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簧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2010-11-16崔华,张溯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音乐的不断更新,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对单簧管的熟识程度有所提高,这就更要求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演奏能力来迎合观众的品位。在单簧管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是其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
首先在练专业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的演奏方法上。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去提醒学生要注意口型、手型、以及气息的控制,不断提醒学生“要学会相对放松”,同时,常把双手搭在学生两肩上让他体会持管的姿势。
“气息是管乐的生命”。气息的应用对单簧管的演奏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正确的口型,加之气息的正确应用,才可以使学生吹奏出优美的声音。同时,手指的灵敏度,舌头的松弛度,都要很好的协调起来,这样才能在演奏中“游刃有余”。所以学生们应该学会这些方法的协调配合,最终使自己在单簧管声音和技术的演奏中达到自如的状态。
如何培养乐句感? 首先注意音乐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单簧管音乐演奏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演奏者是否用听觉去感知乐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调性的色彩等。如果演奏者离开了用“音乐的耳朵”去监控自己的演奏,则他也无法在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等方面与双手、舌头在乐器上的操作达到协调吻合。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便能敏感而又生动地感知音乐乐句结构生动具体的形态特征。
其次注意音乐的歌唱性。通过学生有声或无声(内心)的歌唱与演奏相结合来培养与发展“听觉表象能力及调式感”。这种培养与歌唱活动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所以许多教育家及演奏大师常在教育中极力提倡演奏要有歌唱意识。
音乐的旋律总是在流动着的,乐句经过起句——推动——走向高点(高潮)——收束结尾,这是音乐语汇的基本方式。把这些乐句的结构表达清楚,像平时讲话一样有语调、语气、呼吸,就能赋予音乐自然的生动性,使之“像说话一样”。
有的学生练专业经常不动脑筋,纯粹是机械般的演奏——至少在练习一个艰难乐段是这样。在学习新曲目时,首先要看乐谱的调式调性,拍号,形成一个总的概念——要用脑,然后找出最困难的段落,标出指法——要用脑。指法和气息非常重要,可能决定一个乐句是否能连贯,指法是把握性的基础。有时,需要很慢的演奏一首乐曲,以便巩固对某一部分的记忆。慢奏同样帮助检查音符的准确性及句法,因为慢速演奏时,如同看到慢放的电影一样,你看到每一个细节,并同时加强了记忆,也能更清楚的用心去感受到手指的运行。
说到呼吸,我深有感触。在任何一种生命体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都是呼吸。当一个人刚出生时,用什么来证明他是活着的,那只有呼吸。如果一个人停止呼吸,他的生命便随即终止。当音乐艺术出现的时候,人类首先是用嗓音,声音和语言将音乐唱出来和表现出来,任何音乐都是被呼吸所分解的,任何一个从事吹奏乐的演奏家,任何一个弦乐演奏家,都懂得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歌唱家一口气唱完两三分钟的歌曲,听这种歌唱要有多么受罪。巧妙的呼吸是任何一种演奏活动的神经,每当学生演奏他自己不知是什么旋律的乐句时,我便会让他唱出来,慢慢体会音乐的呼吸。
在器乐演奏和教学的诸多因素中,人们往往过分地强调技术和技能技巧的意义,而对于演奏的歌唱性、思想情感的表现等重要因素则往往重视不够。曾经有位老师说过,我们应当是在“唱单簧管”。那怎样唱?简单的说就是要把内心的感受、感情通过手指以及正确的气息在乐器上唱出来,实际上是心在歌唱。声音只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嗓子、乐器都是发声的器官,它们只有发自内心才能唱或奏出优美如歌的声音来。所以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声音是由内心发出的,是由于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没有感情,声音再纯净再华丽也是无生命的,苍白无力的。犹如人们说话:心情好,说起话来就和缓、悦耳动听;烦躁、愤怒就急速、粗厉。前者是悦耳好听的关键,后者是动听感人的关键。其实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国际语言,直接表达感情的语言。
李斯特也认为音乐有一种最高的性能——“它能够不求助任何推理的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我们心灵的实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认为:音乐是最崇高的艺术,它对情感最敏感,它可以表达人们各种情感的波动与转换,是“感情的速记”。 单簧管被誉为是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它的音域十分宽广,差不多4个八度,各个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低音区深沉,中音区浑厚,高音区明亮,适合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性格,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的技术的复杂,往往需要长期的艰辛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久而久之,教者与学者就把技术看得头等重要,夸大技术在教与学、表演中的意义,甚至把思想感情的表达剥离开而专攻技术,进而陷入重技轻艺的误区。
在单簧管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演奏技术、技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法,充分认识其演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才能提高演奏能力,把教学搞得更好,进而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
[1]刘庆刚.钢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7.
[3]葛德月.朱工一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