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的海防思想(下)
2010-11-03撰文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撰文/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丁日昌的海防思想(下)
撰文/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他无疑是近代首倡台湾设防的思想先驱。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舰船屡犯台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陆续开放基隆、淡水、安平、高雄为通商口岸,大量输入鸦片,掠夺资源,台湾局势也因此日渐紧迫。
丁日昌任职东南各省时,已注意到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早在1868年,他在任江苏巡抚时,就根据台湾的优势地位、条件及列强多次侵扰觊觎的形势,向两江总督曾国藩建议,“置南洋海防重心于台湾。”因此,对于台湾的防务地位,丁日昌与左宗棠等人有着相同的看法和主张,他无疑是近代首倡台湾设防的思想先驱。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危机进一步加深,对此,丁日昌明确指出,“日本觊觎台湾已寝寐不忘”,他认为,“台湾洋面居闽粤浙三界之中,为泰西兵船必经之地,与日本小吕宋鼎足而立,彼族之所以耽耽虎视者,亦以为据此要害北可扼津沽咽喉,南可抚闽粤之脊膂”,所以,“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
丁日昌不但主张大力巩固台湾本身的防务,练水雷数营、枪炮队十数营,建立炮台数座,以备敌军入侵,还主张在台湾驻扎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海军,包括拥有“中等铁甲船二三号、二十八吨蚊炮船十号。”平时在澎湖操练,有警即“由台湾出奇兵断其后路”,使台湾成为我国前出大洋之上可守可攻的海军基地。
丁日昌认为,“台湾虽属海外一隅,而地居险要,物产丰饶,敌之所必欲争,亦我之所必不可弃”。目前形势是“不在兵力之不敷,而在饷需之不足;不患番洋之不靖,而患声气之不通。”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丁日昌认为,守台部队的通讯交通必须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因此,他极力主张兴修铁路和创办电报。他认为兴修铁路最大的好处是“军情可瞬息而得,文报无掩滞之虞”,“遇有紧急方轨而驰,朝发夕至”,“赴援神速”,不必处处分兵把口,只需10余营兵力分驻南北即可控制台岛全局,使军港基地无后顾之忧。丁日昌在任期间,修筑了台北至基隆、台北至新竹的铁路,架设了台南至安平的电报线,为后来岛上军事运输和全岛南北及台闽之间的水陆电报线畅通打下了基础。
丁日昌还积极将加强台湾海防的思想付诸实践。经过对台湾全岛的巡察,丁日昌看到“沿途营兵瘦弱者十之八九”,“枪则朽旧无比”,严令台湾总兵张其光,“认真整顿,……否则严参”。经过丁日昌的大力整顿,台湾驻军的战斗力大有提高。
丁日昌对台湾防务的重点也进行了调整,将台防重点从台南移到台北。台南平原地区开发较早,是台湾的农业中心,人口稠密,台湾府城也设在台南。自从基隆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工商业的发展,煤矿的开采,很快使台北成为新的中心。
丁日昌看到“台湾矿利皆聚于台北,……将来矿务一兴,商务必定辐辏”,又看到“外人心目所注亦在台北。鸡笼口岸宽稳,可泊大号兵船,又有煤炭可资船用”,“且有险可守,实扼全台形胜”,所以他奏请清政府改设府治于台北,加强炮台,修筑铁路,制订了重点防守台北地区的台防方略。
丁日昌不仅确定了台湾在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而且大力整顿军队纪律,精简建制,加速训练、装备、交通运输和通讯近代化,把台防重点移到台北,进而大大增强了守军的战斗力,改善了守军的态势,为反侵略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军事基础。因此,在台湾防务问题上,丁日昌的海防思想与实践不仅在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丁日昌
所持的在台湾海防建设中应兴修铁路以发展交通,架设电报线以发展通讯的思想与晚清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主张十分接近,但王韬的思想是在旅居海外,广泛接触西方社会的背景下形成的;郑观应的思想与其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密切相关。因此,丁日昌作为清廷的官僚,能够提出这种思想无疑更加可贵。
所持的在台湾海防建设中应兴修铁路以发展交通,架设电报线以发展通讯的思想与晚清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主张十分接近,但王韬的思想是在旅居海外,广泛接触西方社会的背景下形成的;郑观应的思想与其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密切相关。因此,丁日昌作为清廷的官僚,能够提出这种思想无疑更加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