列。“其实新世纪的‘香港电影’已经很难定义了,单纯香港的制作力量、只在香港放映的电影已经凤毛麟角,看看2009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五部最佳影片的提名中除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它四部全是与内地合作并且在内地票房成绩良好的佳片。”[3]其中,后面标注*号的影片是以警匪犯罪为题材的,特此标注以便讨论。

统计数字表明,在列出的51部影片中,以警匪犯罪为题材的为22部,占总量的43%,由此不难看出,犯罪警匪电影在现今香港电影中所处的地位。事实上,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犯罪题材影片就开始成为港产电影的主要品种之一,且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以《投奔怒海》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曾为香港电影产业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但是,如今这类题材在全部港产片中竟然成为支柱,而且所占几乎近半,不能不引起格外关注,是警匪片成为香港电影的特长,还是香港就是适于生产此类影片的土壤?答案是否定的。从历史来看,警匪、犯罪或者类似题材并不天然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发展到如此地步,完全是历史沿革而造成。

与警匪电影的一枝独秀形成对比的是,曾经无限风光的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等已经逐渐没落,随着像张彻、徐克等武侠名导的日渐退出江湖,昔日刀光剑影的港产武侠电影也风光不再,被称为应运而生的以搞笑为代表的香港喜剧也难以出现周星驰似的辉煌,近些年类似《家有喜事2009》的喜剧片虽屡有出现,但其内容明显缺乏鲜活的生命力,也无明显的自身特色,基本是一些笑话的拼贴,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周星驰、成龙的喜剧有较大差距。总体来讲,香港电影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日渐式微,而警匪犯罪题材成为独苗,这其中是警匪片确实深得民心,还是其他类型片“不思进取”,亦或是其他原因?

二、原因

曾经风光的影片类型风光不再,与其存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土壤有关。回溯一下,曾红极一时的武侠片和喜剧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产生,当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娱乐需求的增长,所谓应运而生,武侠和喜剧电影就成为最好的减压良药,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发现能够用电影来缓释心情,成为电影市场的催化剂。但是,如果这样讲的话,那么今天香港人的工作压力比以前小了吗?当然不是,今日多种受欢迎的类型片的衰落,也和审美疲劳相伴发生,在享受了盛宴之后,寻找新鲜感是所有观众的本能选择。人的创造力在一定时间内必定有限,而电影这种精神产品并不能像工业产品一样可以即产即有,它所需要的精神创造力不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就可以造就的,在某些类型的影片大量生产之后,必定面临一个题材枯竭的问题,而观众的胃口始终在增长,因此,供需之间产生较大落差,产生对电影生产的抱怨也就在所难免。

由此看出,与其说警匪题材电影畸形发展不如说是其他类型的没落,思想枯竭,这也并不能怪电影人不思进取,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所致。从统计也可以看出,虽然警匪片数量相对很多,但从导演等创作人员来看,基本上还是王晶、杜琪峰等少数导演倾力为之,并非百花齐放,由此可见,电影人才匮乏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不知道等这些电影“老江湖”都淡出之后我们还能否看到精彩的“无间道”。而从警匪片自身来看,也几乎面临与武侠、喜剧一样的困境,因为警匪题材的影片路越走越窄,现在几乎都在围着黑帮转,与辉煌时期的丰富不可同日而语,或许武侠片和喜剧片的今天就是警匪片的明天。

为何其他题材枯竭而警匪独大,这与社会现实也是密切相连,相对而言,其他类型的题材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创作人员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充足的想象力,外加一定的灵感,才可以“凭空”创作出各种故事,如恐怖片、喜剧片、武侠片等;相对而言,犯罪片的需求相对少得多,因为警匪基本是现实题材,与现代社会现实密切相联,所以其思路也是源源不断,而像武侠片这种类型,却需要创作者付出成倍努力才可达成,其产量减少也是顺理成章。可以预言,只要现代社会能持续发展,围绕社会犯罪的警匪片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类型。

三、启示

香港电影并不只是武侠、喜剧和警匪,虽然这些曾经是香港电影的招牌,但并不意味着就要一路走到底,开发新的题材资源未尝不是一条出路,而与内地合作或许可以相对解决题材枯竭的问题。

枯竭的原因也不会很复杂,香港弹丸之地,地域相对有限,在文化视角上也难免受限,虽有中西合璧的优势,资源也终有用光的一日,而九七之后与内地的融合,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阔丰厚的土壤,只是香港电影界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如能放眼全国,香港电影再写辉煌并非梦想。

大陆电影发展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很多启示。应该说大陆电影的发展一直没有进入应有的商业正轨,计划体制离我们渐渐远去,也预示着内地电影的起飞。虽然内地的电影进入商业轨道为时尚短,但是其中体现出的多样性已经昭示着它要比香港电影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天地。比如,内地既可以制作香港式的武侠、警匪、动作等类型的影片,虽然水平短时间难以企及香港,但是其成长却有目共睹,而且内地还有独有的主旋律影片,还有反映中国独特国情的西部电影和历史电影,内地既有制作商业大片的导演,也不乏众多小众型的所谓艺术片导演,内地导演在眼光和文化视角上比香港导演具有天生的优势。这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既是一种挑战,而更多的是机遇,香港电影大可以放宽眼界,不要将眼光只盯在香港这样一个狭小的地方,电影是一种没有国界的文化产品,何况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特殊历史关系,使得中国广阔的领土可以为电影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性。“内地巨大的市场、充满特色的外景地、众多的电影工作者无疑成为香港电影继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4]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民族风情、中国的社会建设、广大国民的丰富生活,都是香港电影可以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假之香港在技术、制作方面的优势,再造一个新浪潮也未尝不可能。

结合现在的创作实际,也充分表明了香港电影业正在寻找更多的创作来源,不仅限于和大陆同行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都展开了新的摸索。以王家卫2007年的作品《蓝莓之夜》为例,王家卫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城市市民的生活及爱情为创作素材,虽然《蓝莓之夜》在大方向上依然是王家卫的风格,但是在故事内容上显然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将自己擅长的中国的爱情换成了外国人的爱情,而且在语言上也由汉语换成了英语,这一方面说明王家卫的创作视角已经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则是原有创作源泉的枯竭。在香港影业与内地之间和合作上,就不只是“表面”上的合作了,二者在文化融合上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在技术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互补性,也充分体现了进行合作的迫切客观需要。仍以马楚成导演为例,近几年创作的作品当中,几乎都是与内地合作的结果,有的制片方是大陆的制片厂,有的主要阵容都是大陆演员,而且在题材上都显示出飞速发展的中国所具有的一些阶段特点和精神风貌。最新的作品《花木兰》,出品者为大陆的几家影视公司,题材是中国古代历史,而演员阵容既有大陆本土的赵薇、陈坤,也有香港的房祖名,还有俄罗斯的Vitas客串,更有韩裔美籍但是在台湾发展的李玖哲,可以说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国际合作的电影,因此在类似电影的定性上面就显得比较困难,而完全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当今电影业的发展。而从更大的角度来看,由于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是非常迅猛,世界各国都瞄准了中国这个市场,而如何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利用的方面还有很多,而已经实现的合作仅仅是一个开头。“内地香港合作的意义已经从扩展地域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救市性质,没有内地和香港的合作,香港电影的落脚点就产生问题,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唇齿相依的关系则日渐明显。”[5]对于香港电影来讲,如何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基础上恢复自身元气,进而重塑王牌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课题,面对大陆这片充满机会和资源的沃土,香港电影又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对香港电影人来讲极具现实意义。

可以这么说,题材在一部电影的创作中是属于核心部分的,是内因,而现在内因出了问题就必须先解决掉才能为电影生产扫清障碍,否则无论有多么好的外部条件,如技术、资金、商业推广等,都只能是无米之炊。一些可喜现象已经逐渐产生,比如香港与大陆在电影上的合作越来越多,甚至是两岸四地的合作,合作的模式也不在只是单纯的演员交流,故事取材、融资、制作团队等方面的合作都日益深入,充分显示了电影界的“大一统”趋势。

注释

[1]许乐,转型之路:2008年香港电影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2009年第2期,36页。

[2]http://www.g-film.com。

[3]图宾根木匠,香港电影的世纪迷局,社会观察[J],2009年第6期,76页。

[4]类成云、孙文龙,润物细无声——新时期以来香港电影对内地电影的影响,电影[J],2008年第7期,37页。

[5]周星、赵静,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共荣共生,上海戏剧学院学报[J],2008年第1期,66页。

猜你喜欢

警匪警匪片香港电影
“警匪”“谍战”齐上演,督查战线谱新篇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解救吾先生》 2015年9月30日
《东方电影报道》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