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测度研究
2010-11-02方世明郑斌
方世明 郑 斌
摘要:根据1978~2007年咸宁市的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区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建立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出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期,协调度为负;1999~2000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两者协调度趋向稳定。(2)2005年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因子分析法;协调度;时空特征;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127.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5-0112-0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必要过程,同时城市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就没有城市的繁荣和扩张。城市化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相协调。因此,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国外经济学家兰帕德(E.E.Lampard)、Berry(1965)、钱纳里(1988)、Henderson(2000)、和shatter(1996)、Strobe(2003)等人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数据,运用协调分析、回归分析、动态计量分析、半参数等方法,证实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协调关系。许多学者还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理论机制做出了探讨和阐述。Evans(1972)、Millss和Becker(1986)、库兹钱纳里(1988)、列茨(1991)等人认为:经济发展引致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自然而不可避免的结果。我国学者周一星(1995)、许学强(1988)、高佩义(2004)、成德宁(2004)、张宏霖(2003)、陈志(2007)等人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互和谐关系同样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协调关系。为此,笔者试图对咸宁市(小尺度)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诊断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类型,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内涵
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好交互关系。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所谓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就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问的相互关系,用来定量描述区域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程度。其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一般特征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客观上要求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纵观世界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类:低度城市化,工业化尚未起步,经济发展缓慢;第二类: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越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于许多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类:滞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第四类:协调型城市化,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彼此推动、良性互动。四种类型粗略地反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同时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时序变化中反映出城市化进程呈出“s”型发展规律。起步阶段,表现为城乡对立为主的二元城乡社会经济结构,其协调关系一般表现为第一种类型;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对立转变为城乡联系,一般表现为第二或第三种类型;实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为城乡一体化,一般表现为第四种类型。
二、区域概况、数据来源
(一)成宁市区域概况
1.咸宁市概况。咸宁市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位于华中腹地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33。31~144°58,北纬29°02~30°18。属于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次之;全境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咸宁市土地总面积10 019平方公里,截止2005年底,全市户籍人口总数280.71万人。1998年底撤地设市,现辖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赤壁市、咸安区四县一市一区。根据2005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建设用地6269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9%。
2.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概况。咸宁市已经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发展网络,确立起以咸宁市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截止2007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96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7%。市区规划区面积为31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4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咸宁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咸宁市GDP总量286.81亿元,是建市初期的2.7倍,人均GDP达1379美元,标志着咸宁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达37.4%,占第二产业比重89.6%,工业的主导作用凸显。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98.52亿元,比2004年增长45%,年均增长13.4%,保持了与GDP同步发展。
(二)数据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咸宁市历年统计年鉴(1997~2007年)和咸宁市国土资源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结合该市具体情况,分别选取了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15项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14项,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
城市化的本质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升级转化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并最终达到‘城市一体化目标和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量化测度。目前,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主要是采用单一指标法,通常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城市用地指标等来描述。这些指标具有表征性强、便于统计处理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单一指标
法只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各地城市化水平的丰富内涵。因此通过构建从多角度综合反映城市化内涵的指标体系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可为理论和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城市化指标包括人口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和地域景观类4个层面共15个指标。
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经济从不发达状态转变到发达状态的历史过程。它本身既包含着经济活动数量关系变化的范畴,如经济增长、产量、产值的增加、经济效率提高等等,又包含着经济活动质量关系的变化,如产业结构、产出结构的改变等社会诸方面的变革。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界定和评价应采用多项统计指标进行测度。目前,评价经济发展较为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采用单一指标(人均GDP或GNP指标)分析问题较方便直观,但也明显存在着无法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具体状况的缺陷,忽略了由于投资等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笔者从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活力三个方面人手进行选取。
(二)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映的信息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对标准化后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因子,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为了使主成分具有更明显的解释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将成份得分系数矩阵a作为主因子的系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从而达到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测度的目的。
四、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分析
(一)成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1.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各年份综合指数计算。根据以上算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对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
(二)协调度模型及类型判别
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存在合理的区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整体保持最优;反之,两者都处于最差发展状态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于二者的协调。当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某些阶段,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只要二者的协调度在阈值范围内,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仍然保持正向发展,这种模式也是可以接受的。根据这种思路,引用部分学者对于协调度的定量研究定义协调度为:
C=(X+y)/(x2+Y2)1/2(1)式中,X代表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y代表经济综合水平指数:C为经济水平与城市化协调度,-1.414≤C≤1.414。根据x、y值的变化,协调度分为以下6类(如表1所示):
两者的累计贡献率都超过88%,可以认为反映了各指标所要表示的主要特征,具有显著代表性,同时也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为了使主成分具有更明显的解释意义,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到主因子旋转载荷矩阵(如表3、表4所示)。
城市化主因子载荷值(表3)反映了主因子与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城市化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为79.19%,其在“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人数”、“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生活用电”、“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人户率”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第二主因子的贡献率为9.89%,其主要反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城市综合得分。
因此,咸宁市历年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F=(79.045×F1+9.853×F2)/(79.045+9.853)(2)
其中,F为城市综合得分;F1、F2分别为各因子得分,系数分别为各因子权重。据此计算出咸宁市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
通过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后,从表4中可以看出,反映经济发展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在“人均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所以F1主要是这些指标的综合反映;而F2主要反映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F3是“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发展指数”、“GDP增长速度”这两个指标的综合反映;F4则是“外贸出口占GDP的比重”的反映。
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8.119、2.074、1.235、1.049,通过其特征值可以计算出F1、F2、F3、F4,4个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为57.994、14.813、8.820、7.495。
因此,咸宁市历年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
F=(57.994×Fl+14.813×F2+8.820×F3+7.495×F4)/(57.994+14.813+8.820+7.495)(3)
其中,F为经济发展综合得分;F1、F2、F3、F4分别为各因子得分,系数分别为各因子权重。据此计算出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时空排序。
2.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各区域综合指数计算。为进一步分析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选择2005年咸宁市各县、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同样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分别对城市化水平指标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先对指标因子进行降维。这里取3个主因子,两者的累计贡献率都超过88%,可以认为反映了各指标所要表示的主要特征。通过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特征值可以计算出F1、F2、F3,3个主成分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为60.805%、23.981%、8.195%。因此,咸宁市2005年各区、市、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得分F的公式为:
F=(60.805×F1+23.981×F2+8.195×F3)/(60.805+23.981+8.195)(4)
同理,可以得出反映城市化综合水平计算公式为:F=(67.372×F1+21.777×F2+7.753×F3)/(67.372+21.777+7.753)(5)根据咸宁市各区、市、县的各主成分评价值及公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时序特征
利用上述计算数据,通过协调度模型(公式2)计算出咸宁市各年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并得出如下曲线图(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1978-2007年30年间,咸宁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在2000年之前其综合指数一直呈现负值,综合指数变化值较小;到90年代后期,城市化综合指数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从90年代后期至今其综合指数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在城市化评价指标中第一主因子的贡献率达79%,故起主要影响作用。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城市化的主因子中第一主因子对城市化加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咸宁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的快速上升。
2.改革开放至今,咸宁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总体保持增长的态势。在1978-1986年期间综合指数变化值较小,保持平稳的发展状态;1986-1998年之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甚至一度(1988年)出现倒退,这期间其综合指数基本式计算,得到咸宁市(一区一市四县)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值(如表5所示)。
呈现负值;进入21世纪,从2000年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稳步上升。通过对影响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均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工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
3.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Ⅰ、Ⅱ类不协调到Ⅳ类基本协调,再到2000年后的V类协调,体现了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从不协调到协调、协调度差到协调度越来越高的逐步优化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从1978年一直持续到1999年为不协调期,所占比重较大,而基本协调期的持续时间很短,1999年虽然处在Ⅳ类基本协调期,但其协调度较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并不稳定。进入2000年后,才真正进入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期,城市发展呈现优化。
4.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城市化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为负,表明两者协调关系差;同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于城市化综合指数,表明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1999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城市化综合指数为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正,但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且协调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协调度一直较好,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呈现最优。
5.从协调度曲线图可以看出,1978-1986年期间协调度一直保持稳定,增幅不大。这一时期咸宁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增幅很小,基本保持不变;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却在稳步增长,可见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协调度上升的主要力量。从1986-1998年其协调度波动较大,呈现出不断震荡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通过图1可以看到,协调度的波动情况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波动基本一致。可见,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发展。1998-2002年协调度综合值呈现出高速增长。2002年以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得分值增速虽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在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也呈现快速发展,二者共同推动成宁城市趋向最优。可见,协调度稳定发展,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在保持城市化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成宁市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分布
为进一步分析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选择2005年成宁市各县、市数据进行横向分析。根据咸宁市各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出咸宁市各县、市的协调度,同时根据咸宁市协调度生成咸宁市各县市协调度现状图(如表6、图2所示)。
结合表6和图2可看出,2005年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表现为:
1.在县域之间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两者存在较大差距。其协调度类型也不相同,咸安区和赤壁市属于V类协调;而嘉鱼县属于Ⅱ类不协调;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属于Ⅰ类不协调。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高低直接影响二者的协调关系,可见,成宁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成安区和赤壁市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指数都为正,协调度也为正,表明两者协调关系较好。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社会发展迅速。
3.嘉鱼县为Ⅱ类不协调,其城市化综合指数为负,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为正。可见,嘉鱼县的经济基础较好,其协调度较低是由城市化进程过慢引起的。
4.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的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也为负。落后的城市化与滞后的经济发展已经影响到这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素,鼓励人口进入城市以及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从“一区一市四县”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以及现实状况分析,究其原因: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等地区受地理条件影响,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两者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协调性较差,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五、结论
通过选取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综合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成宁市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二者协调度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下列结论:
1.从咸宁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看,其印证了世界各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S”形增长的城市化过程。依据数据以及曲线图可以看出: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曲线较为平缓,甚至在1978-1986年出现停滞增长的现象,表明城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二者的协调度较低。在经济发展中期,城市化受经济发展影响,迅速推进。与此同时两者的协调度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可看到:曲线的波动较大,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关系并不稳定,也印证了在“S”形增长的中期可能出现同步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等各种复杂的现象。在经济发展后期,城市化与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变化曲线也表明两者处于相对协调的状态,并且其协调关系逐步加强,表见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从空间上来看,2005年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咸安区和赤壁市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协调度也为正,表明两者协调关系较好。城市化与经济都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发展迅速。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指数都为负,协调度也为负,表明成宁市市域内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咸宁市县域之间的差距很大。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发展,是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在保持城市化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咸宁经济的发展。促进咸宁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两者协调关系更加稳定以及两者协调度保持稳定和进一步上升。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小建.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D04,(2).
[4]王小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5]张颖,赵民.论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6]赵显洲.基于城市化本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J].北方经济,2D07,(7).
[7]Ronald,L.M.M. S.Ali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1arge citie5[J].Journal of urban Ecanics,1996,(1).
[8]陈志,薛敬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9]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5).
[10]张文和.李明.城市化定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0,(5).
[11]朱世英.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分析[J].价值工程,2D06,(7).
[12]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13]孙同德,吴燕.福建省宁德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2).
[14]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研究[J].科技导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