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鄂西土家傩愿戏的艺术价值

2010-11-16刘红

电影评介 2010年15期
关键词:鄂西白虎土家

在湖北西北角的一些边陲小县,一直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事象,那就是被称为人文学科稀世“活化石”的傩文化孑遗——傩愿戏,它至今还活跃在鄂西北这块神秘的土地上,不仅保留着世代传袭的法器道具,神秘旷古的神案背景,还有栩栩如生的彩雕面具,因此,傩愿戏这种通过宗教形式而发展的古老戏剧艺术,一直受到戏剧界专家的重视,称之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一、傩愿戏的溯源

土家族傩愿戏是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特别是祭祖活动的原始歌舞基础上产生的,最早于文字记载的是天启间土家族诗人田信天的诗《澧阳口号》“山鬼参差迭里歌,家家罗帮截身魔,夜深响彻呜呜号,争说邻家唱大傩。”从诗中可看出傩愿戏当时已相当盛行,以后《宜昌府志》、《长阳县志》、《鹤峰州志》都有所记载。

傩愿戏的源流除了古文献记载外,民间传说也很多,但这些传说多与祖先崇拜、巫舞文化有关,这是由于鄂西地处武陵山脉,溇水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山险阻绝,荆棘丛莽,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许多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万物有灵的观念根深蒂固,自然崇拜、神灵崇拜、鬼神崇拜成了精神支柱,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人祀”。后来衍化为“还天王愿”这种原始而古老的傩祭活动。

到了唐宋年间,居住在清江、溇水、澧水两岸的先民,渐次稳定,稳定的生活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活动带来发展与繁荣,这时的傩巫文化也由一般的巫祝等小法事活动,向更加形象化,艺术化方向发展,祭祀活动也由小规模向更大规模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出现在清江流域的丧傩舞——跳丧鼓和出现在溇水沿线的娱神舞——扛鼓舞,这两种舞蹈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约到了元代,中央王朝对鄂西实行“以土治土”的政策,傩巫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加浓厚和鲜明,沿溇水河一带开始建向王庙,杨泗庙等,跳丧慰祖和扛鼓娱神开始活跃,清江、溇水一带的风俗出现了“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大鼓、语笑喧哗者多矣”。这时期的傩仪已发展到又吹又跳,使人笑语的艺术境界。

明正德间,傩戏盛兴,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自然受到保护,开始与戏剧艺术相结合,真正成了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孪生物。明正历后,鄂西土司内涌现了一批颇有造谐的文化人,他们常往于荆、湘、川,接触并引进吴歌楚调,开始以庙台戏的班府表演,傩戏产生了一种自发的改造效应,把傩戏和其它戏曲结合起来,相互吸引,达到娱神娱人的效果,形成今天的傩愿戏。

纵观傩愿戏的发展是经过千百年的长期积淀,发展成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结合的戏曲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反映出土家族处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风情、民族形象、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识,这种文化特征有机地被融汇在师牌飘拂,牛角嘶鸣的“还愿”仪式中,这些富有原始色彩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有的被雕塑在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脸壳中,有的混杂在光怪陆离,间所未闻的原始礼仪中,反映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对土家族宗教起源,戏剧演化史,民族之形成提供了宝贵史料,成为土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傩愿戏表现出强烈的图腾崇拜,体现土家族文化的艺术品质

鄂西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土家先民视白虎为祖,以白虎为图腾标志,有关巴人的起源及白虎崇拜,西汉刘向和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唐代《普书》、《通典》、《蛮书》等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其中《后汉书》较为完整地记载道“廪君死魂魄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焉”。说明在汉朝巴人就有崇虎为神、祭虎神的活动,鄂西一带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关于廪君化白虎的传说、遗迹,此外土家族的许多民间故事也可找到白虎的形象。

鄂西的傩愿戏,在土司梯玛的主持下,长啸为歌,“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集长风乎万里”。其舞追求人体融于自然界,舞步坚实、厚重、动作绮诡,极力紧贴大地,开拓低空发展,舞步以拢、顺、颤为风格特点,许多动作都是模拟老虎各种威武形态,表现出对传说中土家先祖廪君的崇拜,反映出土家人世代为虎图腾的传统意识。

在傩的研究中,必然会涉及到驱鬼逐役仪式主持者——方相,其形象,假面“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口中呼唤神“傩、傩……”。那么方相就是虎头人身的战神,口中呼唤的“傩”字、“堇”是虎头的形象、“佳”是鸟,是日神玄鸟的形象,“傩”字就是巴虎与楚鸟阴阳相结合的符号。今天,土家族许多艺术品,充满着飞扬流动与神秘诡谲,无拘无束的想象与充沛的生命活力,既有怪异之状又无狰狞之态,既有亲近之情又无震慑之感,无一不是对崇拜物鸟与虎的情感符号因子,傩愿戏是土家传统文化和巴文化相结合,同汉族文化相交流的民族民间艺术,折射出土家文化的艺术品质。

三、傩源戏是一种实用性民俗文化

傩愿戏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多神信仰、多元宗教,神文化的混合体,傩愿戏人物中的神如雷公、风伯、五谷神、山神、土地神、灶神都是自然崇拜的产物,与鄂西山高谷深的恶劣自然条件有关。傩愿戏最初目的是为了消灾去疫,争取生存,祈求吉祥而存在的民俗活动,他们相信崇拜的神会保佑他们的驱走病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这就为傩愿戏存在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得以延续发展,这种以“延巫医病”为目的的民俗活动,成了民间的一种实用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神”的形象越来越淡溥,现实的气息越来越浓,载歌载舞的艺术处理,形象夸张的面具,诙谐幽默的插科对白,同时在表演中有唱有帮,相互配合,使观众的情感同演唱者融为一体。唱词内容也包含了神话、传说、历史、伦理、信仰等事象,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一种愉快的享受。傩愿戏由原来的娱神变为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戏剧艺术,其浓厚的民族气息,风趣幽默,粗犷质朴的艺术风格,深受土家人喜爱,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戏剧。

四、傩愿戏传承着土家传统艺术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生产或其它民俗活动,都善于用歌来表达情感。土家族许多传统民歌如梯玛歌、丧鼓歌、竹枝词、摆手歌等同傩愿戏保持着某些相似的关系,由最初的祭祀性为目的的自发效应而转换为民俗歌曲,以薅草锣鼓为例: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一种伴随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挖土、薅草等劳动作为载体,借助于农事活动,同傩愿戏一样通过请神、送神、娱神三个阶段完成,以期望神灵保佑,达到五谷丰登的理想生活,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艺术风格看,具有群众劳动歌的特点,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及爱情故事,歌词通俗易懂,常常是“一人启口、众人帮腔”;其次,两者都用锣鼓伴奏,作为歌唱的过渡。锣鼓曲牌极为相似,薅草锣鼓曲牌分十八长槌、牛调尾、四明镜、堆罗汉等,同傩愿戏中凤点头、豹子头、扑灯娥等板腔基本相同,有些地方的薅草锣鼓甚至有原封不动的傩愿腔。不仅如此,歌词也互为用场,薅草锣鼓中的“颠倒颠”(车场调)与傩戏中地盘土地《开调》时的“扯谎歌”就是典型例证。由此可以看出傩愿戏与土家族传统音乐是互为吸收,互为融合的。

从土家族整个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事像相当一部分保留在民俗活动中,而这些民俗活动同宗教关系十分密切,许多民俗活动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并通过宗教祭祀活动表现出来。鄂西土家传统文化就是以图腾崇拜、鬼魂崇拜、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由巫师“梯玛”主持,走乡串寨,进行祭祀活动,“梯玛”在这过程中传播了土家古文化,这些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使土家族不少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因此,傩愿戏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传承和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鄂西傩愿戏,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如果单纯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欣赏它,自然不尽人意,因为它远离时代,又夹杂着某些神秘的宗教成分,难免使人乏味和误解,但傩愿戏若没神话传说和宗教意境,肯定会暗然失色,平淡无光;若没有艺术的再现,则会失去灵性和韵味,正是由于傩愿戏确实蕴藏着极其深邃的艺术价值,才使其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对立统一与和谐互补,从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1]《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 田发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8

[2]《土家族白虎崇拜》 彭官章著 民族论坛1990,3

[3]《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傩愿戏》夏国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8

[4]《鹤峰傩愿戏》 向国平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1,

[5]《土家族文化史》 段超著 民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鄂西白虎土家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土家美
白虎
鄂西铁尾矿烧结砖的烧结过程及机理
唐白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