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艺术第五要素的再讨论

2010-10-25李玉臣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符号媒介要素

李玉臣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0)

一、问题的来由

艾布拉姆斯[1]的艺术活动四要素理论给当代艺术理论建设一个全新的视角,大大提升了当代艺术的美学属性,延伸了审美接受活动命题的理论范畴,经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证明是卓有建树的划时代的理论命题。

中国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2]在建构当代中国文学基本理论时,也引入这个四要素作为切入点,对长期困扰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做出突破性的建设。北京大学陈旭光对四要素理论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对理论的改造。(图1)

图1 陈旭光对四要素理论进的改造图

陈旭光指出:“这个图式旨在说明:除了四个要素之间互相影响而形成了一种环型结构之外,世界和作品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还同时发生了隐性的互相对应或制约的关系;”[3,p8]就是“客观真实世界与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之间当是有着一种神秘同构的对应关系的(中介是人,即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家和欣赏者的读者或观众)”;必然产生“除了如同刘若愚所说‘读者因阅读作品的经验而对宇宙的反应有所调整改变’因而也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之外,它还有一种与艺术创造主体的对话。”[3,p8]这里除了重视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整体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关系,还突出地提出了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诚然,陈旭光所作的改造对于艺术理论具有更积极的理论意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对应性关系,把接受者活动从单边对话的欣赏作品、阅读文上发生开来,增加了与其他元素对话的关系,体现了四个要素在艺术活动过程相互发生、相互制约的多边对话关系。

二、“媒介要素”假说的提出

在分析陈旭光后来改造的结构图时(图 1),就会发现构成艺术活动的四个要素,在循环过程中并非单一地沿着顺向或逆向进行循环的,而是除了这个定向性的循环之外,在理论框架的假定对应中,各个对应性因素之间还存在着更为多向、多层、多结构体的相互关系。

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创新的思考上,创造一个大胆的继续发问的可能空间,究竟是哪个因素在艺术活动的整体过程中,起到了把四个基本因素(艺术家、世界、所品、读者)都引发起来的作用,并且有机地生成了整个艺术审美过程呢?或者说究竟是哪个因素在艺术活动中作用于其他要素,对这四个因素能够产生影响,并同时发生自身作用呢?或者说有无这样一个既与其它四者相干、又超然于四者之外独立的因素吗?

设想,如果这个空心结构中的交叉点上,确实存在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元素,并且经由这个元素完成了这个结构最终的建设,那么这个元素该是什么?

细细对这个新的对话关系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发生一种艺术活动或者建立一种艺术对话语境,必定要由特定的介质符号作用下,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话语,这个能够引发艺术对话的对象物,定然是在一定的环境(世界)中经过社会化的约定俗成、得到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化符号——艺术媒介。这就是说:在陈旭光改造后的四要素构图的空心位置,媒介符号便是其唯一的功能结构者,如果在四要素结构图中,引进艺术媒介元素并且放置在这个交叉点上,构成如图2[4]所示的基本图式。

图2 引进艺术媒介后的四要素图

在四要素中增添了一个要素——艺术媒介,便清晰地释然了我们在开篇中的疑惑,并促使我们大胆地提出一个新的思考:在世界、作品、读者和艺术家之间,借助这个结构中心的必需因素——艺术媒介建立起来艺术世界的整体活动,来完善艺术活动的基本理论建设。

三、艺术媒介要素的认识

一种成熟的艺术定然有自己独立的媒介系统,艺术家要驾驭这个系统,接受者要熟悉这个系统,艺术品要通过这个系统得以显现,可见,艺术媒介就是构成整个艺术活动的最基础、最一般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媒介因素始终伴随着艺术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着,“艺术生产是经济状况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中间环节,艺术生产是一个中介。没有这个中介,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独特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童先生在“艺术生产”理论框架中准确地界定了艺术生产的匡说,指出“艺术生产是一个中介”[5,p71]的理论命题。

童庆炳先生认为:“‘艺术生产’概念的确立,不但指明了中间环节,而且还突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生产’特征,也即加工性、创造性”,“艺术活动是一个系统,起码是生活、作者、作品、接受的过程,在这里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生产、加工性”[5,p71],对艺术活动的四个阶段的总特征做出简要的概括,“总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充分揭示了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的生产——加工(即创造)的特征。这实际上把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的秘密也揭示出来了。”[5,p73]艺术活动在一开始就与艺术加工存在一种同生的关系,没有这个同生关系的物质媒介作用,艺术活动的实践就不可能成立。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2003年四川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一书,王一川教授在这部论著中率先提出“媒介优先”[6,p108]的美学观点,这是首次对艺术的媒介因素在理论建设上做出的肯定。他认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这种媒介是如此熟悉以致常常遗忘了它的存在及其作用,就像忘记阳光和空气对我们生活的作用一样”[6,p108]。整部论著中有四个大章节涉及到该理论问题。第三章涉及媒介的演化、作用和特点,第四章从文本媒介物的发展史上进行有意义的阐释,在第六章讨论创作动机时提出“金融动因”的观点,扩大了理论的视野,在艺术媒介的功能下延深到文学的消费、流通的层面,来讨论创作动机这个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的问题。在实质上,媒介优先的观点已经开始了对艺术媒介理论研究的先导。

艺术媒介是载负艺术活动物化结果或行为信息的媒介物,它作用于艺术活动的全部活动之间,呈现在艺术活动的整个流程中,使艺术理想成为可能的一切对象物,它参与艺术物化形态或行为的整个过程。

四、艺术媒介的形态

从艺术整体活动中考察艺术媒介的作用和它自身属性,可以把艺术媒介分为载体媒介、符号媒介和工具媒介三类。载体媒介就是指承载艺术本体的或者说艺术符号得以显现艺术形象的承载物。艺术是具有可感的“存在”对象,即使是现代概念艺术,也不可能建筑在一个无法被感知“虚无”之中。艺术品的美感形式和美感特征必须付诸人的主观与人的感知器官发生联系,需要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对它可感的形象获得感知,并发生对象性的关系活动,这样艺术无论如何都要给人一个可以感知的对象,以至于海德格尔说,“艺术品中,物的因素如此牢固地现身,使我们不得不反过来说,建筑艺术存在于石头中,木刻存在于木头中,绘画存在于色彩中,语言作品存在于言说之中,音乐作品存在于音响之中”[7,p23],载体媒介就是在为艺术本体的提供一个可以存在的“场”。它决定着艺术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艺术本体一旦脱离这个载体,或者说这个载体被毁坏,就会直接影响艺术品的存在与否,所以,观照艺术同时我们也在观照这个载体。

载体媒介一般有自然物载体,改造物载体和制造物载体。自然物载体就是把艺术形象直接在呈现人或事物的自然形态上,艺术的本体直接呈现在对象实体上;改造物载体就是因形就势借助自然物形态,对那些能够进入艺术世界的实物载体,根据塑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对实物载体进行加工、改造,并把艺术形象凸现出来,载体媒介属性决定了艺术本体的最终存在形态。

符号媒介就是我们在艺术理论中常常提到的艺术语言符号。它作用于人的感知世界,能够引发了进入审美状态、引发人情感活动的、建立人们对艺术发生直感形象的媒介对象。依据符号媒介自身存在的属性来看,可分为自然符号媒介、人工符号媒介和综合符号媒介等几种。(1)自然媒介符号是借助人的肢体行为、自然物为对象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介质符号。一种是借助人体自然作为媒介的,把人的肢体动作与艺术表现结合起来,组成能够产生审美感知的对象,如舞蹈艺术、行为艺术、曲艺(杂技、哑剧);一种是借助自然事物作为媒介的,依托自然物形态与变化,使之与艺术审美理想结合起来,组成艺术形象的对象,如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景观艺术;再有是借助响声(人声和物体发声)作为媒介的,把声音的节奏、高低结合成有规律的旋律音响,与情感变化结合起来,组成音响形象,如音乐(声乐、器乐)。(2)人工媒介符号借助人类社会中为了达到交流思想而所发现并创造出各种符号、标志作为艺术表达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线条以及其他传达思想的媒介符号来塑造艺术形象,如语言文字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人工符号的最大特征就是符号具有自身的社会化特征。用以参与艺术对话活动、塑造艺术形象的符号不是自然形态的事物,而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符号,从符号的发生、演变、定型整个过程中都承载着人类社会意识活动的成果,人工符号的本身就具备了厚重的意识活动内容,更利于用来表现人的情感活动、表达审美思想。(3)综合媒介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综合媒介,它们是借助于语言文学、绘画、声音、人体造型等符号综合起来,使艺术形象在特定的空间中通过声光背景呈现出来,如舞台艺术(戏剧、话剧、偶剧)、电影艺术等;一种是现代综合媒介(也有人称为新媒介New Med),它们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创造出的具有声、光、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艺术形象,通过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的传递手段,诉诸于人的感觉系统,产生塑造具有多种媒体综合技术的合成艺术形象。如电视、录像艺术、游戏程序。上个世纪90年代后,数字技术急速发展,使得新媒介在技术上发生了巨大飞跃,出现了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等技术。新媒介涵盖了数字摄像、电影胶片、电视播放、计算机动画、电子游戏程序等众多手段。

符号媒介的地位十分特殊。在一些现代艺术中,综合媒介需要对诸多另外艺术符号直接的引用和选用,只有在特殊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符号系统之间的融和现象。符号媒介决定了一种艺术可能形成的基本类别,就文学艺术而言,掌握了汉语这个符号系统,无论是在小说、诗歌、散文方面,你就可能创作出汉语文学艺术品,就可以借助这个符号系统与汉语言文学的艺术殿堂展开艺术对话,但是很难创作出西班牙语的文学艺术来。同理,你掌握了色彩于线条这个符号系统,就可以从事绘画艺术的创作或欣赏活动。

工具媒介在媒介系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位。唱歌要用嗓子,弹奏需要用乐器,绘画要用画笔,摄影要用照机,雕刻使用切割打磨工具,一个简单而又单纯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是艺术是具有加工性的,加工就需要借助工具,没有艺术工具这个重要媒介的参与,我们的艺术恐怕就无法发生了,工具媒介几乎就是艺术的催生婆。工具媒介贯穿在整个艺术发展史中,我们回顾音乐艺术的历史,除了被历史烟尘湮没在史册文献记录的星星点点名称之外,真正让后人能够触摸到原始音乐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考古出土发现的原始乐器,“1985~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了 18只7音孔、8音孔的骨笛,其中保存完整的可吹出各种曲凋。”[8]那些无言的工具媒介面悄然地为我们述说着艺术的昨天。尤其是音乐艺术中,真正能够作为见证艺术发展的最具有价值的不是其他因素,而是工具媒介这个元素,如果不借助发生器物,要完成音乐艺术活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五、艺术媒介的价值

艺术媒介作为艺术整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元素,不应该脱离了其他元素的共同作用来进行单独理解。在引入“艺术媒介”这个概念后,艺术的各个要素之间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原来那种简单地围绕着作品构成直接平面循环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构成了艺术品、艺术家、世界、接受者和艺术媒介五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新框架。

这个框架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凸地活跃了起来,我们会十分清晰地看到,在这个五要素的理论框架中,艺术媒介不是平行地与其他要素发生着结构关系,而是呈现出立体的、多向度的、多层次的逻辑关系,即“包涵了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2,p33],还包括了四要素与艺术媒介之间构成的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不断的流动过程(图3)。

在整个艺术基本理论的框架结构中,以媒介为核心元素构成了艺术理论的表层结构,其价值核心在于准确地显示了艺术的基本属性和艺术的类别属性:(1)媒介和世界、艺术家构成了艺术本质属性的表里关系。(2)媒介和艺术品、艺术家构成了艺术创作发生的表里关系。(3)媒介和艺术品、接受者构成了艺术接受与消费的表里关系。(4)媒介和接受者、世界构成了艺术功能属性的表里关系。

图3 四要素与艺术媒介之间的关系

以往我们在谈到艺术的美感活动和审美理想时,总是很含混的把它归结为艺术的属性上,但是这种属性究竟是哪种关系建立起来的,就不能更具体的进行阐释了。现在我们关注媒介和接受者与艺术家者一组关系,审美理想通过艺术媒介作用于人(艺术家、接受者)主观感受,这种相互关系就十分清晰了,艺术创作上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接受的美感活动就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同样,关注媒介、艺术品、世界这一组关系时,艺术品本体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在世界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有了一个可以使理论自我圆其说的起点了。

美学理论家王一川教授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他认为:“(1)媒介是文学文本的物质传输渠道。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媒介就没有文学。(2)媒介是作家写作行为的物质结果。作家写作只有物化为媒介,才能转化为社会的人际传播过程,否则就只能算是内心的潜在文学传播行为。……(3)媒介是读者进入文学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读者参加文学活动,首先接触到的既不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更不是它所表达的意义,而是传输语言和意义的媒介。……(4)媒介是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6,p130-132]

首先,对于艺术受众来说,熟悉掌握了一种媒介工具,就具备了进入这个艺术,就具备了可以发生艺术活动的基本条件,从而可以建立与该种类艺术发生对话的基础。其次,对于艺术家本身而言,其创造艺术的成就的大小,艺术价值的高低,除了在艺术品中付诸的思想情感之外,对于艺术媒介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艺术家成功的可能性,这点在中国古代就有充分的理论论述;再次,对于艺术本体来说,虽然在艺术品问世之后,在艺术接受的对象中,媒介工具这个因素不会被纳入欣赏视野中,也很难出现在批评家的话语关注中,但是,它的“不在场性”并不能以此推论它在艺术整体过程中的不存在。正是这种看上去的“不在场性”,却反证着它的举足轻重。

艺术媒介因素的引入,有助于我们重新梳理艺术发展史,并且拓宽了对艺术生产的认识范畴,对我们进行艺术分类提供直接的分类依据[4],这些方面的理论建设还待进一步完善。

我们认为:艺术媒介是艺术要素中最为根本的一个要素,引入这个基本要素,有助于对进一步完善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基本理论建设,使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更能够准确地对艺术实践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以系统地阐释。

猜你喜欢

符号媒介要素
学符号,比多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