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

2010-10-23肖娥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山地区平原区消费结构

肖娥芳

(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

肖娥芳

(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湖北农村居民按其居住区域的地形可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岗地区、山地区四组,利用EL ES模型,分别对其消费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描述出各地形区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为优化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满足各地形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积极推进湖北农村消费市场健康地发展,应制定不同的农村经济政策,以促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

EL ES模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近年来,湖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本文利用EL ES模型,对2007年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资料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优化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而为推动经济增长服务。

一、EL ES(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EL ES(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1]113-114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需求函数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1)式中,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量;Pi表示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β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消费者的收入。V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总额。

模型(1)的建立以两个基本假设成立为前提:某一时期人们对某类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仅取决于该时期人们的收入和该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人们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都可以分为基本需求和超出此范围的剩余需求两个部分,且基本需求与收入无关。

EL ES模型的基本含义是,一定时期内,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理性的消费者将首先满足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后的收入则按比例在各类商品或服务、储蓄之间来进行分配。模型(1)中,待估参数为基本需求量Xi和边际消费倾向βi。显然Xi>0,0≤βi≤1,∑βi=1。要估计出这两个参数,需要时间序列数据,但为了估计方便,人们通常利用截面数据,这时价格pi相对于不同的收入水平是不变的,PiXi只与商品或服务i有关,不妨令

当我们估计出ai与βi的值后,即可利用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推导出人们对第i种商品或服务的基本消费支出PiXi,公式如下:

二、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

1.数据的来源与处理。湖北地貌可划分为平原、岗地、丘陵、山地4种类型,分别占19.87%、13.16%、22.59%和44.38%。不同地形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各不相同,表现在消费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为此,按地形进行分区研究,建立各自的EL ES模型,以比较分析不同地形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这对于制定不同地形区的农村经济政策,促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50-52

为研究需要,本人所在单位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武汉、宜昌、宜城、襄樊、随州、神农架等地的农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获得了一个有效样本容量为200户的2007年度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数据。将此数据分类整理,则可得表1。

表1 2007年湖北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及消费数据表 单位:元

2.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估计模型(3)及(4)的参数,结果如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的参数均可以通过T检验,说明模型的参数显著;另外各回归方程F检验的P值均为0,说明各回归方程在总体上显著,模型拟合较好,可以作进一步分析。

表2 按地形分组的ELES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观察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湖北各地形区的农村居民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生活水平上还有较大差异。平原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最高,表现在其消费支出总额、基本生活消费支出都比其他地区要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不高,仅为0.39,说明生活富足,小有富余。岗地区稍低,丘陵区更低,山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最低,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仅为2304.76,基本消费性支出也只有1175.00元。这种差异显然是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及我省的经济发展政策分不开的。2007年山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77.64元,远低于其他各地形区,只有全省水平(3997.41元)的61.98%。正是这种低收入水平,影响了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使其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同时,近年来,国家以及我省政府对武汉城市圈的扶持政策倾斜较大,而对随州、神农架等山地地形较多的地区重视不够,致使山地区农民对未来收入增加的信心不足,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已很低的情况下,消费意愿也不强(边际消费倾向仅为0.42)。

另外,除在食品消费项目上的基础性支出大致相当外,我省各地形区农民在其他各项具体的消费性支出上都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居住方面,平原区农民的支出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形区农民的支出,分别是丘陵区的2.77倍、岗地区的3.40倍和山地区的4.96倍。医疗保健方面,丘陵区、岗地区和山地区较为接近,平原区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支出略高,为山地区的1.49倍,这和我省近年来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不开。文教娱乐方面,平原区与岗地区比较接近,而丘陵区与山地区在同一水平,仅为平原区的52.99%。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后,还可以有相当部分用于购买自身发展资料。收入越低,则消费支出中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越大,用于购买自身发展资料的比重越小;反之,用于购买自身发展资料的比重则越大。山地区和丘陵区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故其消费性支出主要用于基本生活消费;而平原区农村居民小有富余,其用于购买自身发展资料支出的比重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大。

4.需求弹性分析。为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利用表1和表2中的数据计算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弹性,以反映当某一因素变动1%时,其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见表3)。计算公式如下: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自价格弹性:

需求互价格弹性:

表3 湖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弹性数据表

观察表3可以发现,湖北省农村居民的三种需求弹性的差异较大。首先,所有的收入弹性均为正,说明现阶段收入水平仍是影响我省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除了平原区的其他项目和丘陵区的文教娱乐这两项外,其他各类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当前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以后,其追加消费的商品主要还是生活必需品。山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收入弹性最高,丘陵区次之,平原区更次之,岗地区最低,为0.42。其次,我省各地区农村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需求弹性值差异不大,且数值都比较小,表明食品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中,仍占主要地位,因此考虑以食品作为参照物,研究当食品价格发生改变时,其他各类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变化状况。例如,岗地区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对食品消费的互价格弹性为-0.12,说明当食品价格每下降1%时,居民对衣着的消费会增加0.12%,类似地还可作其他分析。最后,其他各项消费支出对食品的互价格弹性值均小于0,说明对于湖北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在生活中具有首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因此,在目前我国食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环境中,农民的实际收入相对下降,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更穷了,在不能降低食品消费支出的情况下,农民只有减少其他消费支出,才能实现固定收入水平下的效用最大化。

三、优化湖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收入的正增长预期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能力的重要前提。要提高湖北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结构,关键在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特别对于身处山地区和丘陵区的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比较低,消费倾向却比较高。说明其消费态度积极,消费意愿强烈,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罢了。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回调的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要增加我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要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三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直接补贴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四是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并适当加大保险力度,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3]77-78

2.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受传统因素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一些奢侈性消费需求和迷信消费需求开始蔓延,严重影响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如一些地区对于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赌博及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人情消费风愈演愈烈等。[4]85这一点在经济相对比较富足的平原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表3中平原区其他项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大众传媒等要注意多向农村居民宣传科学的消费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以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对于平原区的农村居民来讲,由于收入水平比较高,各项消费支出均要高于其他三种地形区的农村居民,但其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提高平原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关键在于要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商品供给结构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满足农民对高档衣着、高档耐用品等享受型商品的消费需求。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硬环境。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还需与之配套的硬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电网,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合理收费兴修水利,真正做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一点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相对较落后的山地区来讲尤为重要。按照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努力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基金,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使农村逐步具备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条件,以发挥其消费潜力。

4.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消费预期。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结构要求有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后盾,然而长期以来,湖北省政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给予的财力支持不足,农村五保户供养、社会救济、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措施起步较晚,且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基本上仍是农民互助互济,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及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强其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解除农村居民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1] 李国柱,张举刚.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8).

[2] 张文爱.基于EL ES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3] 常春华.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0).

[4] 程静,彭必源.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8(7).

Abstract:By applying ELE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s of Hubei Provi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ifference is obvious between the people of plain,hills,basaltland and mountain.To optimize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Hubei,we should adopt different economic policie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EL ES;rural households;consump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ural Households’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Hubei Province by ELES

Xiao E’f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F126.1

A

1671-2544(2010)01-0103-04

2009-09-2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7d356)

肖娥芳(1979— ),女,湖北汉川人,孝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数量经济学硕士。

(责任编辑:胡先砚)

猜你喜欢

山地区平原区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柴北缘牦牛山地区辉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柴北缘阿木尼克山地区斑岩系Cu、Mo-Pb、Zn、Ag-Au成矿模型初步研究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河北省平原区新近系热储回灌的可行性与前景分析
河北省平原区馆陶组热储地下热水动态特征
保定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腊尔山地区苗族“巴岱”仪式音乐个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