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时期勃海郡郡治范围考

2010-10-25许德庆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河间西汉

许德庆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今时提到勃海(即渤海)[1],有人认为是指渤海湾,亦或认为是唐代粟末靺鞨所建之渤海国。勃海,即渤海。其作为郡名,历来说法不一,笔者仅就较典型的一些说法梳理如下: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崔浩云:“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横在济北,故《齐都赋》云‘海旁出为勃,名曰勃海郡。’”[2]《汉书·地理志》云:“在勃海之滨,因以为名。”[3,p1579]程瑶田《通艺录》:“勃,盖海旁跌合声,缓读为旁跌;急读则勃也。此人口中自然之声,初无义有声,而后义具也。”《汉书·艺文志》曰:“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许慎《说文解字·邑部》:“郣,郣海地,从邑孛声。一曰地之起着曰郣,又水部澥,勃澥海之别名也。”[4]《史记》中关于勃海之说亦有多种说法:《史记·封禅书》作“渤海”;《武帝纪》作“渤海”;《杨雄传》作“勃澥”,或作“郣海”或作“渤澥”,皆转写之伪[5]。

以上几种说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勃海郡位于渤海之滨,故曰勃海郡。二是勃海是由合声音转而来;三是部首之别字也,比如许慎之说即属此类。笔者认为勃海郡的得名因其位于渤海之滨一说较为准确。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勃海郡郡治范围变迁亦相当复杂。然而,笔者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关于该郡的专著和论文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对秦汉时期勃海郡郡治范围等问题予以阐释,以就教于学界。

一、秦至西汉初期,勃海郡的初定时期

秦汉时期,是勃海郡的设置和首创时期,根据勃海郡郡治范围的变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段:(一)秦至西汉初期,勃海郡的初定时期;(二)文帝以来,勃海郡的设置及其范围的扩大;(三)新莽时期,勃海郡的易名;(四)东汉时期,勃海郡治范围的变迁。每个时期勃海郡的郡治范围均有所不同,总的特点是:郡治范围经历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这反映了两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抑制兼并的举措。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废弃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重新区划行政,在全国建立了郡县二级政区。《汉志》云:“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从廷尉李斯之议,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3,p1542]勃海郡在秦代并未设立,而是分属几个郡所有,比如,西汉时期的浮阳县、章武县、高成县属秦之济北郡所辖,而南皮归于秦之巨鹿郡。战国时期即以设县的中邑在秦代亦应属济北郡。总而言之,秦统治时期,勃海并未单独设郡管理,此地分属数郡共辖之地。

西汉立国之初,地方政权沿袭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迫于形势,承认既成事实,立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即实行郡国并行制,后以各种借口把诸侯国一一翦除。认为“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3,p393],封九位同姓子弟为诸侯王,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3,p204]。《汉志》云巨鹿郡秦置。高帝四年以封张耳赵国,九年析置清河、河间两郡,并属刘如意赵国。这次析置郡县,使勃海郡属县部分从巨鹿郡归属于河间郡(国)。

二、文帝以来勃海郡的设置及其范围的扩大

文帝二年[6],分赵河间郡置国,封赵王遂弟辟疆。十五年,河间王薨无后,国除分为河间、广川、勃海三郡,属汉。文帝十五年至武帝二年间的勃海郡仅有《汉志》所载之浮阳、章武、中邑、东光、阜城、东平舒、束州七县之规模。本文仅就所属七县作简单阐述:

章武县:西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元狩元年(前122年)改为县,属勃海郡。关于章武县治,今存两种观点:第一,县治位于今河北黄骅市西南故县村北,遗址尚存;第二,位于河北黄骅市伏漪城。根据考古发掘,伏漪城南距黄骅市韩村镇 11里,东西长534米,南北宽513米,城墙残高六、七米。城内外散布大量战国和西汉陶片,出土汉半两钱、五铢钱等。城北出土两件西汉陶罐,印有“武市”两字的戳记,应与章武相关。故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章武县辖地应为今黄骅市辖境。

浮阳县:西汉置,为勃海郡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四十里旧州镇。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清池县条记:“本汉浮阳县,属渤海郡,在浮水之阳。”[7,p518]《大清一统志》:“唐沧州故城在今天津府沧州东南,即今浮阳县也。浮河在州东南。”[8,p709]

中邑县:西汉置,其具体设置年代据《大清一统志》:“中邑废县,在今天津府沧州界,按功臣侯表:高后四年封,朱进为中邑侯即此。”[8,p711]其设置年代应不晚于高后四年。

东光县:原为汉东阳侯之封地,遂取“东阳”之意名东光。关于其治所,据《太平寰宇记》:“东光故城在今定远军东光县东二十里。”[9]其治所应在今东光县东二十里。

阜城县:据清人吕吴调阳《汉书地理详释》:“阜城,今新集镇,在大成县南,青县西南,……阜,大也。城,依南本作成築也。河水大形似築者也。”[8,p1202]治今县东古城镇,亦有人认为是取《尚书》“阜成兆民”之义,定名“阜成”,其始置于西汉,年代不详。

武帝元朔二年,伴随着“推恩令”的大力推行,在勃海郡治范围内建立了十几个侯国(见表1)。

表1 西汉一代勃海郡所辖侯国一览

在建立侯国同时,勃海郡所辖的范围进一步增加,主要是武帝元朔之后从其他郡国之中划归过来的县和侯国。元朔中,勃海得大河南故齐之平原郡数县。元封中得燕国之安次、文安二县,昭帝时复归燕,宣帝以后,又属勃海。昭帝始元六年及宣帝本始四年,得蒲领与修市侯国。宣帝地节二年,得河间景城侯国。甘露中又得南皮县。至此,勃海郡辖区达到了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津市、河北安次县以南,文安、阜城以东,山东无棣、乐陵、宁津以北地区(见图1,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绘制)[10]。

三、新莽时期勃海郡的易名

西汉末年,社会动乱,皇室内部也发生严重危机,王莽于元始八年(公元8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建立了“新莽政权”。王莽称帝之后,对各个州郡作了调整,尤其是州郡县名称调整甚剧。班固《汉志》中将新莽时期的名称作为注释予以记载,谭其骧先生《新莽职方考》对其进行了整理,其中勃海郡主要有以下变化:

王莽时期,改勃海郡为迎河郡,清代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三中指出:“迎河,即逆河,说者谓莽多忌讳,改逆曰迎也”[11]据《汉志》记载,西汉时期,勃海郡领二十六县(侯国),其中,阳信、东光、千童、重合、定(侯国)、高成(都尉治)、参户、柳(侯国)、东平舒、重平、安次、文安、景成、束州、建成、章乡(侯国)、蒲领(侯国)仍用原称,其余县(侯国)名称多有改易,其改易情况见表2。

表2 西汉至新莽时期勃海郡辖县设置时间及名称变更[12]

图1 西汉时期勃海郡范围图

四、东汉时期勃海郡治范围的变迁

东汉初,光武帝复十三刺史部制与西汉郡县名,并革新吏制、兼并郡县。勃海郡所属县及侯国亦在省并之列。总体而言,东汉时期,西汉之勃海郡为数郡共管,东汉一代所设之勃海郡范围较西汉大大缩减。(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清河之游、观津,勃海之东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饶阳、安平、南深泽八县益乐成国[14,p1672]。此为勃海郡范围缩小之始,即原勃海之东光、成平之地别属。(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乐成、涿郡、勃海置河间国,西汉时,勃海属之文安、束州、东平舒三县别属河间国。史载:“河间孝王开,以永元二年封,分乐成、勃海、涿郡为国。”[14,p1808]至此,西汉勃海郡之乐成、成平、文安、东平舒、束州五县均属他国。当然,亦有还属之县,比如,永元七年,乐成王党获罪,削东光还属勃海。其间于永元六年(94年),勃海郡由幽州刺史部改属冀州刺史部。此外,安次改属广阳郡,据《续汉志》安次县下司马彪自注曰“故属勃海”[14,p3437],由此可知,安次此时由勃海改隶。自光武重兴汉室至和帝年间,原勃海郡数县被省并,据李晓杰之统计,有阳信、定、中邑、高乐、千童、柳、临乐、重平、修市、景成、章乡、蒲领、建成等县(候国)[15,p108-110]。

安帝延光元年(121年)复阳信县治。同年,勃海郡治由浮阳迁往南皮(河北南皮东北)。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时,勃海郡辖南皮、高成(侯国)、重合(侯国)、浮阳(侯国)、东光、章武、修、阳信八个县与候国。郡境北界广阳、渔阳郡,西界河间、安平、清河国,南界平原、乐安国,东界渤海。大致相当于今天津市以南,南运河以东,南界与前汉略同。灵帝时在千童故城置饶安县。《元和郡县志》卷十八沧州饶安县下:“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汉以为县,属勃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饶,可以安人。”[7,p519]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分平原、勃海郡地置乐陵郡,阳信属乐陵郡。建安末,分河间的文安、东平舒、束州,勃海的章武,置章武郡,治东平舒(今河北大城),属冀州。

至献帝建安末年,勃海郡当领《后汉书·郡国志》所载的南皮、高城(侯国)、重合(侯国)、浮阳(侯国)、东光、修县与饶安七县之地,即今天之南皮、东光、盐山、沧州一部、山东乐陵一带(见图 2,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绘制),范围比西汉所置勃海郡大大缩减。

图2 东汉时期勃海郡范围图

猜你喜欢

河间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柳宗元《河间传》的批评与研究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西汉云中郡属县治城位置新考
河间东营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室内优化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
从唐代以前的典籍看汉代河间地区文化繁荣的原因
电能替代在河北河间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