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政治背后的世界新秩序博弈
——解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010-11-15鞠杨
鞠 杨
碳政治背后的世界新秩序博弈
——解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鞠 杨
引语
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落下帷幕。在拯救地球的呼声下,与会各国进行了13天针锋相对的激烈谈判。当一个国家每年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需要国际政治谈判来讨价还价时,不仅表达了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切,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国家要实现的是通过制定一个二氧化碳减排的游戏规则,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拯救地球的名义下,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设置更高的门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建立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哥本哈根大会,实质上是碳政治掩盖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谈判。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举行,同时,它还是《京都议定书》签字国第五次会议。哥本哈根大会白热化的谈判,唇枪舌战、高潮迭起,却仅达成一纸没有法律约束力的空泛协议,说明一个新的关于碳排放的国际机制的建立,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哥本哈根会议的意义仍然是过渡性的。这一方面说明,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以极低廉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国家权益,另一方面也说明发达国家仍然十分吝啬,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相比“拯救地球”的宗教般的神圣使命,在“碳政治”的掩盖下,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就范,才是他们更真实、更关心、更有动力追求的目的。
碳政治背后的企图
哥本哈根大会,讨论的是世界各国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问题,可以形象地称为世界“碳政治”问题。相对于国际政治传统领域的政治、军事、安全等“高级政治”,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碳政治”等经济、文化、环境领域的国际问题被称为“低级政治”。尽管,“碳政治”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的概念,但如果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算起,世界“碳政治”已有17年历史。《京都议定书》还催生了一个世界碳交易市场,已经达到每年500亿欧元市场规模。
相对于《京都议定书》时代,美国对碳政治议题不甚热心,这次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参与,本身就说明哥本哈根大会具有潜在的可利用价值。有的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制造业转移,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引起发达国家的疑虑。因此,发达国家希望以碳排放量控制为切入点,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碳排放可以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同时处在上游的发达国家控制资本和新技术,操纵国际碳交易市场,从而巩固和扩大西方的霸权地位。其中的意义可以与二战结束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因此,哥本哈根会议是气候变化名义下的国际政治经济谈判。
“碳战”交锋的实质是南北问题
哥本哈根大会形成了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多重博弈的利益格局。两大阵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议南北壁垒分明,南北问题的意味十分明显。自从《京都议定书》时代以来,发达国家阵营分化为欧盟和伞形国家集团;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阵营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分化组合,像77国集团、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小岛国集团、非洲国家集团、基础四国等都作为一个整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伞形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三足鼎立,形成多个主体、多重博弈的利益格局。
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第二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激烈交锋。中国代表团出人意外地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点名批评,中国代表团召开新闻发布会说,美国的减排目标“不突出”,欧盟的减排目标“力度还不够”,日本则为减排设定了苛刻的前提条件。针对西方国家的批评,中国政府还反驳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则声称不会援助中国。奥巴马表示,中国经济繁荣并且拥有大量美元储备,将不会得到美国的援助,虽然这个亚洲大国按照联合国的规则被看作发展中国家。美国指责中国“劫持”了哥本哈根大会,并对中国的减排承诺指手画脚。
但从整体上来看,中美两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还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建设者角色。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因为英文首字母加在一起,可以拼成Basic一词,被称为基础四国,成为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一股重要力量。最终基础四国与美国达成的协议,成为哥本哈根会议最后的协议文本。从而,挽救了哥本哈根会议,避免了人类在丹麦颗粒无收的尴尬局面。
为什么是基础四国
为什么是基础四国加美国提出的方案,而不是“丹麦草案”成为最终协议文本?虽然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毕竟多数国家是认同的。“丹麦草案”显然不具备公信力,基础四国加美国占了地球上接近一半的人口,五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的50%,包括了最大的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四个发展中国家,基础四国加美国方案显然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基础四国,人口众多,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目前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游戏规则,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基础四国对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有切肤之痛,主动参与游戏规则制订的诉求强烈。随着中国、印度、巴西诸国实力的上升,渴望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基础四国积极参与哥本哈根谈判,并最终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与美国一道达成了后来多数国家都接受了的哥本哈根协议文本。
相比基础四国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努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免利益被边缘化的命运。首先是气候变暖直接受害者的小岛国集团,虽然声嘶力竭,但没有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不能保障他们的利益。还有最不发达国家集团,既没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也难以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
哥本哈根之后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趋于白热化。西方国家掌握着资本和技术,在关键的减排指标和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等问题上不肯让步,这是哥本哈根会议不能达成实质性成果的根本原因。哥本哈根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交给了墨西哥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在墨西哥城继续博弈,谈判世界碳排放的机制,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争取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哥本哈根大会,预示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提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对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有利于其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现在,美国和欧盟都提出要征收“碳关税”,其目的就是在于削弱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还可以获得高额财政收入,减少贸易赤字。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转嫁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提高减排标准还迫使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成本和费用。从而,达到进一步扩大西方国家的优势,巩固其霸权地位的目的。
结语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调整战略思想,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巩固霸权。哥本哈根大会,意味着继人权、反恐、核不扩散之后,碳排放指标成为西方国家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的新武器。反之,低碳经济的来临,对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未尝不是机遇。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新技术革命往往是后发国家超越先发国家的历史时刻。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碳政治名义下的国际新秩序谈判中,完全可能争取到游戏规则的平等制定权,使历史的天平重新向东方倾斜。
从现实主义阴谋论的角度切入,上升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而揭示出哥本哈根大会的实质。
栏目主持:王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