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早期活动的临床意义及可行性研究
2010-11-06库洪安延雅青
库洪安,延雅青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外一科一病区,北京,10000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6年1月~2009年11月住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3例。男44例,女9例,年龄 65~80岁,平均 74.6岁。入选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肺、精神疾病及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肢体活动自如。
1.2 方法
以病区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后均给予常规氧气雾化吸入(生理盐水5 mL+盐酸氨溴索60 mg)、静脉滴入盐酸氨溴索30 mg。术后一日进食后口服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600 mg,每日2次。实验组25例予清醒后即指导其活动,对照组28例予术后常规护理。
1.2.1 实验组方法:①术前指导:术前一日专人指导患者练习术后早期活动方法并确保患者已掌握早期活动方法。②清醒后开始指导床上活动:术后4 h内鼓励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术后5 h后指导老年患者手术侧上肢的活动(以患侧手为主牵拉绳索引导身体座起)、翻身、转颈、自主咳痰排痰、洗脸、穿衣等。
1.2.2 对照组:①术前指导: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翻身、肢体活动。②术后给予术后常规护理,鼓励并指导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翻身、肢体活动。
1.3 痰标本收集方法
按常规要求,在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病人用力咳嗽,将每次咳出的痰全部留于指定密封的痰杯内,避免唾液、鼻咽分泌物污染,分别收集术后48 h(术后当天为手术结束后24 h内,术后第1天为手术结束后24~48 h)内的咳痰总量。
1.4 排痰量检查方法
用电子天平量程1 g~2000g,精确到100 mg称取每日收集的痰量。
1.5 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计算方法
从手术结束患者回病房开始计时。
1.6 拔管指征
术后48~72 h肺功能良好,引流管中无气体排出,引流量在100 mL/24 h以下,水柱波动小或固定不动,听诊肺部呼吸音清晰,经X线检查肺膨胀良好、胸腔内无明显积气和积液征象,即可拔出引流管。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 t检验和t,检验。
2 结 果
比较两组间呼吸、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对护理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早期活动对其生命体征、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老年患者对护理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好,方案可行。
两组比较患者术后排痰总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患者的排痰总量两组均明显增多,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术后当日及术后第1天病人排痰总量比较[g()]
表1 术后当日及术后第1天病人排痰总量比较[g()]
n 术后当日 术后第1天对照组 28 6.375±1.766 13.914±4.244实验组 25 7.812±2.641 15.928±5.144 T值 2.300(t,值) 1.544 P值 0.0266(<0.05) 0.1294(>0.05)
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当日活动可缩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比较[()]
组别 n 平均留置时间(h) t p对照组 28 72.450±10.056 3.7210.0005(<0.01)实验组 25 62.908±8.609
3 讨 论
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有效咳痰。胸部术后病人存在明显的排痰困难,尤其在术后第1天痰液黏稠度最高,伤口疼痛明显,排痰尤为困难[1],但及早咳出黏稠痰对促进术后肺复张、改善肺功能具有决定作用。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手术当日活动咳痰量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早期经常翻身、变换体位、平卧-半卧-坐起,都能增加呼吸容量,使膈肌下降,促使更多的肺泡张开[2],有利于气体交换,有利于支气管纤毛运动,使咳嗽排痰更有效。
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胸腔和纵膈积液、积血的引流,缩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减轻留置引流管加剧的切口疼痛。胸部手术使胸膜腔的密闭性遭受破坏,胸内负压失去平衡。手术后在术侧胸腔内安置引流管的作用主要有:一是平衡胸腔的负压,二是及时排出手术创面渗液或肺创面漏气[3]等,防止胸腔内积气、积液,恢复和保持胸膜腔内的负压,使肺恢复膨胀状态。常规采用外径约0.8 cm[4]左右的引流管以保持引流通畅。一般在锁骨中线第2肋间引流气体,腋中线7、8肋间引流液体,管端在胸腔内约5 cm。由于粗大引流管对胸壁肋间神经、胸膜的刺激,加剧了术后的疼痛,更有甚者诱发术后的心律失常。术后早期活动可增加肺活量,避免肺不完全膨胀的发生,更有利于胸腔内气体、液体的排除,尽早拔管以减轻引流管牵拉、刺激加剧的切口疼痛。
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无影响,且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好。电视胸腔镜是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是借助高清晰度电视显像系统,经胸壁微小切口完成胸腔内各种操作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5-7],尤其适合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及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的床上活动方案无体能的消耗;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实验组患者对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好,说明老年胸腔镜术后的早期床上活动有益于术后康复。但对于术后心脏、呼吸系统等方面病情不平稳的老年患者要慎重,待病情平稳方可实施早期活动。
本研究表明,指导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当日活动,可减少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提高有效咳痰量,且对呼吸、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此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老年胸腔镜术后恢复,减少肺部感染的危险,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
[1]马燕兰,韩忠福,王建荣.全麻开胸病人术后痰稠性变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1,18(5):20.
[2]李建良.胸部手术后低氧和潴留原因分析[J].交通医学,2002,16(4):398.
[3]许建屏,赵康丽,吴清玉,等.胸腔引流管安全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0,13(2):101.
[4]孙玉鄂主编.手术学全集.胸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7.
[5]韦成信,刘永春,黄建辉,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4):316.
[6]柴立勋,孙克林.电视辅助胸腔镜在胸部肿瘤外科的应用[J].中国肺癌杂志,2006,9(2):201.
[7]李延峰,叶惠龙,洪银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肿物75例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