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二十四史谈“信”的概念分析

2010-11-08陈永进董美丽王慧玲潘珍珠

关键词:二十四史概念分析威信

陈永进 董美丽 王慧玲 潘珍珠 程 魏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从二十四史谈“信”的概念分析

陈永进 董美丽 王慧玲 潘珍珠 程 魏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在分析国内学者对“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概念分析法对二十四史中的“信”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的“信”、对他人或者他物的“信”、国家的“信”。研究发现“信用”和“信任”是古代“信”字意义运用最为普遍的两个方面,其中国家的“信”尤为重要,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甚至生死存亡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四史;信任;信用

十七大报告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中组部副部长欧阳淞在 2007年 10月 17日十七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实际上是广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一个公认程度。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公信度”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而公信度的内在含义早在公元前359年就出现过:“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1]

公信度一词的核心语义是“信”,要对公信度内涵进行界定就必须首先对“信”的内涵进行梳理。

“信”,义为不欺骗、可靠、信任不怀疑。《辞海》对“信”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信任使用”;其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其三为“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2]。孔子视“信”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一方面,“信”是个体人应树立的道德追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讲究“信”,力求将“信”内化为人际关系中的基本理念和准则;另一方面,视“信”为立国之本,提出了“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观点[3]。在《尚书》中,“信”字出现了 7次。王若曰:“昔君文武王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用昭明一于天下。”(《顾命》)[4]。韩非子提出:“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认为圣贤的管理者应注意保持日常言行的诚信,唯有通过诚信小事的日积月累,才能逐步树立起在民众心目中的诚信形象[5]。我国古代“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中 ,“信 ”为其一,可见“信”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1 “信”的研究方法及文献的选取

1.1 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信”字的研究较多是运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的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本文运用概念分析方法通过在二十四史中梳理“信”的含义来认识“信”的概念。所谓概念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识别概念使用中的共同性来澄清概念含义的有效方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分析方法,是澄清那些涉及多学科、被广泛使用而又含义模糊的概念的一种新兴的有效科学手段[2]。

1.2 文献选取

在文献的选取方面,国内学者多选取《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这多为教育类性质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主观性。本文选取二十四史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南齐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元史 》、《金史 》、《明史 》)作为研究的客体 ,是基于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记载了中国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客观代表性,能够更客观地对各个“信”的意义进行分析。

1.3 检索的策略

本文采用概念分析中常用的数据库检索的方法,从书生之家、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检索二十四史。由于古籍中的字与现代白话文有些区别,在搜索时以“信”字为关键字对二十四史进行搜索,来获取有关“信”方面的古典语句及故事。在搜索中排除“信”是人名或地点或书信等一些与公信度中“信”无关的词。如《史记·卷一·秦始皇本纪第六》中的“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中的“韩信因自立为齐”。

2 分析

2.1 “信”的检出情况

通过对二十四史的检索,“信”字出现的频率情况见表 1。

表1 二十四史中“信”字出现的频率情况

2.2 古籍中“信”含义的整理分析

对二十四史中出现的“信”的含义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二十四史中“信”的使用主要是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个体“信”方面、对他人或者他物“信”方面、国家“信”方面。个体“信”是自身方面的“信”,包括个人的诚实、自信、信仰、有信用或信义、诚信;对他人或他物的“信”是主体对他人或他物的信,包括信任他人、相信某事、事情的确性;国家“信”是一个国家的信,包括信用、相信他国、国家或君王的威信、民众对国家的信任等方面。关于“信”的具体含义见表 2。

表2 二十四史中“信”的具体含义

续表

3 讨论

3.1 二十四史中“信”含义的概论

从二十四中“信”的检索情况及意义来看,“信”在历史上使用频繁,而且很受古人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在中国历史上渊源流长。具体来说,“信”的意思主要表现在“信用”、“信任”这两方面,这与国内学者对“信”的研究观点是一致的 ,同时还涉及“自信 ”、“诚实 ”、“信仰 ”、“威信 ”等方面的意思,其中国家的“信”即国家或是君王的威信、民众对他们的信任的意思。

3.2 二十四史中国家的“信”

从上面“信”的意义来看,着重提到了国家的“信”,可以看出历朝君王都非常重视“信”字。国家的“信”对外表现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内表现为让臣民信服。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各朝代对外交际原则的“信”或者是对臣民的“信”意义重大。也有学者王雨辰等人认为孔子所强调的政治方面的信,通过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自身具有的“信”德,体现国家的信用[6]。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信”体现了君王内在修养的不断增加。“信”作为一个君王形象的代表,注重文化道德信用方面的修养。如《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中的“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其次,“信”体现了一个民族素养的不断增强。在各国之间树立威信,对外讲信用,得到他国的尊重,对内采取适当的政策赢得民众的信用,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素养的增强。如:《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中的“为国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中的“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

最后,“信”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团结安定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具有良好的信用,民众才能团结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如《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中“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4 小结

从二十四史中了解到“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信用,更体现了民众对于国家的信任以及国家自身具有的威信。国家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选用的人才有关。从这点来讲,选拔干部对于国家的“信”来讲意义重大,从古至今选拔人才都非常重视“信”,尤其是公众的信任。同样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形式的选举及代表大会都体现了国家对于选拔任用干部的“信”的重视,只有在更加公开公平的选拔干部的基础上,民众才能与国家建立信任的关系,这样国家才能与民众共同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1]司马迁.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夏凌翔.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3]郭红玉.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 [J].金融理论与实验,2002,(3).

[4]李学勤.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欣.论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稳定的作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8.

[6]王雨辰,阮航.孔子之“信”的层次与适用领域及其与当代诚信思想的沟通[J].伦理学研究,2009,(9).

G44

A

1674-6341(2010)02-0137-03

2010-03-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XDJ006)

陈永进 (1968-),男,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社会认知与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测评与管理研究;董美丽、王慧玲、潘珍珠、程魏,重庆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 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二十四史概念分析威信
科幻与科普的关系:基于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的讨论
关于“人的威信”
《曹安和纪念文集》首发式暨曹安和先生藏“二十四史”捐赠仪式
威信要靠腰杆硬,而不是“腰包鼓”——葛村与他们的的主心骨
二十四史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读《二十四史》的理科男生——刘洲宁
文论的渊薮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探讨《伤寒论》中葱白止利功效的新发现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相关概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