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视剧中的“卡里斯马典型”——以《山菊花》为例
2010-11-16孟丽花
“红色经典”电视剧中的“卡里斯马典型”
——以《山菊花》为例
“红色经典”电视剧在叙事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类型化趋势,即热衷于塑造“卡里斯马典型”,讲述普通战士成长为革命英雄的传奇故事。这些“卡里斯马”式的英雄实质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化身。通过展示革命者曲折的成长历程,“红色经典”电视剧实现着既定的意识形态诉求。
“红色经典” “卡里斯马” 典型 意识形态
“红色”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涵义:它是领导人民走向独立解放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颜色,是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新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象征,更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高尚灵魂的化身,红色政权、红军、红旗、红小鬼、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等与革命紧密相连的标志性事物赋予了这一颜色丰富的甚至是庞大的所指。就“红色经典”原初的单纯意义而言,人们将在民众之中产生强烈反响的以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为内容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红色经典”,以《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烈火金刚》、《苦菜花》、《红岩》等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为代表。世纪之交,大量与革命战争年代相关的文艺作品走上文化舞台——这其中有音乐作品也有影视剧作。以电视剧作品为例,由“红色经典”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在荧屏上大放异彩,《红岩》、《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红旗谱》、《苦菜花》、《山菊花》、《红日》、《闪闪的红星》鱼贯而出,一时间荧屏上一片“红色”,这些“红色剧作”在赢得观众的追捧的同时也由于改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备受指责,“红色经典”再次成为一个文化界的关键词。
“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显著特征在于热衷于塑造“卡里斯马典型”。
“卡里斯马”一词原指古代的宗教先知或是战争英雄,用以指陈那些临危受命,并以自身非凡的魄力挽狂澜于即倒,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的人物。但落实到“红色经典”电视剧中的“卡里斯马”,也就是革命历史剧作中的英雄形象,与西方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英雄——“独行侠”形象又有区别,它是“特定社会中具有原创力和神圣性、代表中心价值体系并富有魅力的话语模式。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人的素质,但都是在话语系统中。它是活跃的因素,以自身的独特魅力起着示范作用,成为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或中心的结构要素,也是意识形态冲突中的强有力的载体。”[1]因此,“卡里斯马”式的人物其作用是革命性的,同时也是象征意味十足的。“卡里斯马”式的人物是文本叙事的中心,他们大多是受某种更高力量的启蒙引导而觉醒的,而好莱坞电影中的“独行侠”则不具备这样的引导力量的支持。在以独具的能力解决种种矛盾的过程中,“卡里斯马”人物就是某种意识形态力量的化身,以鲜活的形象、富有张力的冲突、曲折的故事完成特定理念的宣讲,实现预设的意识形态诉求。
“典型是以独特、鲜明的个性形式体现社会生活本质规律、并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人物形象”[2],而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所阐述的关于现实主义作品应当秉持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如今已是人人尽知的常识。由“红色经典”改编而来的电视剧作品正是通过塑造革命战争岁月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卡里斯马典型”实现其诉求的。
以“红色经典”改编的《山菊花》为例,电视剧改编自曾创作出《苦菜花》、《迎春花》等广受好评的作品的著名作家冯德英的同名小说。《山菊花》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区组织发动群众通过武装暴动反抗阶级压迫,寻求自身解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其中就塑造了一个“卡里斯马”式的人物:于震海。
石匠出身的于震海生活贫苦,根正苗红,其父于世章惨遭地主迫害落下终身残疾。于震海属于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阶级,但他是个生命力旺盛、斗志昂扬的后生,具备“卡里斯马潜质”。他认识到自己身处的世道是一个“种地的没粮吃、砍柴的没柴烧、晒盐的吃菜总是淡的、木匠死了没棺材、瓦匠的房子准漏雨”的不公世道,而且他认为“有钱人依仗权势让穷人受苦,养肥了自己,贫富不均,这世道早晚得改一改”,正是这样一个具备一定领悟力的出身贫苦的石匠汉子在党代表的启蒙引导之下,迅速成长为现实的“卡里斯马”人物。所谓艺高人胆大,有着一身好武艺的于震海曾经深夜救助被大队警察人马追捕的孔居仁;只身前往威海迎接重要人物程先生;联合数位革命者突袭区警察分局成功夺取武器弹药;顺利营救负责人高玉山等。孤胆英雄于震海的名字足以令敌人闻风丧胆。
这种“卡里斯马典型”在“红色经典”电视剧中畅行无阻:《林海雪原》塑造了一个只身入虎穴活捉座山雕的英雄形象——智勇双全的杨子荣;《苦菜花》展示了英勇善战无往而不胜的坚定革命者姜永泉;《红色娘子军》描述了吴琼花从一个受苦受难的奴隶成长为泼辣刚强的女战士的故事;《红旗谱》书写了与地主恶霸斗争到底的坚毅勇敢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故事。
上述剧作的主角都具有鲜明的“卡里斯马”人物特征。一方面,他们出身贫寒,原本是深受压迫承受着旧社会的种种苦难的人民大众中的一员,切身的痛苦让他们对阶级敌人充满着仇恨。在仇恨的同时,这些个体往往对自己的阶级处境有朴素的认识,对历史的未来走向表现出了一定的前瞻性,预料到“世道早晚得改一改”,具备了成长为“卡里斯马”的潜质;另一方面,“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其力量主要是由于人民的军队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组织的教育和领导”[3],也就是说这些个体之所以成为英雄,关键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教育和人民的支持使得这些个体成长为“卡里斯马”。
因此,“红色经典”电视剧中的“卡里斯马典型”实质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化身,这种个人成长为英雄的传奇故事,歌颂与印证的恰恰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所具有的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在讲述一个个精彩故事的过程中,在被感动了的观众与跃动荧屏之上的一位又一位悲壮的英雄人物的共鸣中,既定的意识形态使命业已悄然完成。
[1]王一川.修辞论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4.
[2]王一川.修辞论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7.
[3]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3
10.3969/j.issn.1002-6916.2010.24.011
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10YKZ004
孟丽花,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