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势条件分析

2010-10-23周玉亮陈雨海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枣庄枣庄市生态农业

周玉亮,陈雨海

(1.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与优势条件分析

周玉亮1,2,陈雨海2

(1.枣庄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2;2.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 271018)

本文全面介绍了枣庄市概况和农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优势条件.

枣庄市;生态农业;制约因素;优势条件*

0 引言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1年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对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示范,对形成富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和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较为广泛的阐述为: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1]

1 枣庄市概况和农业发展现状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和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铜山县、邳州市为邻,西、北两面分别与济宁市微山县和邹城市毗连.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和滕州市等6个区(市),17个街道、44个镇、3个乡,386个居委会,2013个村委会,总人口380万(2007年).[2]

1.2 自然环境

⑴地貌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本区地貌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和沼湖洼地三种主要地貌型,其中低山丘陵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4.6%,山前平原占26.6%,洼地占18.8%.

⑵土壤 本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5213874亩,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

⑶河流 枣庄市河流属淮河流域南四湖东区,受地形控制,河流大都由东北低山丘陵向南流入南四湖和京杭运河,境内主要河流25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 1条.京杭运河流经枣庄的韩庄运河为枣庄市最大河流,是南四湖和本区的骨干排水和运输河道.

表1 枣庄市主要河流基本情况Table 1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iver in Zaozhuang

⑷气候枣庄市位居内陆,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四季分明.年太阳总辐射为118.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总辐射时数2386.5小时,平均气温13.9℃,≥10℃积温为4566.9℃,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300天以上,小于零下10℃的日数不足10天.年均降水量为81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3]

1.3 自然资源

⑴土地资源枣庄市土地总面积为456.32千公顷.其中:农用地335.75千公顷、占总面积的73.6%;建设用地109.24千公顷,占总面积的23.9%.[4]

⑵矿产资源枣庄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32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

⑶水资源枣庄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天然资源量6.96亿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7.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模数15.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十里泉、清凉泉、金沙泉、荆泉是比较大的地下水源地.枣庄自建国以来共建水库130座;岩马和马河两大水库,还能引蓄一部分客水供给本区;濒临南四湖之利,每年可引水1.6亿立方米.[2][4].

1.4 农业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93.21亿元,其产值结构比例为64.4:2. 2:26.1:1.9:5.4.粮经比例为68.9:31.1.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89万公顷,总产量182.71万吨.植树造林6040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048公顷,新育苗474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54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2%.本年有效灌溉面积新增3.39千公顷,增加除涝面积1.86千公顷,本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新增3.24千公顷,本年节水灌溉面积增加6.65千公顷.农用机械总动力254.12万千瓦.拖拉机3712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106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48.8%;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分别为4403台和1554台.全年农村用电量23.25亿千瓦时.化肥使用量(折纯)21.62万吨.[5]

表2 2009年枣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Tab le2 the to ta l y ie ld o f them ain c rop s in Zaozhuang

?

2 枣庄市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2.1 耕地减少口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产负荷越来越重

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资源,18亿亩是国家耕地资源的红线.随着枣庄市人口的惯性增加,非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枣庄市耕地资源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即便是把新开荒地和园地改为耕地的面积统计在内,以2002年为起点,到2007年末枣庄市耕地资源减少了近5000公顷,其中,国家基建用地、乡村集体用地及农民建房用地是主要原因.2007年末枣庄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6公顷.

⑵人口持续增加枣庄是因煤而兴的城市,近年来,同全省其他城市一样,枣庄市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速的同时,人口规模也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38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万人.从枣庄市人口变化情况来看,农业人口呈逐年降低,非农业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截至2007年末枣庄市农业人口121万人,非农业人口259万人.总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加之耕地资源的减少,必然给枣庄市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3]

2.2 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不足,且分布水平不均

考察土壤养分含量的指标比较多,一般而言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特别是N、P的重要来源,而且土壤有机质使土壤具有保肥力和缓冲性,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全N含量不仅用于衡量土壤N素的基础肥力,而且土壤全N含量还能反映土壤潜在肥力的高低,即土壤供N的潜力.土壤中速效P和速效K供应状况对于施肥有着直接指导意义,因为通常用土壤中速效P和速效K含量作为土壤供给当季作物吸收的P、K量.

调查表明,枣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N、P极度缺乏;K素含量较缺;土壤速效B缺乏比较突出;速效Zn缺乏表现不一;速效Cu缺乏较轻;速效Fe、M n含量较高.总的来说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整体肥力较低.建议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用地、养地结合,培育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在补充K肥的基础上增施N肥、P肥和微量元素.[6](P38~39)

表3 枣庄五区一市耕层土壤养分含量Table3 Soil nutrient con tent of surface soil at adistrict and 5 cities in Zaozhuang

?

2.3 林业产值低,林木质量差

枣庄市的现状森林覆盖率虽基本达到31%,但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木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枣庄市林业生产中以防护林为主,2007年防护林面积5583公顷,经济林和用材林总计1692公顷,人工造林面积7308公顷,育苗面积558公顷.而2007年全市农村集体、农民采伐木材消耗蓄积量39769立方米.本地木材供应量较少,木材需求主要以外地输入为主.

2.4 水资源承载力较弱,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严重

枣庄市经过长期的煤炭、石膏开采,不少地方成了大面积的塌陷地、塌陷坑.尽管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到31%,但水土流失的情况依然很严重,再加上采石、开矿、挖沙、砍伐等,每年又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枣庄市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目前,全市微度侵蚀面积1928.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4%;轻度侵蚀面积1221.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6.9%;中度侵蚀面积651.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4.3%;强度侵蚀面积39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7%;极强度侵蚀面积256.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6%;剧烈侵蚀面积9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2][3]

2.5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程度有增无减

作为资源开发型城市,枣庄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远比其它城市大.工业生产特别是造纸、化工、煤炭、水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对土壤、空气和水体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主要河流水质均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大中型水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较重,距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保证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7]

2.6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相对较低

枣庄市自然灾害种类主要包括:旱灾、涝灾、冰雹、冻灾、干热风、龙卷风等.由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近几年来,枣庄市降水锐减,降水量平均为400多毫米,旱灾频频发生.目前枣庄市的水利工程,有40%左右为70-80年代兴建的应急工程,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并削弱了减灾抗灾能力.

3 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3.1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枣庄境内年均气温高、热量丰富、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多东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年平均气温在13.6℃~14.2℃.年光照时数2300~2500小时,无霜期达200天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毫米.

3.2 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关联度高

枣庄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煤、铁、铜、铝土、石膏、石英石、衡土、陶土、粘土、蛭石、大理厂、花岗岩、石灰石、磷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的高度发达,使枣庄市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生、伴生资源开发产业不断兴起,为产业间的横向耦合,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3 基础设施完备,发展迅速

枣庄市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能源供应充足,金融、购物、文体娱乐设施体系健全.全市客运线路发展到303条,客运班车除通达省内所有地市和市内所有乡镇外,还可通达京、津、冀、豫、沪、皖、苏、浙等8个省市的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京沪铁路纵穿枣庄西部,枣薛支线与京沪铁路相交于薛城.京杭大运河境内航道68.5公里,境内共有港口53个,年吞吐能力达500万吨.邮电通讯已采用现代化的光缆、微波和数字程控交换设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4.1万门.电力拥有坑口发电厂10座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年发电量150多亿度.城市供水、供气、供热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星级宾馆涉外服务功能日臻完善.[2][3][4]

3.4 区位优势明显

枣庄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南北过渡地带,又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206国道、京杭大运河和设计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枣庄具有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科技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同时,由于自身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首选目的地.

3.5 政府高度重视

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的建设工作,大力实施《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枣庄市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无公害生态型农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管理,严格大气、水、土壤等监测,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实行无害化处理,农产品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已发展到93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1.5万亩.建成峄城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滕州市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

当前,随着枣庄地区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枣庄市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此外,枣庄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马铃薯出口基地,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有利于克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农产品非关税贸易壁垒,开拓新的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种类和市场份额.

[1]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枣庄市人民政府,枣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枣庄年鉴(2008)[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8.

[3]枣庄市人民政府,枣庄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枣庄年鉴(2007)[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7.

[4]枣庄市政务门户网站..http://www.zaozhuang.gov.cn.

[5]枣庄市统计局.枣庄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2009.

[6]盛积贵.枣庄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38-39.

[7]枣庄农业局.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G].2005年11月.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and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Zaozhuang City are be summarized.The advantage restraint factor and condition to develop eco-agriculture in Zaozhuang Cit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words:Zaozhuang City;ecological-agriculture;restraint factor and condi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 Restraint Factor and Condition to Develop Eco-agriculture in Zaozhuang C ity

ZHOU Yu-liang,CHEN Yu-hai
(1.College of Zaozhuang,Zaozhuang 277160; 2.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S181

A

1004-7077(2010)02-0108-05

2009-02-08

周玉亮(1976-),男,山东临沂人,枣庄学院教师,山东农业大学2006级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农业研究.陈雨海(1962-),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研究.

[责任编辑:胡勤忠]

猜你喜欢

枣庄枣庄市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山东枣庄市核果类果树研究所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意料之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