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2010-10-26彭小兰
严 雯,赵 静,彭小兰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效果观察
严 雯,赵 静,彭小兰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观察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持续降温3~7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局部亚低温;急性脑卒中;临床效果
脑卒中通常指急性脑血管疾病,它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在我国均列首位。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及时确诊,早期积极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充分证明,亚低温技术对颅脑损伤和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且已被临床认可。但若采用全身亚低温治疗,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心肌损害。然而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不但能明显减轻脑水肿,而且可避免全身的不良反应。我院采用电子冰帽,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为2~12小时。排除患有出血性疾病以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原则分为2组各30例,即治疗组: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50~78 岁,平均(62.50±6.50)岁;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52~76 岁,平均(61.50±8.50)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病灶部位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病例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等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技术,即采用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HGT-200Ⅱ亚低温治疗仪(电子冰帽)进行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温度设定为32~35℃。将电子冰帽置于患者头部,自动调温,持续降温3~7天。同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脉搏监护,亚低温治疗结束未发现各项指标异常。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标准:基本治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小于等于17%;恶化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冻伤等不良反应。治疗30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表2。
表1 2组疗效比较(n)
表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注:经t检验,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4.73±3.43 23.97±4.31组别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0天治疗组对照组30 30 11.04±6.12 18.03±8.04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医务人员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特别在发病3~6小时内,及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和级联反应,可以阻碍病情进展,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并可改善预后。1990年,Busru等证明降低体温2~3℃,可有效减少全脑缺血后的神经元死亡。“轻度低温”常指体温在 33~35℃、28~32℃及 15~27℃、小于 15℃,并分别指中、深及超深低温。由于轻度、中度低温已收到良好的脑保护作用,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所以临床将28~35℃(轻、中低温)称之为亚低温[3]。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保护大脑越来越受到重视。亚低温疗法具有显著的保护大脑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对此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研究认为,在缺血后进行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以再灌注前及再灌注中实施为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再灌注损害,提高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阻断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级联反应,减轻缺血后脑梗塞灶和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
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血管痉挛及机体释放的许多内源性损害因子均可导致和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亚低温对缺血后脑组织的保护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作用机制有:(1)降低脑耗氧量,减慢能量代谢的衰竭和腺苷酸的降解,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2)抑制脑缺血时内源性有害因子(如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一氧化氮、白三烯、去甲肾上腺素、腺苷、多巴胺等)的生成和释放;(3)调节损伤后钙调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C的活性,减少钙离子内流;(4)减少脑组织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5)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缺血后低灌注及防止过度灌注损伤;(6)抑制Bcl-2的表达和影响神经元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脑缺血神经元的凋亡[5,6]。
脑水肿是多种病因或不同性质病变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在脑卒中后3~5天达高峰。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生化等因素参与,形成不断加剧的恶性循环。能否中断此恶性循环是治疗脑水肿的关键。亚低温疗法可减轻脑缺血后的脑水肿。动物实验发现,脑动脉闭塞,脑缺血后血脑屏障开放呈双相。第一相在缺血后1~4小时关闭;第二相在22小时后再次开放,持续22~46小时,导致脑缺血的血管源性脑水肿。低温可减小梗死体积和减轻血脑屏障第二相开放,从而减轻脑水肿。推测低温可增加神经保护因子的释放。对严重损伤患者行中度低温处理,能抑制代谢,减少氧自由基和炎性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脑创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其疗效已得到国外学者肯定[7]。
近年来临床初步证明,头部局部亚低温是治疗急性脑卒中一种新的辅助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脑有保护作用,实施越早,效果越好。本项研究中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同时无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血压波动、冻伤等严重深低温引起的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提示局部亚低温对脑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亚低温治疗在患者脑卒中发病后即可开展,为实施其他脑保护措施争取了时间。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董为伟.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吴桂昌,陆雪芬,徐恩.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作用[J].国外医学·脑卒中分册,2002,10(2):145~146.
[5]高曲文.亚低温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3):145~147.
[6]刘雪平.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7,24(5):236~238.
[7]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R454.5
B
1671-1246(2010)09-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