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2010-10-31陈廷选朱慧敏
陈廷选 朱慧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眩晕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类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VBI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67.16±4.65)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6~75岁,平均(65.60±4.63)岁。病程均1~15 d,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眩晕,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复视、动则加剧,或伴有共济失调、眼震、一过性昏倒或短时意识障碍等。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临床表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辨证依据:眩晕时作,头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口唇紫黯,健忘,心悸,失眠,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舌底脉络迂曲,脉细涩。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均经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脑梗死,并通过经颅多谱勒(TCD)检测,确诊为VBI并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纳入观察范围。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均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联合盐酸丁咯地尔0.1~0.2 g静脉滴注,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定眩汤治疗。处方:党参、鸡血藤各15 g,白术、川芎、白芍各10 g,丹参、女贞子各12 g,地龙、甘草各6 g。1剂/d,水煎服,2次/d,150 ml/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
1.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参照《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标准[1];血液流变学及TCD指标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变化情况;同时监测血尿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评定[2]。
1.7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5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6.52P<0.05。
2.2 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表1 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表1 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s,c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椎动脉 基底动脉治疗组 治疗前22.62±3.19 26.27±3.98治疗后 29.15±3.47*# 31.64±3.86*#对照组 治疗前 22.60±3.43 26.19±4.10治疗后 25.68±3.45* 29.72±4.17*
3 讨论
3.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多继发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低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及颈椎病等基础上,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痉挛或舒缩功能障碍,同时因血液黏度增高,流动迟缓,造成脑干、小脑或大脑枕叶缺血、缺氧而出现眩晕等临床表现。
盐酸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能非特异性地阻滞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能α受体、缓解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且使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有效提高脑循环灌注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氟桂利嗪为钙拮抗剂,能选择性的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并具有轻度镇静作用,使患者情绪稳定,更好的控制眩晕,增加治疗效果。
3.2 祖国医学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近代的血瘀致眩理论,以内伤致病为主,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临床常分多种证型,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益气活血定眩汤中的党参配白术补气升阳;川芎、白芍、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配地龙补血活血通络;女贞子滋阴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有扩血管作用,能改善脑循环[3];川芎能显著增加兔脑血流量,改善脑膜微循环和流态,增加脑血管搏动性血容量,对慢性微循环有明显的调整作用[4];地龙在多个层面对血液的凝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5];芍药有扩张血管作用[6]。本研究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方法对VBI引起的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VBI眩晕的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
[1] 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病人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7-24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4.
[3] 姚莉萍.益气养阴化痰泻浊法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68.
[4] 郑虎占,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学苑出版社,1991,646:3909.
[5] 万迎之,朱慧之.开心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瘀阻证30例.陕西中医,2006,27(11):1324.
[6] 吕兰薰,孙喜才.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学出版社,199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