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与发展思谋
2010-11-02胡玉利牟朝霞
张 波,胡玉利,牟朝霞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山东烟台 264001)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与发展思谋
张 波,胡玉利,牟朝霞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山东烟台 264001)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外在社会环境、中间保障系统和内部人力资源为主线进行调查与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结果得出:1)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主要由外在社会环境、中间保障系统和内部人力资源三个子系统构成;2)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金字塔”型训练体制,省体育局统一规划、地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组织的竞赛体制;3)社会认可度较低,群众基础薄弱,生源短缺;4)训练器材的维修保养不及时,食宿和医务监督条件较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5)运动员的再就业、再教育、运动伤害保险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6)运动员梯队建设不合理,二、三线数量相对不足,年龄断档现象明显;教练员人数偏少,科研能力偏弱,各地市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数量搭配比率不均衡;裁判员总体比较敬业,但大部分来自非中立单位,影响了比赛的公正性。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山东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竞技体操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才能在竞技体操项目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各级参赛单位都把后备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第一要务。
20世纪60至90年代,山东省竞技体操也很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先后培养出了高健、黄玉斌、肖光来、毕文静、沈剑、邢傲伟、代腾飞等优秀人才。然而,近些年却陷入低谷,鲜有人才显现。基于此,本文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落脚于山东省竞技体操运动发展现状,深入了解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探讨山东省竞技体操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步骤。期望能为相关的行政决策、教练员的训练、运动员的培养及学者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下称省队)、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新泰体操运动学校、高密体操运动学校、济南皇亭体校、青岛第二体育场、烟台芝罘区竞技体校、淄博市竞技体校、济宁市中区体校9所开展体操项目的单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文献查阅、光盘阅读、Internet检索等方式,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文献220余篇,为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1.2.2 实地调研
本研究在2009年8~10月份,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1.2.3 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概率抽样中的分层抽样法,确定调查样本量。对调查对象发放教练员问卷36份,回收率为100%;运动员卷85份,回收率为97.6%;裁判员卷13份,回收率为100%;家长问卷79份,回收率为97.5%;管理人员卷21份,回收率为100%;专家问卷12份,回收率为83.3%。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与信度检验:
(1)效度:效度检验采用评定量表法。在发放问卷前,提请12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逻辑有效性分析,对所要调查的问题采用10分制加以定量评分,得出效度系数R=0.91,P<0.01。
(2)信度: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根据两次测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信度系数R均大于0.82,P值均小于0.05(如表1 所示)。
表1 问卷信度检验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在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下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体系,是在相关领域人员的参与下,经过“选材→育才→成才”的流动加工,再辅以中间条件保障和外在社会环境联合构成的[1]。因此,只有对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逐层分析,才能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
2.1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外在社会环境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2]。
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西方政治学概念,它的基本思路是:社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社会的各个单元或组成部分也就是一个个的子生态系统,如政治与政府子系统、居民与社区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观念形态子系统等,要保持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就要注意这些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而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社会组织活动,只是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子系统内加入了一定的地域限制,也是一个子生态系统。其外在的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
2.1.1 政治环境
当今,政治的影响涉及到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竞技体育的政治化倾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不是我国的“特产”,各国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竞技体育与政治一体化”。竞技体育与政治一体化现象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在当代世界,国家利用竞技体育的某种特征达到其政治目的,竞技体育则借助政治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所以,竞技体育领域一定程度的政治化,是与当代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在制约体育的政治因素中,政治的需要决定着体育的目的性质,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政治思想意识影响着体育的价值观念[3]。
随着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控制由直接插手向间接干预转变,作为社会认可度较低的山东竞技体操项目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融资渠道单一、各级单位对自身利益考虑过多等。但由于体制法规的滞后性,山东省竞技体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来摆脱这些问题的困扰。因此,政治及管理体制是影响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2.1.2 经济环境
经济活动构成了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人类重要活动之一的竞技体育不免要受到各种经济活动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所述经济环境是能够对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经济力量、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制度规定的统称。
近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有的专业体育体制的基础与存在依据。竞技体育体制的职业化和社会化从长远来看已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趋势。自1994年以来出现的中国足球职业化以及随后篮、排球职业联赛,正是这一大趋势汹涌澎湃的潮头与先声。
中国的专业竞技体育体制和模式下的经济投入因素已经开始制约竞技体操的持续发展,改革和转变已成必然。据200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 46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人均20 427.3元。三大产业比例为10.4:57.5:32.1,实现进出口 768.9 亿美元。与山东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相对的却是山东省竞技体操的走弱和人才断档问题。这种不协调现象是人才培养体制与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反映之一。
2.1.3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主体是人,其核心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实质是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及其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在竞技体育领域实际上指的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地域、超等级、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多元化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是人类力量、智慧、奋进、美丽等积极意识的总和[4]。同时体育精神包括人类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等人文理念,发展科学进步、民主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等文化主题;鼓舞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反对一切邪恶、腐败的生活行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锻造出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相反,劣化的人文环境,则会压抑个性,扼杀创新,使人不思进取,畏缩不前[5]。
一个民族的人文环境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及思考方式,中国的人文环境重政治和仕途,是政治决定经济,市场被官场化[6]。这在山东竞技体操领域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产生了一些由体育官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具有这种思想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利益链条。
2.2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间保障系统
所谓中间保障系统,是指为保证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链的正常运营,对各培养环节的衔接起支撑作用的应用系统。它主要包括体制保障、生源保障、物质保障和社会保障等(见图1)。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为后备人才提供生存保障而化解其遭遇的个人风险和可能由此而带来的社会风险;2)为后备人才的成长创造合理有效的框架体系;3)通过各种保障项目的实施,缓和了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内外矛盾,使整个培养秩序稳定的目标得以实现。
图1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间保障系统结构简图
2.2.1 体制保障
任何竞技体育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一样,都是时代、社会塑造的产物。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体制、政策,这些体制、政策直接影响到培养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培养方向。
当前山东省竞技体操体制仍然是政府管理型,其特点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依照计划机制原则,采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突出强调的是政治影响与福利性质。体制决定了为培养人才所能提供的训练物质条件和科学研究指导训练的参与力度。山东省体育局很早就把体操这个运动项目从传统的体工队中分割出来,成立了体操管理中心,属于二级机构,有独立的人权、财权。其中,省体育学校与专业队的训练实行统一管理。业余系统中的7个体操训练基地(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泰安、济宁、潍坊)、业余体校体操班以及传统项目学校的体操班,属于所在地教育局和体育局共同管理。
山东省竞技体操是“金字塔”型训练体制,采取了幼儿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的“一条龙”输送体制,即幼儿阶段的训练在全省大范围开展,少儿阶段把各地市较有潜力的队员集中在基层业余体校进行提高训练,然后继续到省体操运动学校或省队训练,最后输送到国家队进行最高级别的训练。
山东省竞技体操的竞赛体制采用了省级比赛由省体操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地市级比赛由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组织的方式。
2.2.2 生源保障
竞技体操同其他项目一样,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调查显示:86.1%的教练员和69.2%的裁判员认为山东省竞技体操的群众基础一般或较差。
家庭既是提高群众基础的重要力量,又是人才成长的第一站。当前,家长在投资策略上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的保险性,一般会选择成才率高、社会需求量大的行业,以提高子女成才的保险系数,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不愿意子女从事竞技体操项目的原因主要有:1)始训年龄小,投入时间多。竞技体操开始训练的最佳年龄是5~6岁,但这个年龄也是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从事训练要挤占学习时间,若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会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从而使家庭前期的教育投资失败。2)项目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家长在选择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那些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3)传统体育价值观念影响较深。目前山东省仍有许多家长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们都希望孩子将来从事脑力劳动。
2.2.3 财物保障
财物保障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所需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
2.2.3.1 物质基础保障
物质基础保障主要包括器材设施、食宿、医务监督等方面。从实地考察情况看,一、二线器材设施较为完善;地市业余体校都有专门的体操训练馆,面积在540~900 m2之间,但器材较为陈旧,维修不够及时。有些体操馆内器材布置不合理、拥挤,地面仍然是硬的水泥地,辅助器材短缺,通风不好,夏季比较闷热。另据调查显示,多数教练员认为吃住条件一般或较差;有11.2%和16.7%的教练员认为食宿和医务监督条件很差(见表2)。
表2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物质基础现状调查
2.2.3.2 经费管理
经费的管理过程是由“经费筹集→分配使用→核算监督”三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7]。
经费的筹集: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款、向运动员收费和企业赞助。其中以行政拨款为主,后两者为次。因此,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还是过多依赖政府投资,从而导致了后备人才培养系统资金投入渠道的单一,影响了人才培养系统运转的灵活性。在对教练员和各地市体育局有关领导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受到“奥运战略”和“金牌战略”的影响,许多地市都将投入多、产出少的项目砍掉,竞技体操就是其中一项。对于体校来讲,政府每年的经济资助远远不能满足训练的需求。
经费的分配和使用: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使用主要包括训练经费、竞赛经费、物质基础经费、科研教育经费、岗位培训经费和人员薪金等。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经费对提高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费的核算与监督:经费的核算监督包括经济核算、财物分析和财务监督三个方面,它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体育产业生财、聚财、用财的封闭措施和保证手段[8]。
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本文未能对各种经费的使用和具体数额进行计算,今后需进一步探讨。
2.2.4 社会保障
“桑兰事件”曾一度引起国内许多人士对于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一方面,从事着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事业的竞技体操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着再求学、再就业、医疗保障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关于运动员的伤残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运动员的投保意识不强,在训练和退役后没有制度保障。这两方面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很多少年儿童虽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体操天赋,却不愿意从事体操训练,究其深层原因是家长认为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不利于子女的后续发展。
2.3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内部人力资源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内部人力资源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管理人员、文化课老师、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医护人员等组成。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员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他们在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角色”。本文只集中论述涉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有关问题。
2.3.1 运动员情况
运动员是训练中的主体,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一切工作的成效集中体现在能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运动员。因此,竞技体操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必然要围绕着运动员的训练、竞赛和日常学习而展开。
2.
3.1.1 数量与分布
山东省的竞技体操运动员分为一、二、三线,其中一线为省竞技体操队运动员,二线为省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他们直接附属于竞技体操管理中心,分不同时间段进行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三线为地市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山东省竞技体操一线男运动员有15名,女运动员有12名;二线男运动员有23名,女运动员有12名;三线男运动员有142名,女运动员有163名,全省共有竞技体操运动员367名。一、二、三线之间的比例为1:1.3:11.3,说明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不够合理,二、三线运动员在数量上相对不足(表3)。山东省17个地市中,开展竞技体操运动的地市比较少,如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只有新泰、高密、烟台等7个地市有专业体操队。其中,新泰和高密两市开展竞技体操运动较好,在运动员人数上相对较多。
表3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数量统计
表4 山东省竞技体操三线运动员人数与分布统计
2.3.1.2 年龄
竞技体操运动成绩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表5、6所示),从三级运动员到优秀运动员,每提高一个等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水平越高所需年限就越长;从运动员首次取得好成绩到个人运动能力达到高峰可划分为几个阶段。这种运动能力与年龄的对应特征决定了一个地区要保持稳定的竞争优势,就要保证每个阶段的运动员都有一定的数量,从而确保后备人才的充足。
山东省竞技体操在训运动员年龄段数量分布不均衡。1994~1997年间出生的运动员时值12~15岁,此年龄段的运动员恰好是二线向一线输送的最佳阶段,并将通过体操选拔赛进入一线。而此年龄段在二线的人数仅为6人,占17.2%(见表7)。由此说明我省一、二线年龄段的衔接较为薄弱,出现了断档现象。这不但会制约一线的发展,也会挫伤三线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输送的畅通。
表5 竞技体操运动等级过渡的持续时间(年)
表6 竞技体操人才竞技活动年龄区段界限(岁)
表7 山东省竞技体操在训运动员年龄统计(n=85)
2.3.2 教练员情况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主要监控者,在实现运动训练目标中起主导作用。现任体管中心主任高健在谈到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时指出:“山东体操要想求得更大突破,缩小与湖北、湖南等强省的差距,关键是在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上能有新的举措。只有拥有一支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教练员队伍,才会造就出一支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因此,应特别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2.3.2.1 数量与分布
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一共有75人,其中省队25人,业余体校50人。就地区分布来说,新泰、高密两地人数较多,淄博最少,仅为3人。为进一步说明教练员与运动员人数的匹配程度,本研究将各地市平均每位教练员所带队员的人数进行量化,得出教练员的带队比率。按照正常带队比率来说,每位教练员带5~8名运动员较为合适。经调查,青岛、济南的每位教练员带2~4名运动员,可保证有较高的训练质量,但也造成了教练员资源的浪费;淄博、济宁的每位教练员带9~11名运动员,教练员数量相对不足(见表8)。
表8 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分布与人数统计
2.3.2.2 执教年限与年龄
表9 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执教年限与年龄统计(n=36)
据研究,优秀教练员的成才一般需要22~24年,除去10年左右的运动员经历,从开始执教到成为优秀教练员,要经过适应准备期、适应发展期、创造提高和稳定发展期4个阶段,约12~14年时间[9]。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总体显年轻,在31~40岁年龄段的教练员队伍建设上存有不足。其中,执教10年以下的教练员有21人,占总数的58.3%;执教11年以上的有15人,占总数的41.7%。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练员有14人,占38.9%;31~40岁的10人,占27.8%;41岁以上的12人,占28%(见表9)。这说明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正处于新一轮建设当中。随着老一批优秀教练员的退出,后继衔接并未及时跟上,这也与运动员的衔接断档相一致。
2.3.2.3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练员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体操教练员大多是由运动员退役后直接转岗过来的。经统计,有57.4%的教练员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任教的。他们从小就接受专项训练,无法保证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文化程度偏低。从表10可以看出,山东省具有大专学历的教练员人数最多,占50%;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1人,占86%。走上教练岗位后,常因工作繁重而无法脱身接受学历教育,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沿袭“师傅”的做法,科学训练跟不上,不利于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10 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文化程度统计情况(n=36)
2.3.2.4 科研
论文发表情况是衡量教练员理论科研水平最有力的证据。调查结果表明,有17%的教练员没有发表过文章;虽然有83%的教练员发表过文章,但是他们发表文章的级别大部分是县市级或省部级,仅有3.8%的文章刊登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见表11)。说明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应加强对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工作。
表11 山东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科研水平(n=36)
2.3.3 裁判员情况
表12 山东省竞技体操裁判员情况调查(n=13)
裁判员队伍是评分规则的执行者。他们若能合理地运用规则,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公正的评判,则能极大地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反之,则会严重挫伤各单位的积极性,不利于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有15.4%的体操裁判员非常热爱或热爱裁判工作,说明山东省竞技体操裁判员整体比较敬业。山东省有国际级体操裁判2人,国家级3人,一级裁判8人,说明我省高水平体操裁判员数量有限。有38.5%是来自大中专院校等中立单位的体育教师,虽然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理论功底,但与专业队工作的裁判相比,对比赛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差,当某个不熟悉或不常见的动作出现时,不能马上做出判断,从而影响整套动作的正确评判。有61.5%的裁判员是非中立单位的各级教练员,成为我省竞技体操评判公正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见表12)。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主要由内部人力资源、中间保障系统和外在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内部人力资源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间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体制保障、物质保障、生源保障、社会保障;外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3.1.2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支持,但并未与外在社会环境完全适应。
3.1.3 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中间保障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金字塔”型训练体制,省体育局统一规划、地市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组织的竞赛体制。2)社会影响力小,社会认可度较低,群众基础薄弱,生源短缺。3)对器材的维修保养不及时,运动员的食宿和医务监督条件较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4)运动员的再就业、再教育、运动伤害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解决。
3.1.4 山东省竞技体操运动员梯队建设不够合理,二、三线队员数量相对不足。1993~1996年间出生的运动员数量太少,致使一、二线年龄段的衔接较为薄弱。教练员整体人数偏少,随着老一批优秀教练员的退出,后继衔接还未跟上,科研能力总体偏弱。各地市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数量搭配比率不均衡,青岛、济南较大,淄博、济宁较小。裁判员总体比较敬业,但大部分来自非中立单位,成为影响山东省竞技体操比赛公正性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3.2 建议
3.2.1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加强普及工作。改革目前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例如,举办大众型体操等级比赛、幼儿基本体操比赛等。以专业为主,适当增加大众型比赛,组别按年龄划分,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增加比赛中的表演性内容,恢复中小学体操赛。另外,应充分利用传媒工具,对体操比赛、优秀运动员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体操项目的知名度。
3.2.2 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1)通过体操协会、学校和社会力量,在成人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岗位培训等方面加强多渠道多层次的教练员、裁判员业务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和资格审查,发给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2)优化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结构,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让富有经验的老教练、老裁判通过“传、帮、带”的培养方式,使年轻教练员、裁判员尽快地承担重任和提高水平。
3.2.3 完善与优化保障条件。1)继续增加对体操投入的比重,做到专款专用。2)尝试与企业合作,拓宽训练经费来源渠道,寻求社会筹资建馆、更新器材。3)加强科学指导条件的建设,建议配备随队科研人员、队医和营养师,建立训练、科研一体化的训练实施群体。
3.2.4 加快竞技体操市场的培育。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影响体操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提高竞技体操发展的活力。
[1]胡玉利,李岩,等.山东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2):12 -16.
[2]李方正.自然与环境[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2009:2-5.
[3]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150.
[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2005,(8):101-102.
[5]王军.浅析体育社会人文环境对体育发展的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6 -17.
[6]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16-232.
[8]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冯玉娟.我国优秀体操教练员成才过程的探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0:16.
Analysis and developing thoughtfulness of cultivation on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gymnasts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Bo,HU Yu-li,MU Zhao-xia
(Staff Room of Military Affairs and Common Subjects in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Yantai 264001,China)
It researches on present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ain links of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intermediate ensure system,and internal human resources as a who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brary research,fact finding,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e.The results as follows:1)The cultivation on reserve talents for competitive gymnastics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consists of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intermediate ensure system,and internal human resources;2)The regulatory regime takes the government as the leading factor,training system takes as pyramid type,race takes the system of planning by province sports bureau,organizing by the area sports bureau and education bureau;3)loWlevel of social approved,lack mass base,and shortage of student income;4)maintenance of machinery are delayed,medical supervision and board and lodging conditions are bad,the medium of appropriation income is single;5)the problem of re-obtaining employment,re-education,and casualty insurance are not yet definitely settled;6)unreasonable contingents development,insufficient in two and three-way,strike fault in age structure.Be short of trainers,weak in scientific research,disproportion on proportions ratio between athletes and trainers.Referees work hard as a whole,but don't come from neutral unit,may be unfair of the matches.
competitive gymnastics;reserve talents;cultivation;Shandong
G832
A
1009-9840(2010)04-0004-06
2010-10-17
张波(1975- ),男,山东蒙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军事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