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剧 《潜伏》的人文关怀思索

2010-11-16龚庆红

电影评介 2010年4期
关键词:潜伏本体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看了电视剧《潜伏》不得不让我用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来思索。

我们往往能幻想一见钟情的喜悦,却不去想厮守一生的平凡;苦难之后的那是大器晚成的收获,却也有英年早逝的无情宿命;当你满心欢喜的迎合了组织集体,个体的欲念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隐;当你甘愿在潜伏,独自承受人格分裂的苦楚,心理紧张刺激的状态,却可能是永远没有回报的漫长等待,或许是终其一生的无限潜伏。也许国家政策意外断裂会让个人命运成为必然的偶然,我们所能做的不应只是伤痕文学时期那样对空洞主体的诘问,对国家组织的任何追问都是问题的无限放大,得到的只会是全无意义的想象,有限的个体作用也会再次会被迅速遮蔽。潜伏对心灵的荡涤来自于我们对生活那份言不由衷的偷离快感,将每个人心中的潜意识进行显影并无限放大,那是一种对矢志不渝的褒奖和另一种对陌生化的快感体验。生活在当下以浮躁为社会符码表征的我们,面对的一个悖论就是我们创造着浮躁,却又在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浮躁,几乎不假思索的内心又何尝不想重温那久违的潜伏呢?

电视剧《潜伏》1945-1949为时间背景,也是敌特活动最为猖獗的时候,为我们呈现了信仰的巨大作用,包括敌对双方,在当下这个信仰危机的年代里看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在当时成为不容置疑的自愿选择,该剧的魅力正是来自于这种有说服力的过程展示。全景式的叙事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熟知却不曾深入了解的职业——共党间谍。同类题材电影由于篇幅的限制,未能做到深入细致,这也正是影视迥异的地方。首集的监听线路的电脑特技制作惊艳出场,让我们感受到了电视电影化的趋向,这在《走西口》第一集中明快的剪辑中同样能体会。如果我们对电视剧的第一集的显著电影化制作解读为抢观众,后续的明显放慢的节奏则是电视剧本体的回归,娓娓道来的剧情,牵引观众进入忠实状态,开始为长篇建构语境。

反角李涯的成功塑造,让我们看到了早年那种单面叙事的摒弃,并非是类型化的人物秀场,而是那群表面普通的特殊人的双面生活——这就是潜伏。之所以看起来政治说教意味较少,意识形态言语成功的转为类似职业类型场域表述,是其成功的剥离了空洞的英雄主义塑造单一手法,以平民视角切入主题,让我们在间谍剧+爱情剧+主旋律剧+幽默剧的组合设计中,共同经历着一个个刺激的任务,如同亲历年青的共和国如何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诞生。不得不提的是孙红雷的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的演技,成功的支撑起男一号的天空,而三位女性左蓝、穆晚秋、王翠平的出场无疑也只是男性视角的凝视产物,更多的是衬托男一号余则成的潜伏,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身份,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寓言。当然电视剧有些地方不是太紧凑,如假夫妻的二人对白,有些过贫, 如《激情燃烧的岁月》重现,但明显与本剧基调不合,对剧情调节有些过度,使前期苦心营造的紧张感消弥一空,部分地方沦为一部平常的生活剧,剪掉2-3集的容量会更精彩。

正所谓瑕不掩瑜,到目前为止,2009年电视剧的翘楚无疑是《潜伏》。在第15届上海电视节上当这无愧地获得“最佳电视剧”、“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三项大奖。一如评委会给出的溢美赞誉:“这是一部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以及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连续剧,精彩的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塑造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把此类题材的电视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两股潮流一直在抵牾,科技主义和人本主义,是追求永恒价值,还是追求进步,不言而喻,二者在当下发发展观主导下明显科技主义占了上风,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则只是对这种工科主政形态的一种概念平衡,毕竟封建外壳在一些地方还残存的情势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岂是仅凭刚从强权政治转型过来平民政治的政府理念能彻底改观的,毕竟我们看到了这种转型的利民趋势。整个社会以经济为中心的格局不会更改,功利主义仍是官方及大众价值衡量是非时采用的惯性标准。

没有选择工具本体建构个体的功利自我,而是走上了回归本体的一条非完形道路。人性的可贵,精神的永恒,不是工具能改变的。明白一个道理:工具最终诉求对象只会是人类本体,唯人性方为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大资本,失去了人文关怀的工具只能沦为异化的注脚。

猜你喜欢

潜伏本体关怀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深港通开通在即,哪种股票值得“潜伏”?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