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体育场投融资模式及赛后运营财务分析

2010-11-04王子朴梁金辉陆卫平霍建新

体育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包厢体育场国家

王子朴,梁金辉,陆卫平,霍建新

国家体育场投融资模式及赛后运营财务分析

王子朴,梁金辉,陆卫平,霍建新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在回顾国家体育场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阐述投融资模式对赛后运营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国家体育场赛后一年和长期运营财务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国家体育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家体育场;投融资;模式;赛后运营;财务;收入;成本

作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奥运期间备受瞩目,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伴随着其商业生命的开始,赛后运营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国家体育场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商在30年特许经营期内收回成本并获得相应利润并非易事;二是,由于其公共体育场(馆)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在赛后运营中还必须考虑其公众利益和社会形象,无疑,商业与公众利益的冲突对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商业和公众利益两个角度来衡量国家体育场赛后一年来的运营状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此,从现实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国家体育场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并对其运营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即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家体育场的实际运营状况,预测国家体育场未来的运营发展态势;更有助于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作为奥运重大遗产之一的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模式及赛后运营模式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反思,进而为国家体育场未来的运营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在回顾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模式并明确其对赛后运营模式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软、硬件条件,进而对国家体育场赛后一年来及长期运营的主要收入及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找出由投融资模式主导的赛后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对国家体育场运营权转移原因的分析,提出国家体育场如何在兼顾商业和公众利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赛后运营,并对其他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赛后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1 项目投融资及对运营管理的意义

所谓项目投融资,是指项目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筹措资金与运用资金,以保证项目的投资建设对资金的需要所进行的活动[4]。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BOT、TOT、PPP、PFI和ABS等。

项目的投融资模式与项目的运营管理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决定着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而影响到项目的运营效益;反之,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会影响项目后续开发中的投融资吸纳能力。

2 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模式分析

2.1 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模式——PPP

作为投资额度、建设规模在国内均属首创的国家体育场,在探索社会公益设施政府投融资的新模式上也进行了大胆尝试,采取了近些年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 PPP (Private-Public-Partnership)模式。

所谓PPP,又称公私伙伴关系,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相互合作关系,它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即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也是 PPP模式所强调的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最大化原则,即相对于一定效用的公共服务(质、量),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最小(图1)[2]。

图1 风险分配与VFM最大化示意图

综上所述,PPP投融资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及有效运营。具体地说,PPP模式的采用使得国家体育场的项目建设实现了政府少投资、企业市场化运作的相对高效的投资效果[3]。

2.2 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主体及结构

项目的投融资主体是指具有筹措资金能力、拥有投融资决策能力、享受投资收益和承担融资风险与投资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10]。项目的投融资结构是指项目作为经济主体融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即项目通过各种方式所筹措的资金,其不同来源渠道的有机配置以及各不同来源渠道的资金在资金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简单地说,就是项目所有资金中自有资金(权益资本)及借入资金(负债)的构成状况。

就国家体育场项目而言,根据中标人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2003年8月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的《特许权协议》,北京市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共同组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作为其投融资主体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设计、投融资(除政府出资外的)、建设、运营及移交,享有全部权益并承担全部责任,并获得奥运会结束后30年的经营权。其项目总投资为313 900万元,按照《特许权协议》,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代表政府给予58%的资金支持,即投资182 062万元,中信联合体出资42%,即投资131 838万元。

具体分析国家体育场的投融资结构,在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42%的投资中,中信集团所占比例为65%、北京城建集团所占比例为30%、美国金州公司所占比例为5%。而中信集团的投资又分为内资部分和外资部分,其中,内资部分占中信集团投资比例的90%,外资部分仅占10% (图2)。

图2 国家体育场投融资结构示意图

从各投资方对国家体育场项目单独投资角度来看,中信集团的投资金额约85 695万元(内资约为77 125万元,外资约为8 570万元),约占总投资的27.3%;北京城建集团的投资金额约39 551万元,约占总投资的12.6%;美国金州公司的投资金额约6 592万元,约占总投资的2.1%。而从外资和民间资本直接投资的角度来看,外资投资约为15 161万元,所占比例仅为 4.83%;民间资本投资约为116 677万元,所占比例为37.17%(表1)。

表1 国家体育场投融资情况一览表

3 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条件分析

3.1 国家体育场的硬件条件及存在问题

3.1.1 硬件条件

经营面积是国家体育场运营的硬件条件,国家体育场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赛后利用需求,场内可供可发的经营面积约为6.6万 m2,占建设规模的1/4左右。其中,4.1万m2分布在0层、负1层及负1层夹层的南北两端,其余部分分布在3~6层。

目前,国家体育场的商业面积主要包括包厢、商业卖场、餐饮面积、俱乐部和酒店几大部分,经过改造用于建造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表2)。

表2 国家体育场的商业运营面积一览表

国家体育场的包厢分布在4层,面积9 923 m2,约为146个,可出售使用权或出租(图3)。

图3 国家体育场包厢分布图

商业卖场分布在负1层夹层和0层,面积37 400 m2(含需改造的 14 000 m2),可做超市和精品卖场。另有3 800 m2,可作为展示中心或纪念品销售中心(图4)。

图4 国家体育场商业卖场分布图

餐饮分布在3层,面积共13 500 m2,可划分为4个不同风味的餐厅。其中,酒店餐厅 1 670 m2,普通餐厅 13 500 m2(图5)。

俱乐部分布在5层和6层,面积2 336 m2,可作为高级健身俱乐部或会议中心(图6)。

图6 国家体育场俱乐部分布图

酒店分布在除1层和2层之外的各层,面积12 901 m2,共80个房间(图7)。

图7 国家体育场酒店分布图

3.1.2 硬件条件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赛后运营关系密切,国家体育场的硬件条件除了直接为赛后运营提供了保障外,其硬件条件自身是否真正符合商业运营需要也将直接影响赛后运营的效益。对比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的硬件条件并考虑赛后实际运营需要,国家体育场在硬件条件上存在一些不利于赛后运营的方面。

3.1.2.1 设计先天不足

德梅隆设计联合体过分强调设计理念和审美需求,对长期运营的设计优化不够,造成体育场运营条件在设计阶段就先天不足,存在着以下突出缺陷:

1.面积不足。原招标时期考虑的商业运营面积为11万m2,目前仅有6.6万m2(另有负一层1.4万m2商业卖场需赛后改造实现);原有包厢240个,现仅有146个。而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冠名权和豪华包厢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开发收入是大型体育场(馆)最大的收入渠道。以美国为例,1999年落成开放的洛杉矶 Staples Center仅可容纳观众18 997人,但却有接近300个豪华包厢。据统计,该体育馆在2001年从豪华包厢和俱乐部坐席的经营中就获得了3 500万美元的收入。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建的大型体育场平均每个体育场配置143套豪华包厢和7 086个俱乐部坐席,每个体育馆平均配置92套豪华包厢和2 152个俱乐部坐席[7]。相比之下,国家体育场无论在建设规格和档次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更具优势,然而,商业运营面积的总体不足,尤其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包厢数量过少,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赛后运营效益。

2.布局不合理。从国家体育场整个商业运营面积的布局来看,大部分运营面积(4.7万m2,占整个运营面积的71%)设置在边缘区0层和负1层;3层餐饮面积不规则地分布在狭长区域内,不利于经营。分析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出于体育场比赛功能的考虑。如何在赛后合理整合和利用好这一部分运营面积,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体育场商业运营的整体效果。

3.增加了赛后改造难度和经费投入。按照国家体育场原有的施工设计,奥运赛后需要投入5亿元改造资金,才能将体育场改造为适合运营的状态,而原计划赛后改造经费仅为1.7亿元。显然,这额外增加的3.3亿元改造资金将直接增加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总成本,大大影响了其赛后运营效益。

3.1.2.2 设计变更产生的问题

2004年7月,北京市做出了对国家体育场进行重大设计变更,取消可开启屋盖的决定(图8),这对体育场长期运营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图8 国家体育场设计变更前后示意图

1.品牌价值降低。由于国家体育场不再是国内、外惟一拥有可开启屋盖的钢结构体育场,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进而使运营收入减少,如冠名权收入、包厢售价、运营租金和广告、旅游收入等都将受到很大影响。

2.运营功能降低。取消可开启屋盖后,国家体育场将不具备全天候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及展览的优势,全年使用周期将大大缩短,场内展览基本不能举办,这亦将较大影响其赛后的运营收益。

3.由于重大设计变更导致项目竣工时间延迟一年,原投标文件中预测的奥运赛前1.8亿元运营收入无法实现。

3.2 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软件条件

3.2.1 在有形资产开发中的品牌价值

尽管可开启屋盖的取消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作为新北京、新奥运的标志性建筑,国家体育场在有形资产开发中所蕴含的巨大品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以奥运特许商品为例,以国家体育场为主题概念设计的奥运特许商品就有百余款之多,而与北京奥组委等合作开发的纪念品更有400余种之多。以奥运特许商品“鸟巢第一榀钢雕”模型为例,该模型全球首期销售5 000个,投入市场后不久就全部售完,按每尊2.98万元的价格计算,累计收入就高达14 900万元。

国家体育场在奥运特许商品设计中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由于国家体育场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北京奥运会的焦点所在;此外,国家体育场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特新颖的设计,也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理念,体现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三,国内外友人关注国家体育场的同时更加关注北京,国家体育场已经成为新北京的形象代表。据调查,目前,特许产品销售已经成为国家体育场仅次于奥运主题旅游和大型活动运作的第三大收入渠道[8]。

3.2.2 在无形资产开发中的品牌价值

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品牌价值使国家体育场在无形资产的开发上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建筑设计的高标准和高规格直接为赛后冠名权、豪华包厢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条件保障。以美国休斯敦为例,雷利昂能源公司为获得职业橄榄球联盟(NFL)休斯敦得克萨斯人队主场32年的冠名权,付给后者的赞助费用高达3亿美元。这还仅仅是该体育场收入来源的一部分。而对国家体育场来说,据专家预测,仅冠名权和豪华包厢的开发两项每年就可为其带来近1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无疑将对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对奥运会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1]。其次,国家体育场作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在国内、外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使其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在奥运筹备期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3 000余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了国家体育场观众座椅的广告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国家体育场独特的文化象征价值直接提升了它的品牌价值,吸引了众多企业将国家体育场的形象与企业标志和产品形象融会在一起。这一点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联想、中国石油、OMEGA、Coca-Cola、SAMSUNG等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国家体育场的赞助便可见一斑。

3.2.3 在体育旅游中呈现的品牌价值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以及开、闭幕式场(馆),国家体育场凭借其独特的品牌价值无论在赛前还是在赛后都为中国的体育旅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2008年10月北京三大奥运场(馆)首次对外开放期间平均接待游客的数据为例,国家体育场在10月份的三个阶段平均接待游客数量分别为20.3万、21.2万和21.4万人次;国家旅游馆(“水立方”)接待游客数量分别为4.1万、4.1万和4.6万人次;国家体育馆接待游客数量分别为3.9万、3.3万和 3.7万人次。从数据对比上不难看出,虽然国家体育场的门票价格并不低廉,但买票参观的人数却最多,这无疑是其巨大的品牌价值所致。

4 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财务分析

4.1 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一年收入分析

自奥运后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国家体育场已经运营了一年多时间。按目前情况来看,其经营收入主要源于3个方面:观光旅游收入、大型演出活动以及体育赛事场地出租收入(表3)。

表3 国家体育场运营一年来的收入情况一览表

具体地说,目前,旅游收入仍是国家体育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北京旅游景点之一,自开放以来,国家体育场接待游客的日平均量已经达到了2~3万,国家体育场的参观门票为50元/人,以此计算,每日的门票收入就达百万之多。数据显示,在奥运会结束后,从2008年10月开放至2009年5月底,国家体育场的经营收入约为2.6亿元,大约占到了旅游收入、演艺收入和特许商品三项主要收入的 70%左右。另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09年“五一”期间,国家体育场共接待参观游客约350万人,经营收入超过3亿元。另外,为吸引更多的人气,国家体育场在近期还将打造“日场秀”活动,初步计划以“极限运动表演”为主,每天表演1~2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左右。随后,国家体育场还将打造类似“开幕式”的大型夜场演出。显然,这些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体育场继续保持短期内源源不断的门票收入。

虽然国家体育场自赛后运营以来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不多,主要有“成龙演唱会”、“魅力·中国”大型音乐会以及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等,但这几场商业演出也为国家体育场赚到了相当一部分场租费。根据调查,每场商业演出的场租费用平均为 450~500万元。就目前情况来看,商业演出很可能成为国家体育场的第二大主要收入来源。

至于体育赛事场地出租,其收入在国家体育场目前运营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更小,这与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成本过大直接相关。高额的运营成本直接导致了高额的场租费,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体育场在吸引非大型体育比赛时失去优势。据调查,自北京奥运会结束以来,国家体育场仅举办过两场商业比赛——2009年8月的意大利超级杯和11月的世界车王争霸赛(ROC),共获得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出租费。

另外,自2004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就一直十分火爆。仅2008年前7个月,奥运金币、奥运纪念币及奥运福娃就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6.4亿元和0.12亿元,总计22亿多。而以国家体育场(“鸟巢”)为主题的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情况更是远远超过其他奥运特许商品。但由于特许商品具有周期性和时效性特点,因此,从长期来看这部分收入势必锐减。

4.2 国家体育场赛后长期运营财务分析

4.2.1 长期运营收入预测

根据国家体育场最早制订的长期运营方案,其长期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冠名权、固定广告、体育比赛、文化演出、展览会、旅游观光、包厢出租、商业面积出租、餐饮面积出租、健身俱乐部面积出租等10个项目(表4)。

表4 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预测一览表 (万元)

根据表4的收入预测,国家体育场在30年经营期满时将实现约48.6亿元(考虑了通货膨胀)的运营总收入,且每一运营阶段的收入较上一阶段呈现一种递增的趋势。同时,在各商业项目的收入预测中,以商业面积出租、包厢出租、餐饮面积出租收入排在前3位,而文化演出、冠名权和旅游观光收入则仅随其后。

事实上,对比表4和表3的数据不难发现,国家体育场运营收入的预测数据与实际收入之间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首先,以2009年的收入数据为例,调查显示,国家体育场在2009年5月底,就已经突破了3亿元的收入,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测的10 640万元。其次,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一年来的数据显示,除体育比赛、文化演出、旅游观光之外,原运营方案中的其他商业项目均未实现任何收入。最后,从运营项目的种类来看,虽然酒店一项暂时也没有收入,但已经规划在目前的运营项目中,而在国家体育场原有运营方案中,却没有这一项。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体育场属于比较特殊的场(馆),在预测其长期收入时缺乏合适的参考标准,因而,出于对运营风险系数的考虑,进行了相对保守的预测,所以出现实际运营状况好于预计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如赛后工程改造、运营成本过大、运营资金不到位、纯商业运营理念与公众利益的冲突等直接影响了冠名权、固定广告、包厢等项目的商业开发,致使这些项目至今颗粒无收。

为了更好把握国家体育场的长期运营状况,本文将对构成其长期收入来源的主要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4.2.1.1 商业面积出租收入

具体地说,国家体育场的商业面积为41 200 m2,可供出租的面积为32 800 m2,在进行其收入预测时参考的是沃尔玛在北京地区(阜石路、知春路、石景山等处)租金60~100元/m2/月,约合2~3元/m2/天,家乐福中关村店约2元/m2/天的标准,将国家体育场商业面积租金基数定为2029年之前2元/m2/天,2030年及之后3元/m2/天,且按租金每5年上涨6%的标准,套用如下公式测算出每年的租金:2元/m2/天 ×4.1万 m2×365×80%出租率。通过计算,在30年经营期内,国家体育场商业面积出租可实现收入130 612万元(表5)。

表5 国家体育场商业面积出租收入预测一览表

正如上文所说,在长期运营收入预测中,商业面积出租收入排在各大收入之首,可见运营商对于国家体育场商业面积开发的巨大期望,这也正与将国家体育场建造成“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于一体的购物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但就目前来看,商业面积出租工作还停留在工程改造阶段,主要原因是国家体育场原有结构不适合商业出租,必须加以改造才行。同时,加之运营权转移等一系列运营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工程改造的进度。因此,目前商业面积出租还不能为国家体育场带来实际收入。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商业面积开发和出租工作必须加快进程,如此才能保证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的总体实现,并尽快收回建设成本。

4.2.1.2 包厢出租收入

国家体育场包厢数量共计146个。由于目前国内体育场里包厢出租的只有上海体育场一家,其包厢使用权出售率约15%,包厢出租价格为20万元/个/年,在测算国家体育场包厢租售价格时即参照此标准。关于包厢使用权出售,按出售率20%测算,可出售数量为146个×20%=30个,则可用于出租的包厢数量为146个-30个=116个,出租率按60%计算,则可供出租的包厢数量为116×60%=70个。而在测算国家体育场包厢出租收入时,按30万元/个/年价格计算,得到经营期内的总出租收入为96 559万元。

按照表6预测,包厢收入属于国家体育场第二大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国外体育场(馆)经营经验之一。经调查,目前国家体育场的包厢出租的实际价格与表6中的预测不相上下。以一个面积为60 m2的包厢为例,实际出租价格为30~800万,据称还是“友情”价格。由此推断,经过大力开发,包厢出租收入在国家体育场整个运营收入中必将独立撑起一片天空,将直接影响到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效果。

表6 国家体育场包厢出租收入预测一览表

4.2.1.3 餐饮面积出租收入

参考国家体育场周边餐饮业租金一般为4元/m2/天(如阳光广场西北角餐厅4元/m2/天、北辰对面亚运村餐厅4.2元/m2/天)的标准,在制定国家体育场标准时,考虑到餐饮面积位于3层,不够方便,且远离周边餐饮区,因此定价标准略低于周边项目,定为3元/m2/天。测算公式为:3元/m2/天×10 400 m2×365天。同时,假设租金每5年上涨6%,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计算出30年经营期内餐饮面积出租收入为62 120万元(表7)。

可见,餐饮面积出租收入在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中所占比重也较大。但截止目前,这一块收入还未体现出来。同时,由于目前餐饮面积不规则地分布在狭长区域内,从布局合理性角度来说对于经营是不利的。再者,由于国家体育场周边私家车停放不方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餐饮开发的潜力。由此,若想实现6.2亿元的收入目标还需要运营商和交通部门共同努力,或给予餐饮企业一些优惠政策,以更快地吸引相应餐饮企业入驻国家体育场,实现这一模块的运营收入。

4.2.1.4 文化演出收入

对国家体育场文化演出收入的预测参照的是北京工人体育场60万元/场的租金标准,根据国家体育场的软、硬件设施条件,定为110万元/场。具体标准为:2009年6场;2010—2012年,每年7场;2013—2015年,每年7场; 2016—2018年,每年7场;2019—2038年,每年11场。通过测算,在30年运营期内文化演出收入可达51 433万元(表8)。

表7 国家体育场餐饮面积出租收入预测一览表

表8 国家体育场文化演出租金收入预测一览表

实际上,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文化演出收入,且场租费要远远高于110万元/场。以2009年“魅力·中国”大型音乐会为例,其一晚的租赁费就为450~500万元,快超过了原预测中6场的租金。之所以可以获得如此高的场租费,应该与国家体育场自身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关。如果运营正常,据此推算,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体育场在文化演出租金方面的实际收入将远远超出预测,如果同时开展独立演出和合作演出,其收入更是相当可观,将直接提高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效果。

4.2.1.5 冠名权收入

对于国家体育场冠名权的长期收入预测参考的是国内大型场(馆)冠名权的出售情况,如沈阳五里河体育场300万元/年、南京市龙江体育馆300万元/年,同时结合国家体育场的具体情况,将冠名权收入定为1 000万元/年,如此,在30年经营期内,预测冠名权的总收入为45 980万元(表9)。

表9 国家体育场冠名权收入预测一览表

而事实上,有悖于原运营设想,国家体育场的冠名权开发几近空想。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国家体育场作为寄托着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体育场(馆),不适合采取冠名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运营商最终放弃了企业冠名国家体育场的商业运作手段。而随着近期国家体育场经营权的转移,企业冠名国家体育场的梦想已基本不可能实现。由此,国家体育场的冠名权收入在整个运营收入中将无法实现。这意味着有近4.6亿元的收入要从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中扣除掉,而按照原有预测,该项收入在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中属前五大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虽然国外的经验一再表明,冠名权收入在体育场(馆)运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但是作为公共资源的国家体育场,更应选择一个不同于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同时我们也相信,放弃了冠名权开发,现有运营团队会选择更多、更适合国家体育场的经营模式来增加运营收入,弥补由此造成的损失。

4.2.1.6 观光旅游收入

关于此项收入预测,参照中华世纪坛的门票标准为20元/人,体育场门票价格也定为20元/人;2009—2011年,按照每年参观人数80万计算,从2012年起每年参观人数下降5万人,2021—2038年,每年参观人数下降为30万人。经测算,在30年经营期内,国家体育场共可获得门票收入3.6亿元左右(表10)。从表10可以看出,与上述其他几项收入预测明显不同的是,观光旅游收入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也是所谓的国家体育场门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在最后9年经营期内,又有缓慢上升趋势,使整个国家体育场的观光旅游收入呈现出“U”型曲线的规律。

表10 国家体育场观光旅游收入预测一览表

虽然按照预测,国家体育场观光旅游的收入仅为其赛后运营中的第六大收入,但实际上,自赛后正式运营以来,观光旅游收入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几项收入,成为国家体育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门票价格尤其是参观人数的巨大差距,使得实际收入远远超出了预测收入。目前,国家体育场实际的门票价格是预测价格的2.5倍,而参观人数更是预测参观人数的数倍,自赛后运营以来,国家体育场接待游客的日平均量已经达到了2~3万,一天的收入就可达到100~200万元。而按2009年5月的数据来看,国家体育场的旅游收入已经接近3亿元。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家体育场已经基本实现了30年的观光旅游收入目标。同时,国家体育场在观光旅游方面即将增加的一些新亮点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门票边际收益递减的速度。可以预见,在近一两年内,国家体育场的观光旅游收入仍将是赛后运营中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果按照目前的标准进行收入预测,那么,国家体育场在30年内将实现的观光旅游收入至少可达50亿元。不过,国家体育场的门票价格过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据说,随着经营权的转移,其门票价格将调整至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水平。从短期来看,国家体育场属于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物品,这种物品一旦降价,会引起需求量更大幅度的增加,因而其总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由此可以预计,在短期之内,观光旅游收入仍将支撑起国家体育场运营收入的多半边天。

4.2.1.7 其他收入

固定广告收入属于无形资产开发,参照北京工人体育场约100万元/年的标准,基年(2009年)定为440万元,按照广告年收入上涨5%来计算,得出30年经营期内国家体育场的固定广告收入为30 625万元(表11)。而据最新数据显示,自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以来,在固定广告开发方面尚无实质性收入,这显然与预测情况相差不少。相信随着国家体育场经营机制的进一步理顺,固定广告开发工作也会慢慢步入正轨,并在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收入中占得一席之地。

表11 国家体育场其他几项收入预测一览表 (万元)

体育比赛场地出租收入,参照北京工人体育场足球场租12万元/场的标准,按照15万元/场,足球比赛每年24场,田径比赛每年3场,练习场地11万元/年,场租年上涨1%的标准测算,得出国家体育场体育比赛场地租金收入为22 089万元(表11)。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自赛后运营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国家体育场只有一场大型体育赛事——意大利超级杯赛,但仅这一场比赛就使国家体育场获得了300万元的场租费。可以说,由于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成本巨大,体育比赛收入不会成为国家体育场未来运营中的主要收入,但是这部分收入在体育场(馆)运营收入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健身俱乐部面积出租参照北京比较有影响的青鸟俱乐部(西三环)1.2元/m2/天、中体倍力(航天桥)1.1元/ m2/天,国家体育场健身俱乐部综合条件优于一般俱乐部,且有国家体育场品牌优势,因此,定价略高于一般俱乐部,租金定为2元/m2/天,出租率为70%,测算公式为:2元/ m2/天×1 600 m2×365天,假设租金每5年上涨6%,最终测算出30年的收入为6 371万元(表11)。截止目前,由于还没有对外出租健身俱乐部,因此,2009年126万元的收入预测还未实现。

在测算展览会场租收入时,参考的是中山公园1~2元/m2/天,朝阳公园2009年“十一”期间举办房展会租金100元/m2/天,室外展览定为2元/m2/天。按照展会面积4万m2,租金每年上涨1%计算,室外展览收入为4万m2×2元/m2/天 ×年展览时间 8天,共计 3 473万元(表11)。从目前实际运营情况来看,该部分收入也未实现。

4.2.2 长期运营成本预测

国家体育场的长期运营成本主要由不含财务费用的运营支出、财务费用以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几部分构成(表12)。

表12 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总成本预测一览表 (万元)

注:数据来自国家体育场运营商,且表中数据均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基数按8%计算。

根据表12的成本预测,国家体育场在30年经营期内累计运营成本将高达68.9亿元(考虑了通货膨胀),且运营成本呈阶段性递增趋势。同时,在不包括财务费的各项成本支出中,工程、设备更新费用最多,高达18.1亿元,其次是水电气等费用,为11.2亿元;人员工资费用名列第3位,达7亿元之多。

可以说,从长期运营角度来看,国家体育场的硬件设施更新和公共设施费用实属两块巨大的开支项目,同时,人工成本也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开支。而从目前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国家体育场每年的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用已经达到了7 000万元,与预测基本吻合。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加上硬件折旧及人员服务等费用,国家体育场每年实际运营成本也已接近1.5亿元。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将财务费用列入成本,则根据表12的预测,国家体育场每年的平均运营成本高达2.3亿元左右。

为了对国家体育场赛后长期运营成本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本文将对各项主要成本加以具体分析和说明。

4.2.2.1 工程、设备更新费用

表13仅是对国家体育场工程、设备更新费用的年度预测,且是未将通货膨胀因素计入在内的基础数据。不难看出,此项支出仅一年就为3 900多万,成为国家体育场赛后长期运营成本支出中的最大一项。

相对于收入预测来说,诸如工程、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更新费用在短期内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这一部分成本预测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距不会很大。不过,这当中也不排除某些工程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总体造价上发生变化。

4.2.2.2 公共设施费用

国家体育场用电设计的最大负荷为16 289 KW,据此,估算平均用电负荷55%,每月用电120小时,每月耗电即为977 340 KWH(表14)。据统计,国家体育场的供电量相当于三个人民大会堂的供电量。同时,根据朝阳电力公司批复的《高压供电方案》,国家体育场的用电性质为“商业用电”,因此,电费单位为1.2元。由此,一年的用电费用约1 407万元,30年则至少为4.2亿。在实际过程中,用电费用与一些大型设施、设备的使用频率是直接相关的,间接取决于一些大型活动的开展频率。同时,电量的使用也与季节有关,如通常夏季的用电量要高于秋冬季等。因此,相对于工程、设备更新来说,电费方面的支出是有弹性的。相对来说,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如果运营商在这一项上细作文章,定会取得实效。

关于水费这一项,估算每月用水量约为2万m3,而商业用水的单价为6.5元/m3,由此,国家体育场一年的水费约156万元,30年合计4 680万元(表14)。虽然相对于电费支出而言,水费支出是一个小数目,但是“细水长流”的道理在此理应有更好的体现,即水的使用也是有淡旺季之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采取多种节水措施来减轻水的使用量,进而节约这方面的成本。

关于供暖费用的开支,是没有任何余地的。在国家体育场建筑面积25.8万 m2中,需要供暖的面积估算为20万m2,每平米供暖费按北京市标准30元计算,则每年的供暖费为600万元(表14)。相对于其他两项开支来说,供暖费开支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成本,而且,如果北京市政供暖价格不发生变化的话,这部分成本始终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总的来说,根据预测,国家体育场每年的公共设施费用约为2 298万元(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则30年的总费用约为112 173万元,属于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成本中的第二大开支。

表13 国家体育场工程、设备年度更新费用预测一览表

表14 国家体育场公共设施年度费用预测分析一览表

4.2.2.3 人员工资费用

关于人工费用的预测,在职务序列方面按照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部门副经理)、一般管理人员(高级职员、一般职员)、操作事务人员(保洁、保安、工人)设置,比重分别为1.3%、4.5%、20.2%和74%。基本成本则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的全部劳动报酬,即工资总额。各项报酬水平均结合体育场的资产规模及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增幅等因素加以确定。关于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按北京市目前“五险一金”企业负担部分占工资总额的47.3%(其中养老、医疗、补充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0%、10%、4%、1.5%、1%和0.8%,住房公积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为10%)测算,此为政府强制性的保险和基金。而福利、工会及教育经费方面,按目前财政部规定的福利、工会、教育经费分别以工资总额的14%、2%和1.5%提取进行测算。

根据表15中数据,按396人计算,国家体育场工作人员每月平均开支为3 283元,月总支出约为130万元,年总支出约1 560万元。虽然相对于硬件设施费用支出来说不算一笔大的开销,但随着国家尤其是北京市工资水平的整体上升,人员工资、福利等各项也将随之有所调整。因此,从长期来看,这一部分费用很有可能会增加,进而将增加国家体育场的整体运营成本。

4.2.2.4 工程、设备维护费用

根据表16的预测,国家体育场每年的工程设备维护费用约为607.88万元,30年总计18 236.4万元 (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而这一部分费用也属于相对固定的开支,如果没有其他原因,一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在这部分费用中,移动式草坪的维护费用可谓是最高,仅一年就高达150万元;其次为景观工程,年度维护费用高达112万元。

在原有计划中,国家体育场的足球场为固定式草皮,但后来更改了计划变成了移动式草坪,而移动式草坪的维护需要特殊的养护设备和额外的养护场地,导致其养护费用直线上升。体育场高额的养护成本也成为不利于国家体育场开展普通规模体育赛事的原因之一。

而就景观工程来说,体育场的景观面积为 187 046 m2,属于公共绿地,其维护成本约为6元/m2/年(其中绿地维护成本为 5元/m2/年,景观设施维护成本为 1元/ m2/年)。显然,这一部分维护成本与体育场的绿地面积直接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绿地的面积可能会有变化,进而将影响景观工程的维护费用。

表15 国家体育场人工费用预测一览表 (元)

表16 国家体育场工程、设备年度维护费用一览表

4.2.2.5 办公费用支出

从表17可以看出,办公费用由一般成本、办公成本以及邮件和电话三部分构成。这一部分成本显然属于非固定成本,即在实际运营中出现上下浮动的可能性极大。对办公费用的预测以项目公司2005年全年管理费数据为基础,考虑了未来运营管理人员变化的因素(未含保安及工人人数)。根据预测,国家体育场年度办公成本约为473万元,一般成本、办公成本和邮件电话成本所占比例分别为54.53%、33.54%和11.92%。而单独就每项费用来看,差旅交通费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会议费、邮件电话费和工作餐费。

可以说,在实际运营中,办公费用的开支是非常不固定的,表17中的数据预测以2005年为基础,当时国家体育场还处于建设阶段,办公费用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步入赛后运营阶段,原则上说办公费用会有所下降。因此,办公费用在长期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将有所下降。

4.2.2.6 其他费用支出

保险费和流转税的支出是相对固定的,而且是必须的,而财务费用支出则与银行贷款利率密切相关。表18中对财务费用的预测是以 2006年 8月中国人民银行6.84%的利率为基础计算的,而2007年5年以上贷款利率历经了几次上调,其平均利率为7.31%;2008年的平均贷款利率为7.47%;2009年央行5年以上贷款利率下调为5.94%。计算可知,2007—2009年的平均贷款利率为6.9%,虽然与2006年的利率相差不大,但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利息支出等财务费用,间接地增加了国家体育场运营总成本。

表18 国家体育场运营中其他费用支出预测一览表 (万元)

4.2.3 长期运营成本—收入分析

综合上文中的相关数据,对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收入和成本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国家体育场在30年经营期内呈现的是一种负盈利状态,其总运营收入约为48.6亿元,而总运营成本约68.9亿元,成本显然远远超出了收入(表19)。

表19 国家体育场长期运营财务状况分析一览表 (万元)

如果将财务费用从长期运营成本中去除,则国家体育场累计运营成本约为44.5亿元,将有约近3亿元的利润。但如果将中信联合体建设期及奥运期间发生的利息费用2.19亿元一并计入,则长期运营成本更为庞大。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众所周知,国家体育场前期建设中的投入已高达30多亿元,再加上中信联合体在对国家体育场经营期内还将有45亿元左右的成本投入,总的成本投入已经超过了70亿元。而用 30年的时间收回超过 70亿元的投资,对于一个体育场来说确实压力很大。按照目前的运营条件,在未来30年运营期内,很难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以及偿还贷款本息。同时,由于在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如《审计署第8号审计报告》显示,“作为中信联合体成员的美国金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项目开工投资就不到位,至今仍拖欠4 700万元”,这也直接对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财务状况产生了不良影响。

5 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存在的问题

5.1 硬件条件的重大变化给长期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国家体育场项目招标条件和合作前提发生重大变更后,给长期运营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按照原投标测算,设计的运营面积达12万m2,而并非目前的6.6万 m2;独特的可开启屋盖可以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时带来的无形资产价值可保证冠名权、包厢出租和旅游的预期收入,中信联合体可通过长期运营收回投资并盈利。由于建设设计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方面延长了工期;另一方面更增加了成本投入,无形之中增加了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成本,减少了运营利润。

5.2 无形资产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了赛后运营效益

从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的财务状况不难看出,理应为体育场(馆)带来巨大收益的无形资产开发工作目前几乎停滞不前。诚然,企业冠名权无法实现与国家体育场的场(馆)性质有关,但豪华包厢也是一块不小的收入,但至今也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活动链”,简单地说,就是国内的联赛较少,同时,国家体育场举办体育比赛的运营成本较大,无法吸引一些常规赛事在此举办。调查得知,作为无形资产开发重要形式之一的广告开发目前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总之,无形资产开发工作的滞后直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效益。

5.3 投融资模式引起的利益冲突影响了赛后运营效益

PPP模式实施中引发的商业与公众利益的冲突问题,也影响了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效益。在场(馆)建设投融资方面,由于国家体育场采用的PPP模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尚属首例,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与我国财务、法律制度的冲突,而且很难协调。例如折旧,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计提折旧,在30年的运营期内,体育场项目的账面总是亏的,股东无法分红。同时,按照公司清算办法,公司必须按照股权来清算,本来政府承诺了30年内不拿钱,但是这样做是违反《清算法》的,而且对于国有资产,谁也无权放弃。为此,在投资协议中有一个兜底条款:北京市发改委会协调各部门帮助联合体取得利润。但如何协调,至今仍是一个令律师没法调解的问题。同时,在诸如企业冠名、观众座椅冠名等商业运作方面,甚至是国家体育场参观门票价格制定方面都出现过商业与公众利益冲突的问题。毋庸置疑,上述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家体育场的赛后运营效益。

5.4 经营权转移引发的新问题

5.4.1 国家体育场运营权转移及原因

在国家体育场正式进入赛后运营的一年后至2009年8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根据协议,国家体育场将进行股份制改造,北京市政府持有的58%股份将改为股权,主导经营场(馆),并承担亏损和盈利;原中信联合体成员共持有42%的股权。同时,成立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协调小组,形成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导下,由国家体育场公司负责运营,全市各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全力支持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的运营管理新体制[9]。这也意味着,由中信集团、北京城建和美国金州控股共同组成的中信联合体放弃了自己30年的特许经营权。从一定程度上说,30年经营权的终结,也意味着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中的首次应用夭折。那么,究竟原因何在?用美国奥运经济论坛执行主席黄为的话来说,国家体育场的定位就决定它一定得归政府管。“交给国家之后,统筹运营的效果会更好。而这也是‘悉尼经验’所验证过的”[6]。

首先,在国家体育场的工程建设中,有大量来自政府、国企的间接投资,同时,政府也给予了很多政策优惠,因此,国家体育场应该向公益性回归,而减弱营利性[5]。

其次,纯商业运作模式与国家体育场政治意义和国家形象的冲突,加快了国家体育场运营权的转移。在赛后运营中,由于产权持有方和原运营方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国家体育场的运营在过去一年中波折不断。即便是国家体育场门票的定价,背后也充满了争议。同时,诸如国家体育场圆梦卡项目的破产和意大利超级杯赛前夕国家体育场冠名权风波等也都缘于纯商业运作模式与国家体育场政治意义和国家形象的冲突。

再者,PPP投融资模式虽然在国家体育场项目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但由其所决定的赛后运营模式在实践中却面临很多实际问题。例如,由于只有对国家体育场的经营权,中信联合体无法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这直接影响了其赛后运营效果。同时,老百姓对于国家体育场的参观费用及进入国家体育场后餐饮出奇昂贵的不满,使得由这一投融资模式所决定的赛后运营模式的弊端越发地体现出来。而由此引起的经营不善也是政府收回运营权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说,国家体育场运营权的转移,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对于投融资模式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效率问题,而忽视了对场(馆)赛后运营的关注。

概括地说,政府之所以收回运营权,是国家体育场的公共资源性质使然,即国家体育场在定位上已经不是一个纯商业性质的体育场(馆)。因此,其运营模式也不应过于商业化,而应向公益性回归。

5.4.2 经营权转移引发的新问题

可以说,经营权的转移对于国家体育场来说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它可以解决国家体育场的资金周转问题,接棒的北京市政府同时拥有国家体育场的产权和运营权,银行即可提供资金支持,这将更有利于大型活动的操作;另一面则在于,贷款带来的将是更加巨大的投入成本。“如果贷款,利率成本加到商品上,最终还是老百姓埋单”。

6 对国家体育场运营权转移后的几点运营建议

6.1 重新进行运营定位

不同的运营模式导致不同的运营定位。由于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权已经由企业转移向政府,因此,其运营也必将从纯粹的商业化模式向公益性回归。首先,由于国家体育场拥有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主体育场及开、闭幕式场(馆)这样特殊的品牌地位,在赛后运营的定位中,应加强对大型活动的运作,而在项目上应更多地选择举办高品质的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这样的定位,一方面,可以使所选择的项目能够与国家体育场自身的价值相匹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运营成本的考虑。其次,在改制之后,国家体育场还应加大举办公益活动的力度,包括降低参观旅游的票价,以更好地体现其作为公共场(馆)资源的性质。最后,作为体育场(馆),国家体育场的作用一定要回归体育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体育场开展运营活动的一个主线条。

6.2 严格控制运营风险

根据北京市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北京市政府在接手国家体育场的运营权之后,将对作为民间投资方和原赛后运营商的中信联合体做出相应的经济补偿。事实上,不管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补偿,这一部分费用实际是分担在老百姓身上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是以公众代理人的角色来对国家体育场进行运营的。由此,道德风险问题可能随之产生,政府在运营过程中很可能更多地强调国家体育场的公益性质而忽视了对其盈利功能的开发,同时,由于没有盈利的压力,对运营成本的控制也有可能力度不够。因此,在政府主导国家体育场运营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运营风险,以财务的收支平衡为基本的运营目标,以合理性的盈利为最终的运营导向。惟此,才能既维护好国家体育场的公共场(馆)性质,又实现收回巨大建设成本的目标。

6.3 加快落实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

除了大型活动和观光旅游,餐饮和购物也在国家体育场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据内部人士透露,除了现有的餐饮和购物场所之外,还计划在体育场地下建一座大型商场,并引进品牌店的进驻。类似的运营方案并不少见,包括包厢出租和广告权的开发等。

而如何将这些运营方案实质性的向前推进,以实现实际的运营收入,是摆在后继运营方——北京市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此前,由于中信联合体在获得贷款支持、处理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其运营工作进展缓慢,总体运营效益不高。而今,北京市政府在拥有了经营权之后,应该凭借其自身在银行信贷、完善场(馆)周边配套设施、举办大型活动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加快推进赛后运营方案的落实,以尽快提高国家体育场赛后运营效益。

6.4 与周边场(馆)联合开发运营项目

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应当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考虑,而不能限于场(馆)本身。由此,应打破以单体项目进行商业开发的传统思维,转而考虑区域联合效应,即立足于国家体育场,打造能与周边体育场(馆)——国家游泳馆和国家体育馆联合经营的项目,形成足够的“赛事流”和“活动流”,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实现周边体育场(馆)的共赢格局,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同时,由国家体育场牵头,实现与周边场(馆)的联合开发也更能增加国家体育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国家体育场在无形资产开发中的品牌价值。

[1]陈汉辞.鸟巢的挑战:如何战胜“奥运低谷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9-08-11.

[2]陈金亮.PFI——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模式[J].经济管理, 2007,(1):77.

[3]范晓辉.奥运场(馆)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J].中国投资,2007, (6):63.

[4]冯彬.工程项目投融资[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

[5]江旋.鸟巢特许经营流产变国营参观费用餐饮价格或降低[N].每日经济新闻,2009-09-02.

[6]李晨蕾.商业与公众利益的冲突创伤奥运场(馆)运营[N].环球企业家,2009-10-13.

[7]林显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科学决策月刊,2007,(8):13.

[8]林显鹏.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开发利用调查[N].光明日报, 2009-08-06.

[9]汤一原.北京市政府与中信联合体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场运营维护管理协议》[N].北京日报,2009-08-21.

[10]张启智,严存宝.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odels of National Stadium and Financial Analysis of Its Operation after Olympic G ames

WANG Zi-pu,LIANG Jin-hui,LU Wei-ping,HUO Jian-xin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mathematical statistics,induction and deduction,based on reviewing the investiment and financial models of bird’s nest national stadium,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odels on its operation after Olympic Games,points out the many existing bottleneck problems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by deeply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character of one-year and long-term operation of bird’s nest national stadium after Olympic Games.

national stadium;;investment and f inancial;model;operation af ter games;f inancial af f airs;income;the cost

G80-05

A

1000-677X(2010)01-0016-14

2009-11-20;

2009-12-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TY016)。

王子朴(1969-),男,河南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管理,Tel:(010) 82099033,E-mail:wangzipu@cipe.net.cn。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088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 China.

猜你喜欢

包厢体育场国家
Two Funny Men
去体育场所时如何防疫
方璇空间设计作品
庞鲜、卢栩枫室内设计作品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卸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热闹的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