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联盟”发展“大农机”——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

2010-11-06井芳芳

科学中国人 2010年3期
关键词:农业装备加工农业

本刊记者 井芳芳

“大联盟”发展“大农机”
——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

本刊记者 井芳芳

李树君 1962年7月出生。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机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董事长(兼)、中国农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机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团中央、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科技成果优秀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农产品加工领域首席专家,出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获国家专利4项(其中发明2项)。曾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家‘九五’攻关先进个人”,机械工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机械工业部直属机关“十佳”党员,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中国机械工业“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纵观历史,中国农业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机械化集约农业已经成为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至2009年,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8%,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也降到40%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跨入了中级阶段。然而,相比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发达国家,我们差距还是很大。

2007年6月10日,国家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旨在“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联合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装备,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

中国农机院和联盟科技成就的大发展,与一个人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他就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李树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的食品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农业现代化与节水、精准农业等重大和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并积极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使该联盟成为国家首批启动成立的四个联盟之一……

在带领我国农业机械化前行的道路上,他始终走的沉稳踏实。

本刊记者: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综合性优势和能力铸就了中国农机院技术创新源头、科技战略策源地和技术辐射源的行业领先优势与地位。作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总体科研情况好吗?

李树君:我院作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建有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械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开放实验室,建有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草原畜牧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机械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农机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食品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农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挂靠在我院,2008年成为科技部等六部委授予的首批创新型企业单位之一。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建有国内唯一的耕作种植机械研究所和国际最大的收获机械与加工实验室,还有排灌机械实验室、植保机械实验室、农产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实验室、雾化工程实验室、畜禽机械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和环境实验室、工艺材料实验室等,在田间作业、谷物收获、农用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种子处理等农业装备重点领域,迄今为止,共组织完成了9大类3000多项产品的研制,占到在用农机产品数量的80%;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400多项,其中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00多项;与国内2500多个单位、国外40多个学术团体、国际组织以及80多个国家的研究院所、企业有着科技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企业占到行业规模企业总数的18.3%。我院已成为行业公认的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装备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及应用基础技术的辐射源,行业发展战略的策源地,国内外农业装备技术与信息交流的窗口。

耕作机械研究所,从事土壤机器互作规律理论、土壤动力学和运动学、土壤作业部件机构与力学研究,耕整、种植、植保、农田建设和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等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现任所长为杨学军研究员。

收获机械研究所,从事作物物性与机械相互作用的理论、作物收获部件机构与工作性能试验研究,谷物、纤维类作物、仓储、种子加工等设备研究开发。现任所长为韩增德研究员。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集节水灌溉、水泵和设施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产品开发、标准研究制定、工程设计和设备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研发机构。现任主任为钱一超研究员。

畜禽饲养机械研究所,从事规模化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草加工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以及饲养场工程规划、设计的研究开发。现任所长为吴德胜研究员。

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生物质发展战略、政策和技术咨询,生物质原料规模化收储运技术装备、农业生物质气化、液化和新型材料工程技术装备研究。现任主任为刘天舒高级工程师。

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从事对动植物产品深加工技术装备研究开发,包括果蔬加工与食品、油脂加工、粮食加工、食品包装和畜禽屠宰加工、保鲜工程、薯类及淀粉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和技术咨询、培训、工程设计与建设、国内外交流、展览等。现任主任为杨延辰研究员。

本刊记者:贵院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并致力农业研究重生产重实践的特点,技术成果产业化,使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三农,请您谈谈贵院在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方面有哪些供其他单位借鉴的成功经验。

李树君:改革开放以来,瞄准粮油生产、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环境生态友好主方向,中国农机院通过院自研资金投入和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攻关与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支持,抓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契机,自主创新、研制适用于中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机具。

其中千吨级甘薯干淀粉加工成套设备及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推动了我国薯类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奶牛场成套设备和青饲料联合收割机为我国奶牛饲养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自走式采棉机的开发成功,正在逐步扭转几十万大军人工采棉的局面;开发的国内首套蛋鸡笼养成套设备、万吨级饲料加工厂成套设备研制与工厂设计使我国快速走向禽蛋生产集约化道路,高密度饲养、清洁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普及应用;高强度薄壁灰铸铁件铸造技术改写了我国大口径水、气输送管材依赖进口的历史;载荷谱测试与数据处理技术和微机MAS结构分析等均为国内首创,为军民大型复杂机械装备的高置信度寿命评估、结构安全可靠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和工程服务支持;油料挤压膨化与低温脱溶和精密过滤新技术设备、湿冷物理保鲜技术与装备、饲料熟化灭菌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智能控制精准灌溉大型喷灌机组、高效低能耗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机动宽幅风幕式喷杆喷雾机技术、精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谷物等农产品品质快速自动检测评定系统技术等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开创了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种植、收获和全方位多品种深化加工的产业装备体系,实现了马铃薯装备从无到有长期依赖进口到成套出口的重大跨越;在生物质能源领域,以将作物秸秆吃干榨尽为目标,把将种植业产出物51%的秸秆转化为能源原料,开创了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技术装备的体系,全面支撑了国家电网近20个生物质电厂的原料供应,用一年时间开发出大型方捆机,用半年时间开发了棉秆收获机,并实现批量生产。

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初具规模。陆续推出免耕精量播种机、圆形与平移式大型喷灌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自走式不分行青饲收获机、自走式采棉机、饲料膨化机、大口径涂料热膜法离心铸管机、消失模铸造技术、表面工程技术、管道内外防腐涂料、有杆及无杆飞机牵引车、SPl20型摊铺机、近红外粮油品质自动分析系统、牧草种籽收获采集机、牧草与秸秆收获打捆机、油脂浸出精炼成套设备、膜过滤成套设备、畜禽屠宰加工成套设备、长绒棉加工成套设备、马铃薯淀粉和薯条/薯片加工成套设备、球墨铸铁离心铸造工艺技术与成套设备、板栗剥壳取仁去红衣加工成套设备、系列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等近百项科技成果实施了产业化。经历了从单机到成套设备、从小生产模式到企业化规模化生产、从单纯技术经营到技术与产品的双向结合、从面向国内市场到出口国外,实现了科技产业的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促进了科研引领产业、产业支撑科研的良性循环。

本刊记者:在您的努力下,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为国家首批启动成立的四个联盟之一。那么,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项目情况是怎样的?

李树君:联盟组建以来,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重点项目“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863计划重点项目“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和“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等,项目总经费超过5亿元,其中,国拨经费1.649亿元,在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装备可靠性技术与自动监测技术、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技术、大型作业机具技术、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10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共设置17个课题,参加单位105家,包括了所有联盟成员单位,共计10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项目,是迄今为止农业装备领域国家支持最大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实施期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总经费31577.3万元,国拨经费9490万元,将在6大领域、13类重大农业装备方面取得共性技术2030项、关键技术100 110项、重大产品110120项。

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重点项目“大型农业动力与作业装备研制”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的第一个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项目,实施期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项目总经费预算5000万元,重点研究大马力拖拉机、地隙/轮距宽程调节、耕作部件曲面仿生减阻、气力精播、高地隙中耕施肥、油菜湿脱清选技术,研制300马力级大型拖拉机、可变地隙与轮距动力机械及精密播种、种床整备联合作业机具、大型油菜收获机。

863计划重点项目“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由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依托于联盟的整体优势,主要由联盟成员单位承担,项目实施期自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项目总经费预算5000万元,国拨经费2000万元,从共性技术研究、典型产品研制和应用示范三个层面上,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棉花秸秆拔取铺条、捡拾收获与切割联合收获装备,玉米秸秆收获、调质、捡拾成捆装备,稻麦秸秆捡拾成捆装备,玉米根茬起铺、收集装备。

863计划重点项目“现代农机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是以联盟名义组织实施的第一个863计划项目,主要由联盟的成员单位,同时吸纳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优势单位承担,项目实施期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项目总经费预算6000万元,从强化高技术实验研究能力、提升大型装备智能化水平填补粮棉生产技术装备空白、推进丘陵山区机械作业3个层面,开展智能化工况模拟与检测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全天候智能化工况模拟、乳品采集检测数字模拟、农产品组分与缺陷声光检测等系统,开展切纵流智能控制稻麦联合收获、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甜高粱为代表的茎穗联合收获装备以及棉花打顶与采棉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制以及开发高通过性姿态智能自动调控动力底盘及作业属具、丘陵山地谷物收割机、轻便型插秧机,推进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发展。

本刊记者:您是如何定位联盟在国际上的地位的?对于联盟未来的发展,您都有哪些计划?

李树君:2007年2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共同出席了中斯双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陈志院长代表中国政府与斯里兰卡农业部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在未来的五年内,将代表中国政府和斯方在人员与技术交流、项目的合作研发、产品的出口及引进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合作。同年4月,联盟组织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一拖集团、现代农装等盟员赴斯里兰卡开展了首期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标志着联盟开启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2007年,德国汉诺威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主动向我国发出邀请,对我国农机发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农机对外发展的又一扇窗。“该展览是全世界最大的专业针对应用于农业领域的机械、设备的国际性展览。此前,我国只能以参观、学习的角色出席。”李树君说,联盟抓住此次机会,组织联盟主要成员以及江苏常州东风拖拉机有限公司、江苏悦达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商家,代表我国在展览会上亮相,为我国优势农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不仅要将联盟打造成我国农业装备的‘航空母舰’,还要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展示其‘航母’风范。培育建立国际间产业技术联盟是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下一步主要工作之一。让亚洲农业工程学会的平台把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好技术、顶级专家吸引过来,全方位推进国际合作,让中国的农业工程技术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为使联盟成为开放、高效和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研究和科技发展中心,希望今后国家在政策引导上,能制定一系列针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及鼓励措施,如在继续执行和充分用好国家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鼓励农机科技创新的特殊税收优惠政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承担主体适当向联盟倾斜等,加快实现我国农业设施装备的集成创新和“零距离”成果转化,带动行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和国家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业装备加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