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2010-11-06韩震
韩 震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韩 震
韩 震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东省阳谷县人。199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兼任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创新基地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兼任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和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主要著作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思考》、《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等,发表学术论文、译文300余篇。
北京市经济社会和教育的繁荣,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尤其是“十五”以来,北京市在多方面给予北京师范大学实质性支持,加快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而北京师范大学也始终关注和研究北京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积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努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北京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
自2002年起,根据《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重点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的协议》,北师大在充分发挥原有院系所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的同时,与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共建,先后与北京市共建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2002年)、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2003年)、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2006年)、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2009)和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2009)等研究机构。
这些共建机构建立后,成为服务北京的重要平台,把学校的学科优势和首都北京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为北京的教育、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挥教育学科优势,服务北京教育现代化
北师大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一直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相关院所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北师大和北京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服务北京宏观教育决策
我校充分发挥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战略和教育政策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承担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以及其他北京市政府部门的委托课题,为北京市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了支持。例如,从2006年开始,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我校承担了“北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度分析与对策研究”项目。项目工作内容包括了稳定历年测查指标,完善调查指标体系,建设电子化数据系统,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工作,从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数据调研和政策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分析总报告(2005-2007)》和《北京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度分析与对策研究》2008年工作报告。项目获得2006年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机关调研成果一等奖、2006-2007年度市委市政府调研报告一等奖。
2、支持与服务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7年8月,学校与北京市密云县政府签署了“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合作协议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以筹建教育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为契机,结合《北京市提高全民信息能力行动纲要》、《2006-2020年首都信息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服务北京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为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应用效益和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整体发展等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与首都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相称、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例如,自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昌平区教委和石景山区教委合作,启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项目,以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与应用为核心,搭建资源整合与应用平台,推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截至2008年,已有27个学科、2000多位教师参与了昌平区中小学学科资源建设的实施,共上传近6万条信息化资源。石景山区中小学学科资源建设在两年的时间内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有20个学科,1200多位教师参与了石景山区中小学学科资源建设的实施,共上传近4万条信息化资源。
3、携手区县,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
北京市基础教育的重心在区县,因此除了与北京市政府的全面合作外,北师大高度关注如何直接面向区县重大教育需求,探索高校与区县共建的新模式,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近几年,我校通过与一些区县的战略合作,包括开展密云“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密云“校县联手共育英才”教育行动,大兴高校对口支援等项目,在整合多学科资源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积累了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发挥环境生态学科优势,服务北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首都北京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为保障北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确立为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发展迅速,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面向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需求,在资源保护、灾害防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我校积极开展水资源检测和保护研究,开展了对官厅水库、密云水库、通州区水资源、京津塘地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对策。
土地资源保护方面,我校开展了北京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土地整理储备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资源整治和集约利用研究等项目,为北京市制定土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2、积极参与灾害防治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联合共建的“北京市防沙治沙工程技术中心”,我校积极开展风沙治理相关研究,包括:地表起沙(尘)模拟、观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北京延庆可持续发展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等,有力推动了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
3、关注首都生态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一贯致力于北京生态问题研究,服务北京生态建设,成立景观生态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后,组建了葛剑平教授领衔的“生态北京”课题组,将北京生态功能服务体系的研究作为中心的研究重点。2007年,与民盟北京市委联合主办了“生态北京”论坛,葛剑平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实施生态北京工程,建设宜居城市的建议”的主题发言,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2008年,以“北京生态功能服务体系的机制与构建”为题,申请了北京市教委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并获批准。至此,中心“生态北京”课题组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
学校建立了北京猛禽救护中心,采用科学专业的救助方法,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受伤、生病、迷途以及罚没的猛禽提供及时地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并在适宜的野外栖息地放飞已康复的猛禽。7年来已经接收和救治北京市的各类猛禽30余种2500余只,种类占北京市猛禽记录的85%。在中心接收和救治的猛禽当中,经过治疗、康复并成功放归野外的猛禽有1500余只,约占总数的60%,接近国际同类救助中心的水平。
三、发挥人文学科优势,服务北京文化事业发展
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事业发展一直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全面建设首都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淀,在人文学科领域奠定了自己的优势特色,整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优势,面向北京文化建设的战略需求,为推进北京文化事业发展作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1、服务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制定
2002年12月,北京市、教育部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建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这是全国首家依托于高校而专注于北京文化发展研究的专门机构。2004年,又经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评审,获批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依托北师大在文化领域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以服务北京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宗旨,在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方面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服务。自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文化生态的发展”、“比较视野中的北京文化”、“后奥运时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项北京市重点课题研究,先后出版了十余本大型综合研究报告和专著。其中,《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已打造成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建设、服务政府管理决策的品牌。
2、服务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
北京作为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极为丰富,古代都城风貌较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我校高度关注在北京的城市发展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先后承担了“明清民国北京地区方志编纂与社会”、“明清北京少数民族社区研究”、“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文物北京史”、“近代北京文化通史”、“后海文化研究”等重要项目研究;对北京各区县民俗文化进行了调查研究,编制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县卷》;参与了由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持的《北京旧志汇刊》的编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两部地方志的校点;发挥在民俗学的学科优势,参与了北京民俗村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
应该说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发掘和保护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力量,北京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北师大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与北京市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积极参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2008年学校批准成立的“北京京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就是要打造一个整合多学科、汇聚各方人才、承担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问题研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开放式平台。我校肖永亮教授担任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首席顾问,先后承担了中心委托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课题研究”、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首都后奥运时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子课题“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整体规划研究”等,为北京市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
四、发挥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服务北京社会公共事务
加快建设功能完备、水平一流、运行高效和充满创新活力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紧迫任务。北京师范大学依托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为北京市政府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贡献力量。
1、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在推进北京市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承担了北京市2007-2010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北京市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调查、朝阳区社会救助体系改革调研、西城区贫困指数研究、北京流动人口自组织迁移研究、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与心理状况调查、农民工与北京城市居民的摩擦性群体互动、北京市打工子弟性健康教育等项目。此外,还还成立了学校的社区发展志愿者协会。
2、参与社会危机事件管理
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方面,我校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进行深入调研,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广大民众提供救助服务。
“非典”心理研究。在“非典”期间深入社会、服务大众,对民众社会心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政府建立社会应急系统提供了心理学研究依据。
汶川地震心理援助。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校心理学院教师在第一时间编著了《心理援助手册》,并奔赴灾区,展开心理援助工作。尤其是在北京对口援助地区——什邡展开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建立了心理援助工作站,树立了首都救援者的良好形象,也为北京地区在什邡的后续心理援助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新发展时期的努力方向
在过去的几年里,北京师范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开放式的研究平台,为北京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通过全面的科研合作以及实质性参与具体实践,努力服务于北京的教育改革、文化发展、法治及社会建设,为北京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1、围绕北京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需求,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优势特色,在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加速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
2、开展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市属兄弟院校的实质性合作,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共同推动北京地区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
3、结合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整合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艺术学、传媒学、民俗学、历史学的优质科研资源,主动融入北京文化建设的大潮流,在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发掘、保护,规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等方面充分发挥出“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4、加强与北京各区县、各级政府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发掘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软科学等综合学科、跨学科优势,积极寻求切入点,在推进北京法治建设进程、完善和谐社会建设、公共领域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服务,全面推进首都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六、我们的体会
我们从服务北京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服务北京发展,是我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所在。在当代社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有着各种联系且拥有多重目标的复杂组织,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代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对这些功能的认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大学功能的演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只关注教学;第二阶段关注教学与科学研究;第三阶段,才认识到大学应该同时具备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这些发展阶段,基本上与大学功能突现的历史相重合。
在目前阶段,大学必须通过服务社会来寻找科研问题和动力,社会也需要大学的服务而获得智力支撑。在这个阶段,大学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就没有办法找到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因而其学术研究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能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只有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大学才能发现具有真实意义的科研课题并且做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科研成果,只有进行了这样的科学研究活动,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来,从而达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的。服务社会本来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培养人才本身就是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科学研究的成果最后必定也能够惠及社会。这个功能的凸现,使服务社会成为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既拓展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广度,也加深了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深度,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2009年5月,学校召开支持“北京初中建设工程项目总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