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与保密性
2010-11-16□庞勇
□ 庞 勇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和新闻改革的发展,乃至新闻媒介的竞争,都对新闻报道提出加大透明度的要求,这与加强保密性的要求,常常形成尖锐的冲突。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既加大透明度又做好保密工作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
一、正确认识透明度与保密性的关系。市场经济要求加大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公开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勿需公开的统计资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和国际惯例接轨,要逐步扩大经济活动特别是外贸工作的透明度,营造良好的经济建设国际环境。同时,政治及其他方面也要相应加大透明度,这已成为新闻改革中一个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同样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搞好国内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加强各方面的管理,保密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大量事实证明,那些自诩“高度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经常大唱“透明度”的高调,但他们的“透明”是有选择的,有限制的。
保守机密是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在,新闻工作者绝不可掉以轻心。新闻媒介的报道有透明度,但不能什么都“透明”于天下,不是越“透明”越好。一切“透明度”都要以不泄漏党和国家机密为前提,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二、正确处理透明度与保密性的矛盾。正确处理透明度与保密性的矛盾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协调。
从保密部门讲,要控制保密的范围,特别不应不必要地扩大保密范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健全,随着社会的稳定与人民承受能力的提高,一些过去作为秘密的东西,会逐渐透明起来,不仅可以昭示于国内人民,而且可以公布于全世界。
从新闻媒介讲,首先要处理好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保密工作的时间性关系。新闻工作强调时效性,时效性强的新闻,不仅可以提高新闻媒介和编采人员的知名度,也能让该新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不知抢新闻的记者不是好记者,但抢新闻不能违背保密要求,要善于利用“时间差”。因为许多事情的保密是有一定时限性的。如党代会的报告,在征求意见时是机密,但一旦大会召开,就不是秘密了。我们应当做好一切准备,绝不抢先一秒,也不耽误一秒,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保密的时限性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处理好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保密工作的空间性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范围很广,可以到达地球的任何角落,这与保密工作的空间要求相背离。保密工作的空间性指保密是在一定地域和一定范围内进行的。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服从这一空间,不能任意扩大。如有些情况必须让国内人民了解并执行,但对国外又必须严格保密,这就是常说的内外有别。这需要我们既对外保密,又做好对内宣传。尽管宣传与保密有矛盾,但只要我们明白这么做的必要性,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做法。
三、正确把握事件的透明度与保密性。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外贸部门在大连市召开珍珠工作会议,大连市一名外宣记者认为这个好题材适合对外,便前往采访。会议秘书长给他介绍了有关情况,但要求他不要公开报道,因报道我国珍珠生产大发展的情况后,会导致我国出口珍珠价格下降。该记者遂改变了报道的初衷。现在,困扰新闻工作者的是,有些事物在保密规定中是找不到的,但报道后却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有时还甚于一般泄密的影响。
大连的新闻界曾遇到两个事例:一是 “鸟贝事件”。上世纪80年代后期,长海县一块水域发现鸟贝资源,该县与港商联合开发,每吨贝肉出口价1万美元,利润很高。某电视台记者到金州沿海采访时得知此事,便予以报道,初衷是给大连地区渔民提示一条致富新路。但大连的日商看到该报道后,提出要将贝肉价格降至每吨3500美元。这样,我方已无利可图,只能内销。二是“海蟹事件”。80年代中期,渔民在旅顺蛇岛附近发现一块海蟹密集的越冬地,使海蟹捕捞量骤增,有的通讯员写稿进行报道。某省电台广播后,辽、冀、鲁、豫大批渔船云集,很快将这里的海蟹扫荡一空,严重破坏了资源,此后这里已无蟹可捕。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事情是复杂的,有明文规定的外贸敏感物资的产量不能报道,但像鸟贝、海蟹这类新品种的相关信息虽没有明令禁止公开宣传,也应向有关部门咨询后再决定报不报道、怎么报道。为党负责、为国家负责、为人民负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我们在保密工作中,应增强全局观,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保密性关系。凡事想得周严一些,不能为抢发一篇稿子而损害全局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