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悼夏丏尊先生

2010-11-10丰子恺

新语文学习·高中 2010年9期
关键词:李叔同丰子恺音乐

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往生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運动的初步。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有删节)

心灵物语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丰子恺先生称得上是一位全才。他擅长书法,精通音乐,既能画,又能写。他的漫画,风趣幽默,充满诗趣;他的散文,清新质朴,淡定从容。有这样的成就,得益于他青年时代在浙江第一师范的两位恩师——李叔同与夏丏尊。前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后者激发了他写作的兴趣。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丰子恺学会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日后的散文创作打下基础。夏丏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态度也对丰子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丰子恺曾说,若不遇李叔同,就不会学画;不遇夏丏尊,就不会学文。他们教会学生的不仅是作文作画,更是如何做一个赤子般清纯的人。

猜你喜欢

李叔同丰子恺音乐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弘一法师的账单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李叔同谈“咸与淡”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李叔同的一个动作
音乐
丰子恺漫画欣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