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不懈冲击的人——记“全可控涡离心式压缩机”科研和产业化领军人物、西安交通大学王尚锦教授及其团队
2010-11-06刘德英
首席记者 刘德英
向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不懈冲击的人
——记“全可控涡离心式压缩机”科研和产业化领军人物、西安交通大学王尚锦教授及其团队
首席记者 刘德英
再版前言:
一个生命,就是一本书。
著名科学家、“全可控涡离心式压缩机”科研和产业化领军人物——西安交通大学王尚锦教授,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本对青年学子成长影响巨大的好书!是一本能点燃人心的灯、能改变人世界观的好书!
将它再版一次,将一个优秀的生命再做一番解读,为的是给更多人以启迪。
——本刊编辑部
楔子 他是谁?
这是一页光彩照人的履历,是一位科学家40多年知识积淀的厚重凝结,这片独有的大景象既勾勒出了一位高知学者非凡的一生,也呈现给读者一种历经磨砺后的波澜壮阔——
他发明了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设计方法及其流型,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压缩机气动热力性能设计方法;
他研制了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大大节省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制造质量;
他研发了离心式压缩机增产节能型转子技术,在冶金、石化、空分等行业广泛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研制了大型尿素装置超小流量工况二氧化碳压缩机组、缸内静叶可调高炉鼓风机、节能型空分压缩机等系列新产品;
他提出了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分析的滴灌灌水器抗堵设计方法;
……
这样一位在中国工程科技界写下了厚重篇章的人,究竟是谁呢?
下面就请跟随记者平实的文字走近他吧——“全可控涡离心式压缩机”科研和产业化领军人物、西安交通大学赛尔机泵成套工程研究中心的创始人——王尚锦教授,一个有着不同凡响智慧的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他令人钦佩的还有一面,那就是长年坚持破冰冬泳的毅力。在人们守着火炉、守着暖气还叫冷不缀的冬季严寒里,他却在刺骨的冰水中激情四溢。
他说:“这是一种享受,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完整地舒放!让自己在工作中排除万难,所向披靡!”
岁月流过,青春飞过。王尚锦教授在走过了人生的66个春秋之后,那种男子汉的豪迈与激情,始终令人惊叹!
第一章 初酬壮志
记忆就像尘封的日历,总能将斑驳青春季节里那些成长的痕迹重现……
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京城,一位懂事的小男孩静默地矗立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的亡灵,他泪如雨下……侵华日军给中华民族造成的这震撼人心的奇耻大辱,让小小年纪的他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他就是王尚锦。
南京大屠杀这段黑暗的人类历史,让在这座城里出生、长大的王尚锦从小就接受到中国近代史教育。他牢记着老师的话“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落后是要挨打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要好好读书,要为祖国而读书,长大后要报效自己的祖国。
1965年,王尚锦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压缩机专业。同年8月,王尚锦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转折,来到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压缩机械研究所工作。他感到很欣慰,自己投身的是原子能事业,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掌握了的神秘莫测的技术:气体扩散法铀同位素分离设备透平压缩机研制,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心愿。
刚进研究所,就听领导郑重地宣布:“你们都是像挑女婿一样被挑到所里来的,进到这个所,就要一辈子献身祖国的原子能事业!”
原来,这是1962年苏联撤离专家后新成立的研究所,也是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常来视察的重要部门。这个完全封闭的办公状态、管理森严的工作环境让他明白,自己担当的是国家的特别使命。
在当时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都比较落后的现状下,王尚锦看到,一机部压缩机械研究所其实是个产品研究所,他们参考苏联的图纸和样机,经试验研究后定型成产品图纸。
有一天,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打到了研究所,说1号机现场运行中发生气流激振现象,影响了设备的运行,要求半年时间内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任务落到了王尚锦和他的同班同学身上。
在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制度下,他们满怀爱国热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通过反复思考、做试验,终于圆满解决了压缩机影响同位素分离设备运行的故障。那一天,他记得很清楚,正向领导汇报时,遇到了邢台地震。
1972年年底带着岁月刻下的梦想,风华正茂的王尚锦离开北京,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到西安交通大学任教。他开始了流体机械及透平压缩机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开始了大型离心压缩机新一代设计理论及应用技术方向的研究。
第二章 十年磨砺
早在1966年,王尚锦就参考吴氏“三元流动理论”与一机部电器院电子计算机室用手编程序,合作编制了四号机轴流式压缩机的叶片气动设计计算软件,为他日后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大型离心式压缩机气动设计、数控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2年回到西安交大后不久,王尚锦痴迷上吴仲华先生创立的“三元流动理论”,年轻的他对吴先生把一个物理上复杂的三维问题,简化为数学上的二维问题的理论非常感兴趣,他常常思绪翻涌:“如果把三元流动理论应用于离心式压缩机的转子设计,不同样能给离心式压缩机技术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吗?”于是,他很快投入到该项设计的钻研中。他对三元流动理论的酷爱简直到了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程度。
王尚锦的“痴”,是出了名的:由于交大没有像样的计算机,王尚锦每次上机计算,都得蹬着自行车,沿着崎岖小道,翻过乐游原、跑到大雁塔附近一家研究所去上机。有一次,他算完题回家后思绪还没有从数据中走出来。“你的自行车呢?”在家人的提醒下他这才猛然想起自行车根本没有骑回来,也记不得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回家的。
王尚锦的“呆”,令人哭笑不得:一次,某同事与他相约好一起出差外地,眼看时间到了,却怎么也没见人影。当他匆匆忙忙跑回实验室一看:王尚锦教授竟然还在痴痴地埋头做着实验。
王尚锦的“傻”,更是让同事们难以忘怀:出国进修学习本是他一大心愿,可等出国的机会来临,什么手续都办好了,他硬是放弃了,理由是尚未完成与杭州制氧机厂的科研合作者(去世学长,技术负责人)的承诺。
作为交大三元流动小组的骨干,王尚锦从研究三元流动的基础理论开始,最终把它分成为细致的研究方向,并发表了十几篇科研论文。他和计算数学专业的老师陈明逵一起动手编程,用正命题的方法成功编出了自己的三元流动的程序。接着,他把“正命题设计”成功作为新起点,开始了比它更为复杂的“逆命题设计”。1975年,他在吴仲华教授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在国内第一个创立了全新的“离心式压缩机三元叶轮全可控涡设计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一次次地探索,一次次地失败,他依然是激情满怀,知难而进。最终,他借鉴了国外某航空发动机三元流动设计理念,独自摸索完成了独具特色的径、混流式“全可控涡”三元叶轮的逆命题设计方法及其流型,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压缩机气动热力性能设计方法,它比正命题要方便和灵活,避免了常规三元叶轮正命题设计方法的不足,解决了国外未能解决的叶轮内全部流体状态控制与叶片光滑可加工性之间的矛盾,拓宽了离心式三元叶轮的使用范围:既扩大了离心式三元叶轮的流量使用范围,又扩大了它对轴向尺寸要求的伸缩性。使得三元叶轮不仅可以用于新机器的设计,又可用于老机器的改造。这种设计方法及其流型,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拿到国家发明奖就感到很知足了,可王尚锦却不行。
“一定要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为祖国改变落后状态而奋斗!”他始终抱着这样一种信念。
1976年4月底,王尚锦参加了吴仲华先生主持、在北京召开的叶轮机械学术会议,他的两篇正命题和逆命题学术论文引起大会很大反响,一篇在大会上被宣读,另一篇在小组会上被宣读。
正是这次大会,给了他极大的自信心,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王尚锦欲趟出一条应用之路的激情之火重新燃烧起来,他自此一门心思沉了下去,就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怎么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
王尚锦用一双充满灵性的眼睛从发达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历史中发现,许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高等学校产生的。大多数学者都在热热闹闹地捧回证书后,日子就回到湖水一样的平静中,国家投入上万元资金取得的成果被锁进了保险柜。他深深地感受到,实在是可惜!作为工科院校产品类专业,无论是谁,光有这些理论、文章、成果和奖励是不够的,应该让它们早日实现转化。趟出一条应用之路,是王尚锦当年在“一机部”工作时心绪的延伸——“光知道产品设计,不知道怎么来加工怎么行?”
王教授向鉴定会委员刘高联院士等做介绍
王教授同外宾进行学术交流(从左至右第三)
王教授向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验收团介绍实验室建设情况
想到此,像赫然打开了一扇心窗,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洒满他的周身……他独特的思想形成了: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情——坚定不渝地把高校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但是,如何应用、真正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如何提升国家重大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不再让外国人再卡我们的脖子呢?
脑海里,与此有关的问题在反复萦绕着他。
由于有过做气体扩散法铀同位素分离设备中透平压缩机的经历,王尚锦教授深知科研成果变为产品的重要性,所以在当时的交大校园里,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的这个认识比一般老师都要强烈得多。
1992年,在学校领导和省相关部门支持下,一个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和宗旨的经济实体“西安交通大学赛尔机泵成套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赛尔”)正式成立。
取名“赛尔”,这是王教授积贮已久的愿望——“赛”,寓意“比赛”的意思,“尔”,则指
“尔等洋人”。这既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又象征着他要赶超外国人、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决心,更蕴涵着他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新生命”的诞生,让王尚锦教授有说不出来的欣慰,他终于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圣地,可以踏踏实实地干起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付诸于实践了。
1991年11月1日,一条重要的新闻传遍古城西安:“1193项参展成果评出59枚金牌,西安交大王尚锦和他的‘节能转子’课题组,摘取一枚金牌,并捧走了‘耕耘杯’——第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全国教育系统最高荣誉奖。”
“节能转子”技术的发明成功,让许多人记住了王尚锦的名字,特别是因此技术而得到实际巨额经济效益的首钢人,他们把他称之为“科技财神”。
上:王教授向科技部领导介绍科研成果
下:科技部长一行视察“赛尔”,王教授向科技部长做介绍
原来,在不久前的某型号国产化空分装置鉴定会上,王尚锦成了被人瞩目的焦点。出席这次鉴定会的首钢设计院高工韩宝瑞,见王尚锦能在“空气分离设备原料空气压缩机”方面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当即预感到这项技术首钢能用得上。鉴定会议刚结束,这位有眼光的首钢专家便向王尚锦发出了邀请。
当时的首钢,正在筹划二号高炉改造工程。预期目标是:日产生铁由3300吨提高到5100吨,办法有两条,一是炉体扩容;二是高温送风,需要一台巨型鼓风机。可这种型号的鼓风机当时只能从国外引进,不仅需要花费人民币1400万元,而且还得等上十八个月。
正是这台鼓风机让首钢人心急如焚。
怎么办?当下的路只有一条,改造旧风机。
“这是大跃进的产品,在这躺了十年了。你能不能别的不动,只改转子和隔板,使风压达到新二号高炉的要求?而且希望六个月一定交货。”首钢人把王尚锦领到一台积满尘垢的巨型鼓风机前,用充满期待地眼神打量着他。王尚锦用计算机算了一下现有的功率说:“4250m3/ min可能达不到,但保证能做到4000m3/min”。韩宝瑞高工又说:“高炉改造期就七个月,六个月一定要交货”。
六个月一定交货?王尚锦心潮海浪一样翻腾起来:工期这样紧,风险肯定很大。干么?
一定得干!理解首钢人心情,更了解国家对钢铁急需的王尚锦,同时也意识到这是展示我们实力的难得机会。想到这儿,异常冷静地与首钢签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合同。
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他,回交大后立即带领课题组同志干了起来。他们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包括学校寒假,他们以夜以继日,披荆斩棘的气魄,一鼓作气干了三个月,终于,赶在大年除夕前,按期将几十张图纸交给了厂家。
1991年5月28日新转子如期运抵首钢。
6月12日,这台改造后的老风机披挂上阵,一次试车表压达到3.2巴。
7月18日,王尚锦亲赴现场指挥,因为2号高炉要求风机表压达到3.8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表压顶到了4.6巴时,风机仍在轻松愉快的运转着,现场坐镇指挥的首钢副总经理张生有和在场的上百号首钢人全都发出了惊叹——奇迹啊!
首钢人算了一笔账,用王尚锦的技术改造旧风机,把生铁从4000吨提高到了5100吨,一年多产铁38万吨,年经济效益1.05亿元,并节省设备投资1400万元。因工期比从国外订货提前了整一年,使得新二号高炉顺利投产。
由高炉鼓风机——空分装置,王尚锦带领着他的团队,在国家未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靠白手起家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也走上了一条边科研、边生产的应用之路。
第三章 西北独舞
王教授在安庆石化化肥厂现场安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他的努力下,“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正式创建,他参加了建设、申请、立项、审批、验收等全过程,他领导创建的“赛尔”经济实体,成为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要支撑。
2001年,王尚锦教授创建的“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工程研究中心”,改制为“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随着日历一页页翻去,“赛尔”走过了近20年的奋斗历程,成为了真正的高科技产业。
“赛尔”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成套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离心式压缩机节能转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冶金、石化、空分、制药、炼油等领域的百余台套各类离心压缩机、鼓风机的技术改造,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节能压缩机转子技术的工程应用、冶金行业高炉鼓风机系列产品开发与工程推广、多轴齿轮式压缩机研制与推广方面,“赛尔”可谓硕果累累,闯出了一条工科院校科研的新途径。
随着王尚锦思想的不断飞跃,他带领的“赛尔”创下的,已经不再是首钢的那几项奇迹了,在大西北这片充满神秘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他们为中国的压缩机领域不断续写下了新的篇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传奇——
1995年对扬子石化45万吨乙烯PTA装置空压机增产改造工程,王尚锦首次开发了在PTA装置空压机采用前置增压机方案实现增产30%~50%的成套技术。比同时启动改造项目的德国公司提前十九个月交付使用,仅此一项就新增利润1.7亿元。压缩机连续无故障运转至今已达14年,截至到2008年共累计增产PTA 50.7万吨,增加产值约33.8亿元;
2003年承担的国内首台60吨低温压汽海水淡化装置实验成功。这项列入了国家九五攻关计划的低温压汽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与赛尔合作研制的日产60吨低温压汽蒸馏海水淡化装置,于2003年3月6日在青岛“海洋节”正式出水;
2003年,为河北前进钢铁集团研制的高炉鼓风机,单机节电5%、高炉日平均利用系数由3.0提高到3.75、高炉炼铁焦比由550Kg/tFe下降到530Kg/tFe,创下了两座高炉年增经济效益5449.32万元的业绩。此类机器已有百余台在现场运行;
左:CO2压缩机鉴定会实验
右:CO2压缩机鉴定会现场王教授进行项目介绍
2004年为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安庆分公司设计制造的二氧化碳压缩机,经在52万吨/年尿素装置运行一年多后,得到这样的鉴定:它突破了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相对宽度的使用极限和同类机器稳定工况的最小流量,同时创造了小流量下,三个防喘阀完全关闭稳定运行的世界首例(美国CCC公司检测),相对同类规格的国外机器节能10%以上,也就是说,它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同类设备先进水平,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石化行业大型尿素生产装置能耗大、设备故障频发的难题,保证了大型尿素装置在低负荷运行时的节能效果,从源头上降低了尿素生产成本,为中石化安庆公司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实施增产节能改造,年增经济效益448.7万元,与国外同类型机器相比,节约设备一次性投资3147万元……
硕果累累的王尚锦没有陶醉其中,也没有停止过他探索的脚步,他带领着团队又研发出了新一代节能型“缸内静叶可调‘全可控涡’三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系列产品,并将产品逐步投入到工业运行中。
在宝钢、水钢、重钢、杭州制氧机厂、攀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昆明钢铁公司氧气厂、安阳钢铁公司氧气厂、解放军化肥厂等许许多多企业的设备改造和更新换代中,也都留下了王尚锦教授及团队同事的足迹,换来了这些企业大幅度的经济效益。
采用该技术,于1992年9月获得首届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并获得广泛应用,创造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自2006年以来,王尚锦带领着他的团队凭借真正的竞争力,在以格尔木一拖二为代表的一次次的与海内外大公司的共同竞标中,连连中标……仅陕北榆林煤化工,一次性就签单1亿多元。他们的产品已开始销往国外,走向世界。这是王尚锦教授组织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和“赛尔”以及国内齿轮厂及其他配套厂家互助合作的结晶。
王尚锦从事透平压缩机研究40余年,在透平压缩机的气动热力性能设计理论方法、制造技术、高性能模型级研制以及系列工业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了一套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彻底打破了国外压缩机在此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践证明,他在推动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第四章 凝聚的力量
经历过执着与奋斗之后,王尚锦教授终于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艰难穿越与攀登,奇迹般地将自己原创性、基础性的科研成果赋予生命力,将它引伸出一套技术,制造变成多领域的高端产品——离心鼓风机和压缩机等科研产品;将一个规模看似不大的“赛尔”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成就,验证了他当年的慧眼独具:“基础性技术,它不是单一地针对某一个产品的,是一定可以在多个行业发挥作用的。”
已经应用于煤化工行业的空气分离设备,是王尚锦教授利用自己的原创性、基础性的成果而研究生产出的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机型。“这是外国人封锁了的技术,我们硬是干出来了,而且不比他们差。”每每提及这些,他的内心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神圣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是的,作为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掌握了如何运用电子计算机的专家,他平时的精力主要都放在科学研究上。他把“时间不等人!”常挂嘴边,利用自己深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亲自动手编制设计和加工程序软件,并带领着一支研究队伍,为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而呕心沥血。
他反复强调,“我成功的秘诀,主要归功于‘志同道合效应’。搞工科的,不像陈景润,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能搞出东西来。“
王尚锦教授表示:当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的时候,决不是某一学科就能解决问题的,比如压缩机,除了气体动力学,还要转子动力学、固体力学,还要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等各学科的努力……“正是它们的结合,我的困难才一个一个解决了。”
王尚锦认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更不可能仅靠一个人的能力。他庆幸自己能在西安交大,能够拥有着一个涵盖材料、焊接、齿轮、轴承等各学科的顾问委员会,他们大多是他的学长。如果没有这个各学科凝聚在一起的好团队,就一定干不成这件事情!所以,取得的一切成就,全靠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奋斗!
他充满感情地说,这么多年来,大家几乎没完整地休过寒暑假,星期天常加班。任务紧了,就连过春节也照常加班,夜以继日地干。所以“赛尔”一路走来,完全离不开团队的力量,离不开交大百年历史的积淀。
他在很多场合,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说:“感谢那些帮助过、鼓励过、支持和关心过我的老师、朋友以及学生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这些人中的大部分还在同我一起走着自主知识创新、研发、新产品推广的道路,和赛尔一起经历成长的艰辛与喜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吾’指的是团队的力量和学校的支持。”
“交大一向坚持老校长唐文治所建立的以振兴中国实业为创办工科的宗旨,自己只是在继承和发扬老交大的传统,把学校的资源整合,所有取得的成绩都与交大综合学科实力分不开,我离不开交大的土壤,对它始终怀着感恩的心!”
右:王教授在青海盐湖100万吨钾肥综合利用工程展厅参观
左:王教授在“赛尔”第一届用户培训班上给学员们授课
“我还要感激我的学生!创业初期,在杭州的一次出差中跟我学生就说过:我还是喜欢搞科研,因为搞企业自己的脑子不够用,我现在是小打小闹,等转化生产力成规模的时候,你们一定要来帮我哦。没想到,学生们果真特意为此还召开了一次‘上海会议’。接着,陆陆续续有8位学生回到了我的身边,他们大多都是辞去了原先承担的大型国企、外企公司的重要职务,来帮我实现人生理想。”
笔者看到,一提到学校和自己的团队,他眉宇举止间总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串串话语中,溢满了他一份份浓浓的情怀……
毫无疑问,他正是以这样一种感激的情怀、探索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和不怕苦的精神,才引领、凝聚了一支出色的团队,在不断探索中走到了今天!
左:原机械部领导一行参观“赛尔”生产
右:科技部长一行视察“赛尔”,王教授向科技部长做介绍
第五章 热血师魂
“天道酬勤”!这四个字喻意一个人只要勤劳、勤奋、上天一定会厚报他。王尚锦教授正是用一生的执著和表现征服了所有人,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在他的执着和努力下,一系列光荣称号也接踵而至:“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这一切,构成了王尚锦教授一道道亮丽的生命风景线。
由于王尚锦教授工作的突出成就,他被选为省政协委员、碑林区人大代表,并被推举为民盟交大主委,从此,参政议政成为王教授生活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作为民盟交大主委,如何有效地组织交大的全体民盟成员参政议政,是王尚锦教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李岚清副总理曾说过,农业的复兴在西北。祖国的大西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西北干旱少雨的气候却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节水灌溉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王尚锦教授组织民盟成员到我们的农科城——杨陵专程调研,并与西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陕西省的领导讨论该问题。
王尚锦教授认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解决节水灌溉这一难题并不单单是一个农业上的问题,还涉及到材料、制造及工艺等诸多方面,如果能将西北农业大学和交大这样一个理工科院校联合起来将会取得更为巨大的成就。这一建议得到了陕西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促成了农大与交大的合作。使得以盟员为重要骨干的团队终于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水滴头,这一成果立刻被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尽管拥有这么多的荣誉和成绩,但是王尚锦教授始终把人民教师的身份放在第一位,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任。
在治学上,王尚锦教授素以严谨著称。对于流体机械学科,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满腔的热情,因此他对流体机械的理解和感情非常人所能及,对学生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从选题、文献准备到最后的实验结果、物理现象的解释,他均一一过问,严格要求。同时,王尚锦教授对学科的这种感情和理解使得他对本学科的发展非常的敏感,因此给研究生的选题总是能够处于本学科的前沿。这既是对学生的考验同时也提升了西安交大流体机械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2003年樊会元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在研究生培养上,王尚锦教授始终谆谆告诫学生,做学问首先要做人,要作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王尚锦教授是一个深受祖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的身上有着深深的祖国传统美德的印记。“德者,师之魂也”,王老师的这种精神和品德感染、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学生在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治学的态度,一种做人的准则,而这才是一个人终生的财富。他先后指导的研究生已有20余人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都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他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开放自由的学术气氛使得一大批年轻人凝聚在他的周围,科研开发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许多文章在国际权威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
而在生活上,王尚锦教授是一个很随意的人,毫无教授的架子。与之相处,你会觉得融洽、和蔼,如沐春风;谈生活,谈理想,妙趣横生。他的乐观豁达让你觉得人生处处都是阳光大道;他的睿智自信会经常让你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总是那么肤浅。王尚锦当班主任时,经常晚上住在学生宿舍,熄灯后和学生一起聊天,他说;只有这时候气氛才轻松,学生才能讲心里话,才能有针对性的交流。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有老师信任学生,学生了解老师的事业和为人,尊敬老师,二十年后,又一起回到老师身边,成为“赛尔”团队的骨干。
对于学生的出国热情,他一边给予支持,一边教育他们要学好基础知识,出国后多掌握国外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回国后再报效祖国。在他的鼓励下,先后有多名学生赴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学习深造,不少已经学成回国。最早出国的研究生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年轻学术带头人。
第六章 一生只做一件事
王尚锦教授反复在说一句话:“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用一生做一件事,这说起来简单,做好它却真是不容易。从他夹杂着浓重南京乡音的话语里,笔者不时听到飘出的心音:“很辛苦!很不容易!痛并快乐着!”……
提及成就,他诚恳地说:“我当全国劳模的时候,感觉这份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它是属于西安交大的。”
论及未来,他表示,成果转化还应该大提速,制约高校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的瓶颈应该彻底得到解决。
谈及家庭时,他那充满歉意的目光中满是愧疚。原来,这位年过花甲的教师、科技工作者,一辈子心想国家,心想科教事业。却很少顾及家人和孩子,更别说是沾他的光了。
痛并快乐着!是啊,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的人才懂得这其中的滋味啊!
即将结束采访时才知道,他连夜就要乘火车赶赴北京了,要去拜见一位科学界的前辈。
王尚锦教授认为科研成果不能坐等着企业来青睐,一定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来推介,使我们研发的具有先进技术的成熟产品获得应用,从而带动民族重大装备产业快速发展。这是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并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
“抗日战争用了8年的时间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我想,能否用8年时间也让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占领率提高到70%~80%呢?这是我在考虑的问题。外国产品的价格太高了,我不仅要在价格上,更要在技术水平上与他们竞争!”
他说,“赛尔”建立之初的目标就不是针对中国人,而是要和“尔等洋人”比赛!这位内心世界极其丰满的科学家,将最血肉丰满的民族感情、爱国热情和事业激情,融合成骨子里的完美特质,也将用更多彩的思维,精心地编织起一片绚丽夺目的科学繁荣。
“我喜欢跳入冰河的感觉,特别是水中前进时水流与薄冰层、碎冰相撞击所发出的‘吱吱’的声响,像鸟儿们清脆的啼唱!”
搁笔时,笔者忍不住咀嚼起王尚锦教授这句充满诗意的真情告白,并将目光重新回落到此文的开端,深深回望这位优秀科学家在“走自己的路,不回头”、“走向世界制造业第一方阵”时留下的足迹——它们是如此地清晰而深远……
上:王教授和学生们
下:王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细雨中登山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