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视阈下的政治竞争

2010-11-04

理论与现代化 2010年5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丁 咚

摘要: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政治竞争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制内的适度的政治竞争,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客观上需要政治竞争。中国的政治竞争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并且要为政治竞争在中国的发展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竞争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5-0035-05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竞争的理念引入党的文件中,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探索,并丰富和发展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当然我们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是以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的政治竞争。

一、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政治竞争理论源于西方,政治竞争产生于近代西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建立及政党政治的成熟。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民主文化,公民社会的兴起等诸多因素是西方政治竞争产生的根本条件。

从理论上对政治竞争加以系统论证是现代社会的事情,其中以熊彼特的竞争式民主理论为主要代表。古典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人民的统治。在批判古典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熊彼特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论述了他关于民主的新表述。熊彼特进行了民主也就是民主方法的“规定”的思考:“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立法与行政的——决定做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它包含了两层意思:民主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就是选举。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民主方式被认为是有关政治决策的制度性安排。亨廷顿在其著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有关于政治竞争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论述:“民主不论是被定义为权威的来源或是目的,都会出现含糊不清、不精确等严重问题,因此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是程序性定义。在其他政府体系中,人们可以根据出身、抽签、财富、暴力、选任、学识、任命或考试成为领袖。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尽管亨廷顿对政治竞争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他的观点却是十分确切的。他把政治竞争视为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认为在民主政治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竞争领导权。

那么什么是政治竞争呢?我们认为政治竞争主要是指在两方或两方以上个人或组织之间采取竞争性的手段,为了达到政治目标所进行的活动。它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有的学者对政治竞争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推进民主政治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概括:“政治竞争是特定形式的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以维持现有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至于以破坏现存制度为前提的争夺统治的斗争则不包括在政治竞争之内。政治竞争在政治舞台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正常的政治竞争机制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政治精英的政治竞争和民众的政治参与紧密结合,并让民众充当政治竞争的裁判者,为执政者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竞争规则明确,具有公开性,竞争各方相互严密监督,可以有效减少政治腐败,从而为公共权力行使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正常的政治竞争还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动政策创新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竞争是体制内的竞争,竞争各方并不存在直接对抗或敌对的关系。并且,竞争各方都不愿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政治竞争这一特性无疑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政治竞争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西方政治竞争理论是从西方多党竞争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基于西方的社会现实和西方社会的标准。因此,对于西方政治竞争的理论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政治竞争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尽管人们对民主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民主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其中一点政治家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政治竞争的方式选择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和题中应有之义。如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没有政治竞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沒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第一,政治竞争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形式,在西方已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我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好的经济模式。

为什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竞争?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而自由竞争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表现为政治竞争。不论什么性质的社会,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在政治上都要求政治竞争。所不同的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政治竞争的性质和范围不同。所以,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要拓宽政治竞争在我国的实现形式,以适应社会的政治诉求,这正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转变。

第二,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以主权在民为最高原则。然而,如果没有政治竞争,或者政治竞争流于形式,人民当家作主都将失去实现的平台而成为一个空洞口号。实践证明,亿万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既不可能,也有悖于行政管理规律。1871年巴黎公社的出现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

以被罢免、撤换。公社还废除了旧官吏和警察,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公社实行的普选制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并由主人自己挑选公仆的伟大创举。公社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没有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选举制度,但它的普选原则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核心内容。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最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人民群众要独立地参加投票和选举,把政治竞争看作是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必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政治竞争。

民主政治是以竞争为重要特色的,无竞争的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民主。但竞争能不能够引人中国政治体系?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竞争会引起派别斗争,因而反对竞争;二是认为中国也可以有政治竞争,没有政治竞争就没有活力,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则防止形成派别斗争。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竞争性民主实践来看,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真正选举的地方,肯定会有竞争,只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在不允许竞争的情况下,竞争往往在背后运作,反而形成无规则的竞争,有时会产生不公正、扭曲民意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竞争是可以规范的,即通过规则的制定,既体现出竞争精神,又有利于整合党内意志。这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第三,政治竞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域出现许多竞争性民主现象,如:基层的村民海选式选举,乡镇的“公推直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的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视政治竞争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否认政治竞争行为,因而在实践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不少公民正常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表达,上访乃至非法抗争行为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许多官员围绕政治职务展开了无原则的政治角逐,跑官要官之风盛行,买官卖官时有发生,腐败现象难以根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无从落实。”

总的看来,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政治竞争的基本制度性规定,如选举法规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但我国的竞争陛民主政治发展缓慢,地方党组织及行政机构中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执政意识不强,驾驭竞争性选举的民主执政能力和水平不高,公民对竞争性选举的要求日益强烈与竞争性民主制度化水平低下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

三、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

发展政治竞争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是以政治竞争为重要特色的。发展政治竞争要符合中国国情,要遵循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江泽民指出:“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嘲锦涛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要积极借鉴,但不能照搬别国政治体制的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因此,在我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坚持以下政治原则: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民主建设,发展政治竞争,首先有一个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的问题。我们的民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并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长期以来,在民主与党的领导关系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在所谓“-元化领导”的口号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相当严重,无从开展政治竞争;另一种是一些人把党的领导和民主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民主,追求所谓没有领导、不受任何法律和纪律约束的“绝对民主”,甚至企图利用民主来削弱或者摆脱党的领导。实践已经证明,搞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不能争得民主,就无法开展政治竞争;脱离党的领导,就不能正确地坚持民主。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开展政治竞争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竞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发展政治竞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政治竞争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当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也要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与市场竞争没有阶级性一样,政治竞争也没有阶级性,它仅是政治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而已。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前提下,发展适度的政治竞争,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在加强和完善社會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积极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竞争。

第三,发展政治竞争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不仅要遵循民主的一般规律,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遵循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规律。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稳步地推进和发展中国的政治竞争,使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开展积极的适度的政治竞争,坚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在开展政治竞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政治竞争要求执政者必须重视广大社会成员对其制度的内心认同,这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当前,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增多。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政治竞争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政治机制,促进社会公正,减少利害冲突,降低摩擦成本,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

四、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竞争所必需的各种条件

在中国开展政治竞争,建立竞争性政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开展政治竞争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要使中国竞争性政治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治竞争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政治竞争创造坚实

的经济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政治竞争发展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为政治竞争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上已基本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开始步人小康阶段。但总的说来,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所以说,我国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条件還很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充裕的时间、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传媒和必要的设施等,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高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

第二,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发展政治竞争提供文化支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民众心理中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政治意识,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严重影响着政治竞争的发展。

开展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是实行政治竞争的重要文化条件。公民的政治知识、意识、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政治竞争发展的程度。凡是公民政治民主素质普遍高的国家,政治民主化的程度也高。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政治文化教育应当把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治运作的规则等作为重要内容,使公民掌握国家政治管理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形成一种关心国家政治民主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政治竞争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在对公民进行政治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是民主知识广泛普及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逐步提高和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参政、议政的水平与能力。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政治竞争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曾说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可以预料,到本世纪中叶时,大多数领导职位都将由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竞争开始引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虽然我国的政治竞争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我国的政治竞争发展仍面临许多体制性矛盾,这就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就是说,发展政治竞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充分实现上述目标,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而为发展政治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为政治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民财富的增加,必然导致公民社会的成长。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迁和社会转型,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广阔道路。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形成为发展政治竞争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民社会是一个规则化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由和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维系自身存在的纽带。虽然公民社会本身是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国家的领域,但它也同时成为国家和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直接对立的一种缓冲器和调节器。另一方面,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可以巩固加强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推动政治竞争发展。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因为公民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权利、正义,争取和维护民主是公民社会的使命,所以公民社会能够直接地推动政治竞争在中国的进程。要使中国政治系统逐渐走向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大力培育中国公民社会是必要的前提。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其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我们应该注重培育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并将公民社会建设作为推动政治竞争发展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溃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9.356.

[2][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

[3]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4.

[4]艾理生.提高党执政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5]邓小平文选笫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艾理生.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视界下的政治竞争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87.

[8]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1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嗍.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1.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2005.146.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社会主义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