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人生——王祥科
2010-11-06
本刊记者 王 军
放射人生
——王祥科
本刊记者 王 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在我国的能源需求战略中,重点发展核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到2020年,我国将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核电的建设。核电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核燃料开采、加工以及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在放射性核素对环境的污染评价和治理中,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对于分析放射性核素对环境污染的评价和治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威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的王祥科和他带领的课题组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对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放射性核素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000年,刚刚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的王祥科,便在法国科技部和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分别在法国南特SUBATECH国家实验室和德国卡尔思路研究中心从事重金属离子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和核废料处理的研究工作。2003年10月,他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进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金属离子的环境行为、纳米材料对金属离子的环境化学效应影响、核废料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归国后,王祥科在中科院“百人计划”专项基金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环境与放射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以“建设我国在环境与放射化学和核废料处理方面具有创新优势的、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为主的创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与创新工程相适应、与高技术企业相融合的文化、管理制度和机制”为目标,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实验室现已不仅拥有常用的溶液分析测试仪器,如:pH计、超速离心机、电化学分析工作站、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梅特勒全自动电位滴定仪、超速冷冻离心机等;而且拥有大型专用测量放射性强度的美国Packard 3100 TR/AB型的液体闪烁计数仪。
实验室组建后,王祥科带领的课题组以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为研究重点,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放射性废液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材料对于放射性废液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非常好的处理效果;并利用光谱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证明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评价放射性核素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威胁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12月15日,王祥科从环境科学领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由《Science News》杂志和Elsevier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Scopus寻找未来科学之星”活动环境科学领域的金奖。这是Elsevier在全球范围内发起的“Scopus青年科学家奖”活动在中国的奖项,是中国首次专门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所设的奖项。王祥科凭借其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的显著研究成果,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他于2005年发表在“Environ. Sci.Technol.”上的一篇关于碳纳米管用于核废物处理研究的论文,单篇论文目前被引用68次;2006年发表在“Ind.Eng.Chem.Res.”上的一篇论文,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具影响百篇国际学术论文;此外,他在“Environ.Sci. Technol.”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同样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引用。
不仅如此,王祥科还主持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专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项目、军工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家973项目、人才培养基金等多项研究。他带领的课题组在国际著名SCI学术刊物如Envrion.Sci. Technol., Ind.Eng.Chem.Res., J.Phys. Chem.B(C), Carbon, Appl.Geoche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被引用450多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并受邀担任国际学术期刊The op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toxicology journal和The open colloid science journal的编委;为美国CRC出版社负责出版的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一书撰写“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etal Ion Adsorption (Chapter 6)”专题。他培养的3名博士生还分别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院长优秀奖、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