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气东送工程建设八大亮点
2010-10-30
□ 本刊记者 奚 震
普光天然气净化厂是川气东送建设工程的大型配套工程,共建设6个联合装置12个系列的净化处理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具备年处理混合天然气120亿立方米、年产硫黄240万吨的能力。
“十五”期间,在老一辈石油人几十年探索积累的基础上,中国石化通过海相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储量最大、丰度最高的普光气田以及一批有利的勘探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7月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听取汇报时,要求尽快实施开发、加快建设外输管道,并将项目定名“川气东送”工程,视为等同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的国家重大工程。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中国石化立即成立川气东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党工委、指挥部,迅速组织精兵强将奔赴工区开展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4月9日,国务院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正式核准川气东送工程,主要包括普光气田及周边区块的勘探、开发和天然气的集输、净化、外输管道、利用等项目,总投资626.76亿元。2007年8月31日,国家川气东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曾培炎下达开工令,工程自此转入全线开工建设阶段。2010年3月29日,历经两年多集中建设,川气东送工程建成投产。
艰辛铸辉煌,国脉贯神州。川气东送工程的成功建设,铸就了中国石化天然气业务发展新的里程碑,不仅大幅提高了中国石化天然气供应能力,而且为天然气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川气东送是我国继西气东输之后建成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天然气基干管网,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促进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沿线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步测算,川气东送工程实现年输120亿立方米净化气后,相当于每年提供约1457万吨标准煤的清洁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80万吨。预计拉动城市基础管网和天然气利用项目投资约460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亮点一:横空出世的普光气田
普光气田面积1116平方公里,天然气资源量为8916亿立方米,主体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截至2009年底,气田主体及周边已累计探明储量4122亿立方米,其中,普光气田主体天然气探明量2783亿立方米,大宛、毛坝区块天然气探明储量1268亿立方米。普光气田属超深、高酸、高压、高产气田。气井平均钻深5974米,气藏中硫化氢平均含量达15%、二氧化碳平均含量达8%,气藏平均压力55兆帕,单井平均无阻流量480万立方米/日。气田开发进程中,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同步建设。共铺设酸气管道69.96公里,建设集气站17座、污水站1座,完成隧道穿越5处,架设悬索、桁架等25处。气田平均单井配产80万立方米/天,达到设计水平。
亮点二:脱胎换骨的天然气净化厂
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占地226.8公顷,共建设6个联合装置12个系列。仅净化厂前期场平工程就搬走8座山峰,改道1条河流,累计挖填土石方达4403万立方米。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全面投产运行,具备年处理120亿立方米混合天然气、年产硫黄240万吨的能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酸性气体处理厂。
亮点三:横贯神州的长输管道
川气东送长输管道工程途径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六省二市,干线长1635公里,总长2170公里。干线管径1016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同时建设达州专线,重庆、武汉、江西、南京、上海支线等,是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设计施工最复杂、最困难的长输管道之一。从四川宣汉—湖北宜昌段为山区段,沿线山势险峻、沟壑纵横,途经山体最大坡度达85度,贯穿山体隧道72处,总长约92.7公里,累计用去3552吨炸药、440万个雷管。从湖北宜昌—上海为平原段,该段河网交织、湖泊众多、堤垸纵横,管道干线共穿越河流501次,穿越长江7次,这在国内管道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亮点四:先进实用的科技创新成果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建立了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包括钻井、测试、完井、集输、净化、投产作业及全过程硫化氢检测与防护等在内的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成套技术,形成了在山地、河流、水网密布地区建设大口径长输管道的施工技术和置换投产作业技术系列,创建了超深高酸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及安全环保等企业标准体系。可以总结为八大配套技术,它们是:南方海相勘探技术,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技术,超深高酸性气田钻井综合配套技术,超深高酸性气田测试及生产完井技术,高酸性天然气集输工程技术,大型高酸脱硫净化处理技术,复杂地貌大口径长输管道工程技术及超深高酸性气田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亮点五:关键物资装备国产化
为了建好川气东送优质工程,中国石化面向国内外厂商开放市场,择优采购物资装备。同时,按照工程需求,与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实现了一批重大管材、装备的国产化,推动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的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内石油工程装备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同类市场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普光气田主体及周边地区,采购国产高抗硫镍基合金钢油管620余吨,比进口节约资金7500万元,制造周期比进口缩短5个月;采用国产阀门3950台,比进口节约投资11.92亿元;长输管道大口径X70钢厚壁直缝埋弧焊管和热煨弯管首次全部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节约投资8.02亿元……通过国产化,累计节约投资成本23.77亿元。
亮点六:完整的天然气产业链
与川气东送工程相关的达化30万吨/年合成氨、48万吨/年尿素和川维20万吨/年合成氨等天然气利用项目建成投用,沿线三级销售网络逐步形成,炼化企业原料或燃料替代及沿线CNG加气业务稳步推进,将川渝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天然气价值链不断拓展。川气东送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天然气管网,为天然气安全可靠供应提供保障。从市场前景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天然气消费的大市场,川气东送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石化在这一地区的天然气销售市场。
亮点七:工程建设的特色管理模式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按照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参建各方积极性的原则,坚持集团化统筹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力构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的项目管理模式,有效发挥了指挥部的统领作用、业主管理团队的核心作用、项目部的主体作用、施工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和现场监督监理的保障作用,形成了合力,化解了高风险,破解了高难度,实现了高效能。中国石化自重组以来形成的一体化优势,在川气东送工程中得到了最佳诠释——全面优化工程建设资源配置,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将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与抓重点、盯关键、破难点相结合,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组织运行效率。
亮点八:能打硬仗的建设队伍
川气东送工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特大型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人才、一批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批高危行业特种技能操作人才,培育形成了以“创业、创新、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川气东送精神。川气东送工程的伟大实践,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内涵。在这场气势恢弘的绿色能源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石化队伍建设也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在工程建设中,中国石化始终牢记温家宝总理“要把气田主体范围查清,把气藏储量搞实,这是川气东送工程的基础”的嘱托,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勘探理论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科技和装备投入,加强立体勘探、滚动勘探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普光及周边地区的储量得到进一步落实,元坝地区天然气储量规模不断扩大,川东北中浅层和涪陵区块勘探有了新进展。截至2009年底,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4981亿立方米、控制储量403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5598亿立方米,三级储量合计达到1.46万亿立方米,川气东送工程的资源基础更加巩固,接替阵地更加清晰。
(图片由川气东送工程建设指挥部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