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增长之道

2010-11-02杨文进

关键词:节约经济增长消费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消费领域的节约,仅指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节约,而不是少花钱。市场机制对资源型产品的消费调节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在现有文化制度和生产方式下,节约资源对经济增长虽有作用但意义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破解这种限制的根本方法,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相应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为主导,两种消费和谐统一的新型文化制度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由此才能实现资源节约与经济增长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才能从现有的“必然王国”进入理想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节约;资源节约;经济增长;消费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5-0001-05

一、资源节约的涵义

研究资源节约,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资源”的范围。在这方面,虽然大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对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却无形地将“资源”的范围限定在自然资源及需消耗自然资源的对象上。但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所有资源,或全要素的节约,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也包括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的节约。

这里,笔者将“资源”的范围限定在“自然资源及其衍生产品”上。原因有二:一是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相对于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来说,资本与劳动相对丰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相对丰裕的劳动和资本(包括技术等人造物品)来替代日益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获得更多利润的内在动力机制会驱使企业不断提高非自然资源性要素的节约。所以,虽然不否认对非自然资源型要素节约的重要性,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涵是不可再生性资源的节约。二是对劳动等非自然资源性资源的节约会阻碍经济增长。这是因为要在自然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一方面以劳动和资本等人造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以保证在资源消耗减少或不变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产出;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发展非自然资源消耗产业,不断地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非自然资源型要素的使用。所以,“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节约”,仅仅指自然资源及其衍生产品的节约,对其他资源不仅不要节约,反而要大量地“浪费”,这样才能在自然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取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对自然资源的节约方面,不同角度的内容是不同的。如从时间过程看,节约具有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的涵义。静态方面的节约,指在技术水平等不变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行为目标而尽可能少地使用自然资源,或者是以消耗资源少的方式来替代资源多的方式,如在体温调节上,天冷时以衣物替代空调以节约电能等。动态方面的节约,则是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变生产方式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更大的产出,如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的热利用效率,或是使原来非循环经济转化为循环经济等。显然,相对于静态方面的节约来说,动态方面的节约更具有持续性。

从再生产过程看,可分为生产、流通、分配与交换方面的资源节约。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过程中,人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生产与消费领域,而对流通与分配领域的资源节约较为忽视。虽然从形式上看,分配并不直接涉及自然资源的耗费,但分配却是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它决定着“为谁生产”和“怎样生产”。分配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生产结构的不合理,而且其形成的两极分化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配置的低劣化。流通领域的资源节约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远快于流通领域,导致生产领域占经济发展的比重不断下降,流通领域的比重不断提高,由此其占有和消费的资源也相对增加,所以这方面的资源节约也就更显重要。同时,相对于生产领域来说,流通领域节约资源的潜力也更大。

二、资源节约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在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因资源过度消耗而产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资源节约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对企业来说,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加强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管理,可以节约成本从而提高效益和增加竞争力;而通过技术进步等措施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对区域和国家来说,节约资源的意义则更加明显。因为,节约资源不仅可以在一定或更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取得更大产出,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增强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一定产出基础上的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度消耗资源所产生的环境恶化并已经严重到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相对于这个威胁来说,资源问题要缓和得多。以节约资源来保护环境,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目的。

不过要指出的是,虽然节约资源是提高社会福利和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从短期看,无论是生活还是消费方面,节约资源都有可能阻碍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短期内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进步不可能获得明显提高,所以,对资源的节约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这种情况在经济不景气阶段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近年来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量消耗资源的政策,如汽车、农机、家用电器消费等方面的更新或补贴政策。

从长期看,现有基础上的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节约资源的作用非常有限。这是因为,只要现有的以追求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方面相对优势的社会制度不变,或者说人类追求更多物质财富享受的目标不变,那么现有生产方式基础上资源节约的意义也就极其有限。因为从长期看,任何大于零的指数增长,最终结果都是无穷大的。当今所有国家都以人均消费物质产品的多少作为发展水平和富足程度的衡量指标,都希望在这些指标方面超过其他国家。在这种追求更大物质产出的发展模式下,资源节约只是减少一定量产品的资源消耗量,但对资源总量的消耗却是不减反增的。所以,现有制度下的资源节约只是适当地延缓“临界点”到来的时间,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现有的体制安排下,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合理配置资源来解决稀缺问题,进一步地说,无法通过节约资源来解决资源稀缺问题。这是因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仅仅局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而在分配和消费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明显限制。如在分配领域,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受到社会制度、政策、垄断等一系列非完全市场因素的制约。在消费领域,尤其是在涉及到资源类产品的消费时,市场机制的功能并不是很有效率。这是因为,资源类尤其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各种物质消费品,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很小且仍处于下降中,因此人们对其价格变化并不是很敏感,结果造成这方面的资源浪费极其严重,如一次性消

耗品的大量使用、食品的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过度包装、西方发达国家空调的过度使用等。实际上,相对于由市场竞争机制支配的市场来说,消费领域的资源浪费要比生产领域严重得多。如因过度摄入营养而致的身体肥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增多,由此产生的减肥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在一些国家居然超过食品产业。由于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服从于消费目的的,消费行为及其支出等则又由分配关系及其结果决定。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和消费观念进行革命性改变,才能最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问题。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消费“节约悖论”

任何社會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该社会的消费需要。没有消费领域的节约,生产过程的节约就没有了动力和目的。相对于我国现有基础上的资源利用效率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要远高于我国,但他们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却是我国或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我国资源消耗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消费需要。所以从长期看,消费领域的节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节约,是资源节约的最终出路。

但是,如果这种消费领域的“资源节约”变成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节约”的话,就会阻碍经济增长,进而阻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最终使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空谈。因为,根据“节约悖论”,如果人们都在消费过程中少花钱或厉行节约,那么这种无数个人理性行为的结合将会产生极端的社会无理性结果,即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最终使所有个人都变得更加贫困,而贫困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最大阻力嘲。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或可持续发展中的“消费节约”,只是要求人们尽管减少自然资源型产品的消耗,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少花钱”或“少消费”。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要,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更是促进生产扩张和进步的手段。追求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动力。也就是说,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福利的持续改善,必须建立在消费支出的持续增长基础上。一个缺乏消费支出支撑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没有保证的。于是也就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或“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消费中的一个矛盾,要节约资源就必须少消费,而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多消费,而这两者又都是它们的目标。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消费重心转变是破解资源节约与

经济增长矛盾的根本出路

既要取得经济的不断增长,又要做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并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并破解“消费悖论”,为此就需要找到这么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的产品有无限的社会需求,或者说符合人类社会不断改进福利的欲望,同时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

这种产品及其生产方式是存在的,也就是以精神文化产品为重心的生产方式。为此必须改变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以物质享受的不断增长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向以精神文化等非物质产品消费为重心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满足人类社会不断改进福利的需求;才可能既保证消费支出总量的不断增加,又能促成物质消费所占比例及其总量的不断减少。

将生产与消费的重点,逐渐由物质转向精神文化领域,也是马克思理想社会的目标。马克思说:“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在今天,这样的条件已经具备。如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用较少的社会总劳动就能够满足各种基本需要,同时工作日和劳动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从事各种满足发展和享受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从最终目的看,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并不断取得更大的幸福。人的消费需要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要达到最大幸福的目标,两个方面的消费就必须做到和谐统一,否则,就会损害一定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福利水平。然而历史证明,人类在这方面还远未成熟,两个方面的消费不仅总是失衡,而且调整也总是矫枉过正,即不是在物质上追求过度,就是在精神领域追求过度,最终都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被不断地抛弃。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人的物质欲望不仅被释放,而且还不断地被加强。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前所未有的社会忧患: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人类自身的持续生存问题、南北差距及社会内部差距不断扩大等等。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达到了远远超出满足人类基本物质所需的“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但资本主义却仍然让“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以“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这种以破坏生存摇篮和发展基础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物质产品欲望的做法,说明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已经驾驭不了自身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到了对其进行彻底改革的时候了。这次改革,人类将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再矫枉过正,而是做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社会内部及其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达到自己的最大幸福。

当然,满足人的精神与物质两种需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不是要抵制人在物质生活上的合理需要及其不断改善的愿望。但在许多方面,如食物、衣着等的消费或占有上,人类社会又确实需求过度。这种过度,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相应的福利,反而成为降低福利的罪魁祸首,过多的物质消费产生了日益增加的“负边际效用”。如食物摄入过多、空调汽车过度使用等带来的身心疾病、能源消耗、环境恶化等。当前相当部分国家的物质消费已经超出边际效用为正的界限,因此减少部分物质消费反而会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显然,改革不合理的国际制度,缩小南北差距和各社会内部分配差距,做到财富的公平分配,是实现物质消费节制的重要条件。

在合理节制物质消费的同时,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使人们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还同时需要精神文化等非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相对于物质产品来说,精神文化等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点,决定了它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相统一的,如戏剧表演等。也就是说,它们生产过程的迂回程度更短,生产与消费的联系更紧密(由此产生的总供求联系和比例结构关系也更紧密,更不会出现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失衡,经济的运行将更稳定)。由于满足较高消费层

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收入与价格弹性更大,因此它们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过程,由此决定了整个社会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无限性。这意味着,将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重心由物质产品转到精神文化产品,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资源,局限在“自然资源”上,对劳动力及其人造资源,不仅不要节约,反而要大量地“浪费”。同时,消费的“节约”也只是局限在对资源消耗型产品的节约上,对非资源消耗型产品,即满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精神文化产品等,则必须尽可能地“奢侈”。

实际上,在资源约束和消费层次提高的作用下,人类已经逐渐在向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为主的方向转变,如随着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生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许多国家这方面的比重已经超过物质生产,部分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到国民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70%。只不过大部分国家的这种转变仍然建立在对物质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或过度增长的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从较后进国家大量进口物质产品的基础上实现的;更主要的是,它们并没有改变对物质产品过度消费的文化制度、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每个人消耗的资源量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的数倍至数十倍,而且仍呈增长趋势。只有合理扬弃以物质欲望满足为追求目标的资本主义文化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抵制过量并实际降低人们福利的物质产品消费模式,建立起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满足和谐统一的文化制度及其生产和消费方式,才能真正做到资源节约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人类也就从现有的“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最后要指出的是,虽然从现有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来说,人类已经具备“两个王国”间进行转换的条件,但要真正实现这种转换,却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需要彻底变更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重新调整现有的利益分配关系,必然会遭到那些在现有文化制度和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人们或国家的强烈反对。不过,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类追求更大福利目标的坚定性,决定了人类社会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显然,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同时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过程,更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和能力的再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目的实现与实现手段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资源节约”不仅不包含劳动力等人造要素,反而要尽可能多地(符合社会生产目的前提条件下)消耗它们;消费领域则要在节约物质产品支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增加在精神文化产品上的支出,由此才能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雷小毓.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再认识[N].光明日报,2006-09-11(10).

[2]梁小民.节约的重点不是消费[J].财经界,2D06.(5).

[3]徐匡迪.院士谈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的大事[J].求是,2005.(11).

[4]杨文进.经济学视角下的“两型社会”建设[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D09.(4).

[5]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注释:

参见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第926-92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这种情况说明,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层次不同,因此进行不同国家之间每单位(美元)产出所耗资源量的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比较的结果差异,只代表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并不充分表示资源使用效率的差异。

猜你喜欢

节约经济增长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