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指示动词使用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2010-10-30任小华
任小华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 471022)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指示动词使用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任小华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 471022)
以口语语料库为基础,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指示动词 come的使用,可以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 come右搭配词使用的种类不丰富,并且超用或少用,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待查词典的态度、考试话题等因素有关;此外,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把 come误用为 go,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口语锻炼、临考压力、汉语词频负效应、礼貌原则超用等因素所致。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语料库;指示动词;使用;误用
指示动词是地点指示语的一个小类,是指含有指示意义的位移动词 (或运动动词),如 come和 go。指示动词是“所有动词中最具有动词特征的词”、是“动词中最纯、最典型的词”[1]。尽管许多学者在研究中提到过有指示意义的位移动词或能起指示作用的动词,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却不多。在国内,针对指示动词的研究不少,但是大多数研究的是汉语中“来 /去 ”或“来 /去 +宾语或补语 ”,作者仅发现两项研究涉及英语中指示动词 come和 go。根据菲尔墨 (1971)的研究成果,何自然对 come和 go等表示移位动词的内在指示意义的规则进行了解释、修正[2]43-45,尽管他修正后的原则至今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作者认为,他对一些特例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他使用的语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而且现在看来也缺乏时代气息。郭莉从实义指示、虚义指示和习语的角度对英语的 come/go以及汉语的“来 /去”的内在指示意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come比 go更复杂[3],但她没有追溯原因。
在指示动词使用方面,何自然认为,要了指示动词的内在指示含义,必须对其各种指示关系有所了解:发生这类行为的移动实体的人称指示关系,目的地与地点指示的关系,发出这类行为的时间指示关系。如果上述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语用失误[2]43。
一 研究目的、检索工具、语料库及步骤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1)在指示动词 come的使用上,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是否和英语本族语者之间存在差异,原因何在?2)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误用该词,如果误用,那么导致误用的原因又是什么?
(二)语料库及检索工具
用于检索的语料库为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和卫乃兴二位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多名博士和硕士生参与完成的大型口语语料库。语料主要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的实景音像资料转写而成,总容量为 70万个词。杨惠中、卫乃兴声称:“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得以建成,为研究我国大学生的口语特征提供了坚实的、可以共享的第一手资料”,“语料的转写力求做到真实、完整和准确。交流过程中的话轮转换、停顿 -犹豫、语音语调以及非语言等信息逐一标注记录,因此本语料库可以成为研究我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现状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4]。因此,与以往类似研究所用的语料相比,本研究所用的语料更加集中、真实、可靠,也更有针对性。用于参照的语料库为 BNC(英国国家语料库)的在线口语语料子库,该库容为 96万个词。COLSEC的检索工具为 AntConc3.20版,该软件由 Laurence Anthony编写;BNC口语语料采取在线检索。
(三 )步骤
首先,用 AntConc3.20的检索功能检索出 COLSEC中所有含有 come的语料,然后人工删除非指示用法的语料。同样,通过在线检索出 BNC口语语料中所有含有 come的语料,然后人工筛掉非指示用法的语料。用 AntConc3.20的搭配功能提取出 come的右搭配词,BNC口语语料在线检索后面即显示 come的右搭配词。最后,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二 结果及讨论
(一)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指示动词 come的总体情况
检索后,为了减小使用的偶然性,我们排除一次词和二次词(即在整个语料库中使用仅一次或两次的词),而把come出现频率限定在 3次及以上。此外,由于两个语料库容量不一样,为了使两个语料库之间具有可比性,我们换算成频数 /百万词,频数只保留整数,最后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come的指示搭配及频率
我们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指示动词的 come使用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come作为指示动词的搭配种类上,中国英语学习者没有英语本族语者丰富。具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仅比英语本族语者多用了一个 together,但没有使用 away,down,home,out和 over等词。这说明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已经比较高 (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但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及工具型的学习动机难以使他们注重创造机会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此外,遇到生词,几乎所有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只查收录词条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的电子词典、英汉小词典或课本词表,根本不查阅大中型的英汉双解或单语词典,即使查阅某此条时也仅仅满足于常见的意思及搭配,从而使得他们对单词广度和深度的掌握非常有限,最终会导致对某些词的超用,这反过来影响他们口语水平。第二,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超用from(250/7),to(337/32)和 together(6/0),而少用 into(33/53)。学习者超用 from是因为英语口语考试时要求应试者介绍自己来自哪里,多数考生用了 come from(也有一些用be from);超用 to主要是因为考生用来表示“来到这里”、“来到大学”、“来到我的家乡”、“来参加聚会”等含义,而这又与考试话题主要限定在“个人生活与学习、社会关切问题、校园生活等”等方面有关;应试者使用但英语本族语者没有 together,这与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少用 to,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可能因为他们对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掌握不好,在表达诸如“来”、“来到”等含义时,没有仔细考虑 to和 in/into的区别,其次,也可能与临考有关,时间限制使得他们没有过多时间考虑 to和 in/into之间区别,为了方便及保险的缘故选用 to,再次,也可能与英语教学不力有关系,平时教师注重学生对词汇量的扩大,没顾及到引导学生关注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权威而较全面的此类参考书也比较少见,这使得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同义词辨析情况时语焉不详,并告诉学生用常用的词最保险而选用了 to,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该类词的掌握。
(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指示动词 come误用研究
通过 8年左右的学习,中国学习者英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没能很好掌握反而误用某些语言项目,比如下文要研究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指示动词 come误用就是一例。
1.误用的判定标准及说明
作者在参照BNC口语语料库中英语本族语者对指示动词 come使用的同时,主要以何自然先生的假设为判定是否误用的标准,具体表述为:come表示向着说话人在说话时刻所处的方位移动,come的移动表明说话人在移动终结时处于移动终点[2]44-45,如果 come的使用不符合本标准的就判为误用。从表1可以看出,与指示动词 come的右搭配词比较多,本文很难对其一一进行研究,因而只研究 come与 back,home,to等搭配出现的误用。
2.检索及结果
根据上述判定标准,我们对第一次得到的检索出的语料进行人工检索,以频数 /百万次为单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come的误用频数及比率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 come与 back,home,to等的搭配误用率为 21%(如果对 come的所有搭配词逐一考察,误用比例可能还会更高),误用类型主要是该用 go的地方却用成了 come,兹举例如下:
例1 But but in er Spring Festival,and er in in some sense,it is certain that you you you you can er youcom e back hom eand and er you know er on Spring Festival,we we all have a good hope for,a er good hope for new year.
例 2 … for example I have learned that one of my…my class mate last year when he cheated in the exam he was?by the teacher an was sent back by the university,andcom e back tothe middle school and,…
例3 Erwhen Sanxia is er developed ermanymany peoplecom e cam e erwent to there.
“回家”的英语表达为 go(back)home,却在例 1中用了 come(back)home,从当时情景我们知道讲话者说此番话时是在考场,而不是在家,因此 come(back)home是不对的;同样,在例 2中“回到中学”用 come back to the middle school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学习者说此番话时在学校参加英语口语考试,不在目的地 (中学);说话人想通过例 3要表达的大意是等三峡发展好了,许多人会去那里旅游观光,很显然说话者本人考场,而不在三峡,因而用 came er went to there(Sanxia)也欠妥。
3.对学习者指示动词 come误用的因素分析
(1)缺乏锻炼和临考压力
一般情况下,中国英语学习者 (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错误可以部分归结为英语水平较低。可是,本次所研究的学习者英语水平是比较高的,因为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的规定,应考者参加 2005年 6月至 2007年 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四级成绩为 550分以上 (含 550分)或六级成绩为 520分以上 (含 520分)[5];参加 2005年 1月 (含)以前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已获得四、六级证书的在校学生,且四级成绩为 80分以上 (含80分)或六级成绩为 75分以上 (含 75分)。本研究所用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出版于 2005年,因而适用第二条,即学习者的英语四级成绩不低于 80分以上,六级成绩不低于 75分。自从 1999年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对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来,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四六级考试中没有口试部分,因而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据作者对所任教学校部分学生调查,得知他们把主要精力仍然放在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上,平时他们也不太注重锻炼口语。因而可以想象到了考场上,这些学生当然难以运用自如,再面对主考官现场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压力就更大了,本来会说的东西,由于紧张反而不会说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应试者不断的自我纠正,在纠正过程中又会出现别的错误,如例 4:
例 4 And hopefully,I’llcom e and go abroadfor further study.
本来出国深造为“go abroad”,但是可能由于紧张,应试者说成“come…”,好在应试者及时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因而不误时机地进行了修正。
此外,还有学习者没有意识到,因而就没有修正的错误 ,如例 5:
例 5 Er…when they er…when after school,they just com e tothe computer room.I think it’s a waste of time.
(2)汉语词频效应的负面影响
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人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受到母语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也不例外,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把汉语的一些习惯迁移到英语使用中去,比如汉语中某些常见的用法,中国英语学习者想当然地认为英语本族语者也可能会这样,因而通过翻译的方法用于英语,他们对 come的误用可能就是这样。何安平认为,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很多,其中第一个就是词频[6]36。因词频而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文献中常提到的词频效应。词频效应指受试对高频词的反应快于低频词的反应[6]36。Forster和Chamber及 Rayner和 Duffy的研究表明高频词比低频词提取的速度要快[6]36[7]。“来”和“去”在两个汉语语料库中的词频如表3所示:
表3 “来 /去”在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频数
在两个语料库中,兰卡斯特语料库库容为 100万词次,北大语语料库原来为 838 803 906字节,为了两个语料库比较时的一致性,我们仿照旅英学者肖忠华博士创建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的做法[8],按每 1.6个汉字对应一个英文单词折算,确定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库容为 5 200万。由表3可见,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尽管“来”和“去”出现的频率都很高,但是相比之下,“来”比“去”更高,在北大语料库中,“来”的使用是“去”的两倍还要多,在兰卡斯特语料库中,“来”的使用比“去”高出 645次,总而言之,汉语中“来”的使用比“去”更频繁。据此,我们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考试时本来该提取 go时却提成 come是受了汉语中“来”的使用比“去”更频繁的影响。
(3)礼貌原则的超用
方位指示词语 (等同本文的“地点指示语”)的选用并非简单地以空间距离为基础,它可以表示说话人的心态、态度[9]76。说话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使用指示语过程中的心理基础,来缩短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距离,或是感情距离,以表示友好、亲近和礼貌。布朗和莱文森在讨论表示礼貌的语言策略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9]76[10]117-124。作为地点指示语的一部分,指示动词也不例外,如:
例6 Come/go and meet me at my favorite restaurant in Conduit Street.
例7 Oh,you are acting inO thellotomorrow night,are you? —I’ll come/go and watch you from the gallery.
在例 6和例 7中,come的使用把例 6中说话人或例 7中听话人和一个地点联系起来了。在这两个例子中如果使用 go都会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非但如此,例 6中的 go会显得不礼貌,甚至粗鲁。
但是,任何原则都有个度,超过了度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该行为具有最佳关联性[11],也就是说,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实现其交际意图,就必须寻求一种最佳关联。最佳关联不是最大关联,而是最佳的关联。礼貌原则的使用更是如此,过于礼貌会适得其反。在全国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应试者可能为了显示自己有礼貌或对对方表示友好或与主考官套近乎而用下面的例 8和例 9:
例8 You can come to my dor m,but there are four of us.
例 9 I think it’s a very beautiful city,and if you have chance,er I hope er you can come to my hometown to be my guest.
尽管何兆熊与布朗和莱文森都认为 come给人亲近的感觉,而 go给人以疏远的感觉[9]76[10]204-206。但是情态动词+go足以表现出说话人的友好、热情的邀请,而且由于说话人在说这番话时在异地,而不在目的地,可见在例 8和例9中 come的使用非但未能增加亲切感,反而犯了语言表达错误或过分的亲切让对方感觉说话人另有所图 (讨好考官)。
(4)不当的视角转移
视角对语言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的结果,也会影响语言表达[12]138。观察事物的视角有常规的和非常规的两种,一般而言,人们使用的是常规的视角,即多数人观察事物的视角,所使用的参照体系也大致相同。但对非常规的视角就需要参照不同的水平或垂直体系,大脑的这种视角转移能力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说话者的实际视角如何,他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事物从而适当地表达同一情景。这种自主能力在语言中有很多例证,如 I/you,以及指示动词 come和 go的运用[12]138,如例 10和例 11:
例10 Iwill go to Chicago tomorrow.
例11 Iwill come to Chicago tomorrow.
尽管用词不同,但是两句的语义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因而也不会引起听者的误会,因为在例 10中,发话者 (从圣地亚哥打电话给芝加哥的朋友)以自己的实际所在地作为 go的视角,而在例 11中,他采用听者的地点作为参照点,从而运用 come来表达。由于听者也具有这种转换能力,不会产生任何误解。但是看看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抽取两个例子:
例12 Every time when Icom e backhome,Iwent to I go to visit them.They love me very much and I often talk with them.
例13 Everybody,ah,well say that this commodity I have used that it is not that good,ah Ihave been che-cheated so that everybody else heard from this they will notcome back to buy this commodity anymore...
按视角转移理论 (非常规视角),似乎例 12和例 13中come的使用是可以接受的,最起码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这两个语料来自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应试者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他们的语言学知识非常有限,肯定对此高深的理论一无所知,因而不能用此理论来为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辩解,也就是说,学习者所犯的错误是由于不适当的视角转换造成的。
三 结语
以语料库为基础,作者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四六级口语考试中指示动词 come的使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他们对 come右搭配词使用的种类不丰富,并且超用或少用,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待查词典的态度、考试话题、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临考压力及教学不力有关等因素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把 come误用为 go,这可能由缺乏口语锻炼、临考压力、汉语词频负效应、礼貌原则超用及不当视角转移等因素所致。从本研究中英语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既要注意词的广度更要注重词的深度;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弱化他们工具性学习动机,加强培养其融入型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查词典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词的常见意义及用法,还应适当顾及常用词的多种意义及用法,还需研读例句以便更好了解英语本族语者对某个词或短语的用法;鉴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适当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英汉语的异同,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以致避免汉语的负迁移。此外,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锻炼外,还应适当用通俗语言介绍一些语言使用的理论或规则,以便降低使用英语的盲目性。
[1]M ILLER G,JOHNSON L P.Language and percep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52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郭莉.英语动词“come,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65-69.
[4]杨惠中,卫乃兴.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
[5]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08年 05月口语考试报名通知[Z].[2008-04-18]http://61.152.239.58/cetsetweb/welcome.jsp/.
[6]何安平.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74.
[8]许家金.“兰卡斯特汉语语料库”介绍[J/OL].中国英语教育,2007(3).[2008-08-17].http://www.sinoss.net/portal/webgate/CmdArticleShow/.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BROWN P,LEV INSON S 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1]SPERB D,W 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n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58-165.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校:文中)
Use Study on D irective Verbs of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I nvestigation Based on Corpus
REN Xiao-hua
(Public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022,China)
Based on spoken corpus,by studying investigates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s’use of directivecom e,it indicates that compared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Chinese college studentsof non-Englishmajors are not rich in using the right collocatesof directivecom e,which they sometimesoveruse or underuse,and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motivation to learn,attitudes towards the use of dictionaries,the topics for testing and so on.In addition,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to a certain extent,these English learnersmisuse deicticcom eforgoand thismight possibly be caused by the lack in oral practice,testing pressure,negative effect of Chinese word frequency,overus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so on.
college students of non-English majors;spoken corpus;directive verb;use;misuse
H319
A
1673-0712(2010)03-0083-05
2010-02-06.
任小华 (1978——),男,陕西汉中人,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