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复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为例
2010-11-02于兴波
杨 峻,于兴波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433)
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复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为例
杨 峻,于兴波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433)
在文献阅读、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复旦大学田径队“自主培养”模式、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联合培养”模式和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一条龙培养”三种不同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上述三所高校田径队在培养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方式上各有特色,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研究和比较发现,三所高校田径队在培养模式上也存在着一些欠缺。鉴于我国田径水平的发展以及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应该尽快探索出一套符合上海高校高水平田径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
上海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1 前言
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田径项目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受到各高校体育界人士的关注。在上海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的项目中,田径项目也被列入重点项目之一。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上海高校田径队涌现出包括刘翔、刘飞亮、张竣、高淑英等在内的许多优秀田径运动员。他们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崭露头角,争金夺银,为国家赢得了殊荣。这些运动员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与对他们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对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三所高校田径队不同的培养模式加以分析,试图寻找一条符合实际又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培养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复旦大学田径队、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和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分别在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整理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国内外有关高校运动员培养模式方面的资料和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各种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按照事先拟好的提纲,通过参加上海市高校田径比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决赛的机会,采访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从事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工作的部分专家、行政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上海市田径队的专家和教练员,以座谈会的方式来探讨本研究的主题。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三所高校目前在编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问卷内容主要包含对三所高校教练员、运动员的职称、学历、生源、运动成绩等基本信息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旦大学田径队的“自主培养模式”
3.1.1 复旦大学田径队介绍
现有教练员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运动员22名(其中在读研究生3名),包括运动健将5名,一级运动员11名,二级运动员6名。
3.1.2 复旦大学田径队“自主培养模式”特点
3.1.2.1 教练员、运动员训练积极性高
复旦大学田径队采用的是“自主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特色是“自主培养,独立参赛”。该模式能够使运动员获得更多的比赛机会,从而调动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平时训练的积极性。而在采用联合培养模式的高校中,只是在比赛时才临时召回挂名在本校的联合队员(大多数为体工队运动员)组队参赛。这种“借鸡下蛋”的形式,虽然使参赛的队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却减少了本校自主培养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打击了这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校自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长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复旦大学田径队在校运动员达到运动健将的人数比进校前提高了10%。这足以说明,复旦大学田径队在自主培养,独立参赛上取得的成效。
表1 目前复旦大学田径队在编运动员,进校(前、后)运动等级对比表(n=22人)
3.1.2.2 转变招生方向
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上海大部分高校田径队在生源选择上首选竞技水平高的体工队运动员,复旦大学田径队刚开始也招了一部分体工队退役的运动员。这部分运动员由于在省队常年训练积累了很多伤病以及适应环境差等原因,虽然占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本来就稀少的招生资源,但所取得的成绩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最近几年,复旦大学田径队在招生方向上发生了转变。从表2中对2005年和2009年复旦大学田径队的生源比较可以看出,田径队在校学生的生源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09年田径队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占了55%的比例,远超过了2005年时的20%。这些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伤病少,训练刻苦,进校后运动成绩提高也很快,例如,来自浙江嘉兴普通高中的07级新闻学院赵婧同学进校两年多,便获得200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800米冠军。
表2 复旦大学田径队运动员2005年(n=24人)与2009年(n=22人)生源对比
3.1.2.3 专业选择自主、就业部门分布广
与部分高校把高水平运动员统分在某一个专业相比,复旦大学田径队在录取考生时就为运动员提供了文理科不同的专业,运动员可以自主选择。经统计,目前22名在校运动员中,7人学习新闻专业,6人学习法律专业,3人选择管理类,见表3。专业选择自主,提高了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从近两年毕业生运动员的就业状况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就业率高,不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其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二是就业范围广,毕业生运动员选择在事业单位、企业工作,还有的选择自主创业。
表3 复旦大学田径队在编运动员(22人)所读专业及2008、2009届毕业生(17人)就业情况
3.2 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联合培养模式”
3.2.1 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介绍
现有教练员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联合培养运动员11名,自主培养22名,运动健将9名,一级运动员23名,二级运动员1名。
3.2.2 华东师范大学田径“联合培养模式”特点
3.2.2.1 贯彻“体教结合”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业余体校、省体工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这种集中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为一体,“全国上下一盘棋”和“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指导思想,在最近的几届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见表4。然而长期封闭性的训练体制,加之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导致多数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困难,没有正式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采用“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运动员以训练为主,由学校委派老师对运动员集中授课。这既能保证处在运动巅峰的运动员充足的训练时间,又能为这些运动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在上海,类似这种模式的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还有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大等。
表4 我国竞技体育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上金牌榜排名
3.2.2.2 节省资金投入,竞赛成绩有保障
经费匮乏一直是高校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委体卫艺司《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规定的运动员年人均4千元至5千元的标准,多数高校田径队达不到。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所实行的“联合培养模式”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多数联合培养的运动员的营养伙食以及训练经费等全由体工队操办。这样学校就可以省去对这部分人的资金投入。另外,联合培养的运动员大多数人正处于运动巅峰,使学校在竞赛成绩上也能有所保障。例如,该校“联合培养”的撑杆跳运动员刘飞亮代表上海在2007年广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以5米71的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为上海及学校争得荣誉。
3.2.2.3 “明星效应”,带动学校影响力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联合培养”的运动员刘翔以12秒91的优异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的金牌这极大地提升了该校的声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品牌知名度在扩大生源、推动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许多大学校长都非常积极地考虑如何通过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及招收“明星运动员”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形象。在国外,一年一度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赛艇比赛,也成为牛津和剑桥的“声誉之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特招了一些奥运冠军(见表5),以期推动学校的影响力和满足学生的自豪感。
表5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明星统计
3.3 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一条龙培养模式”
3.3.1 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介绍
现有教练员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运动员24名,运动健将6名,一级运动员12名,二级运动员6名。
3.3.2 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一条龙培养模式”特点
3.3.2.1 培养周期及运动寿命长
实践证明,高校运动员培养周期的长短也决定着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发展。要想有效提高高校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人才利用率,就必须延长高校运动员在校的训练年限。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实行的是“一条龙培养模式”,即教练员把从全国各地选来的好苗子放在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设有:初中班、高中班)培养一直到大学毕业,见表6。这期间运动员的训练、生活、管理等费用主要由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校来承担。这种模式更具职业化,能保证有潜力的运动员从启蒙训练到最终成才都是在一个教练下训练,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训练计划以及技术要领等可以做到了如指掌,这样不仅避免了相互磨合所浪费的时间,更能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表6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部分优秀运动员基本信息
3.3.2.2 学习、训练、科研一体化
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一直以“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研训结合”为指导方针,倡导培养素质高能力全“训学协调”的运动员。运动员在保证训练的同时,也要按时修完自己专业的课程。例如,刚刚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200米亚军的黄玮同学,在完成全运会比赛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研究生阶段课程的学习及考试,顺利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在科研方面,科研工作人员会定期对运动员的营养、训练指标以及专项技术进行指导和跟踪调研,并建立相关的档案及数据库,为今后制定专项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3.2.3 “一条龙”模式带来的后勤保障
训练经费的来源以及体育场馆的配置,也是制约上海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每年可以获得上海体育竞技体校给予的专项训练经费和体育学院给予一定的资助,运动员所代表单位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比赛奖金以及工资薪水等。这很好地保证了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系统性。另外,学校在体育设施配置以及科研、医疗保障等方面相比于上海其他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好很多。
4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与分析,目前看,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尚缺乏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培养模式。
如果单从稳定竞技体育如何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田径队的“联合培养模式”暂时较为合适。因为,目前“体教结合”是经不断磨合并被实践证明可以促进运动员全面素质的发展,并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如果想从尽快适合现行的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教优势,开辟一条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出发点,那么一直倡导“自主培养、独立参赛”为宗旨的复旦大学田径队应值得推荐。
当然,如果还是想继续贯彻“奥运争光计划”“金牌论”的指导方针,则具有优良科研条件、充足训练经费以及场馆设施配置齐全的上海体育学院田径队的“一条龙培养模式”更为合适。
不管怎样,上述三所高校田径队不同的培养模式将会更快地促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真正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
[1]于振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8,(3).
[2]徐持忍.上海市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丛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5).
[4]毕红星,付革.比较与反思:深度剖析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队[J].山东体育科技,2005,(2).
Comp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Shanghai colleges’high-level track and filed teams——Cases of Fudan University,ECNU and Shanghai Athletic College
YANG Jun,YU Xing-b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research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ree different training models of high-level track and field team in Shanghai,including Fudan university’s“independent training”model,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joint training”model and Shanghai Athletic College’s“package training”.These three college track and field teams differ in the training models and all of them have made some success.However,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research,it seems that all the three models have some flaws.In vieW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ck and filed and the tendency of college competitive sports,we should find a training model that accords with Shanghai colleges’high-level track and field teams as soon as possible,so that we can train more high-level athletes.
Shanghai colleges;high-level track and field team;training model;comparative analysis
G807.4
A
1009-9840(2010)04-0066-03
2010-07-28
杨峻(1977- ),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