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预防策略研究
2010-10-26郑金娥
郑金娥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预防策略研究
郑金娥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并提出预防与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
1 研究目的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职业倦怠”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登博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他用“burnout”一词描述那些在助人行业服务的人们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这种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1981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认定职业倦怠为燃尽或耗竭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1]。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其他专业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作为教师群体之一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他们面临着职业倦怠的困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策略,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8年6~9月,通过社会调查形式对甘肃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92.3%。同时走访了甘肃省主要城市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校长和体育教师。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94.3%,教龄在 20年以下的占88.0%,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4.3%。说明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备做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基础。从职称方面看,副教授占30.0%,讲师占36.1%,职称结构对应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在工作量方面,42.0%的教师每周上课数是 13~14 节,还有 23.9%的教师上课数达 15~16 节,有 7.2%的教师上课时数达到16节以上,主要是青年教师。除上课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体育教师肩负着指导学生运动训练的任务,说明体育教师工作量比较大,任务比较重。
表1 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2 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见表2)
教师教学的动力来源于专业态度和动机,体育教师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保持和专业动机能否持续,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尽管我省体育教师为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对自身职业完全满意。体育教师非常喜欢本职业的只占18.0%;在入职动机方面把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的只占19.9%。由于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师性质存在矛盾,自我价值很难实现,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努力工作之后往往产生强烈的失落感,难免对自己的职业和前途感到困惑。有52.0%的体育教师认为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所获得的各方面机会存在很大差异。长此以往,他们将会失去进取心。
表2 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
3.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见表3)
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基本上能够适应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要求。从表3中可以看出,42.5%的教师感觉自己的知识完全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有39.2%的教师认为能适应,但感觉吃力。34.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顺利完成示范动作,有47.8%的教师不经常参加锻炼,甚至有17.7%的教师不能完成示范动作。运动技能是构建教学技能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运动技能不强的人能当好一名体育教师。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偏重经验、轻视理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使得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访谈中得知,很多体育教师平时没有积累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写论文只是为了晋升职称和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专业发展。
表3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3.4 体育教师对环境的满意度(见表4)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体育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体育方面知识的惟一来源。在传统体育观念影响下,公众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体育教师的社会角色模糊,长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不能愉快、轻松地工作。由表4可知,对社会环境非常满意的体育教师只占9.8%,不满意的占34.2%;对工作环境不满意的体育教师占43.2%;对人际关系环境非常满意的体育教师只占8.8%,不满意的占35.7%。
表4 体育教师对环境的满意度
3.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见表5)
体育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的方向。由表5可知,有41.4%的体育教师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有35.4%的体育教师参加过1次继续教育。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有30.7%的体育教师表明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26.5%的体育教师是为了评职称,只有21.3%的体育教师是为了更新知识。对继续教育所开设课程的满意程度,有13.2%的体育教师选择满意,41.5%的教师选择一般,12.8%的体育教师选择不满意。
表5 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4 预防和克服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4.1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应当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体育教师得到尊重,将有助于调动其工作热情。学院党政领导应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体育教师身心健康,使体育教师真正受到认可和尊重。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建立良性的工作机制,给处于倦怠期的体育教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
4.2 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
体育教师把学校其他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低评价一味归咎于外在因素,将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应将重心定位于体育教师自身,才是现有条件下解决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出路。首先,体育教师要坚定职业信念,热爱体育事业,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实现自我;其次,体育教师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与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及本学科在学校教育、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再次,体育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特别要针对学生需求,总结教育经验,开展创造性工作。
4.3 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学校管理层应重视现代化薪酬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确保薪酬体系的公平、公正。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氛围建设、精神奖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促进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发展,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此外,学校要改变体育教师评价制度,使其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培养其主人翁意识,真正使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消除职业倦怠[3]。
4.4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新专业的增加、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设计课程,因此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师短期进修和培训机会,使其能够通过进修和培训拓宽知识面。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与管理方面,如时间管理、人际沟通等。学校有必要通过培训与需求分析,建立现代化的学校培训体系,为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4]。
[1]李永鑫,孟慧.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4,(2):474.
[2]曹利民.体育与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106~107.
[3]刘小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教育纵横谈,2003,(2):53~55.
[4]王晓松,周莹.运用激励机制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44~45.
G443
B
1671-1246(2010)09-0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