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推动

2010-10-20

市场周刊 2010年8期
关键词:文博会珠三角文化产业

夏 明

第六届深圳文博会前不久已在深圳会展中心降下帷幕。本届文博会观众达到367.49万人次,总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合同成交额近348.72亿,比上一届增加了近一倍。无论是人气指数还是成交指数都有了进一步提升,展会的权威性,影响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也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一股暖意春风。

在此次文博会上,记者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深圳文化产业在制度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如果让您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对深圳的印象,您会用哪几个词?

张晓明:提起深圳,我会用改革开放、创意之都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个城市。我想这就是深圳这个城市的特质。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3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不仅从一个边陲小镇蜕变成今天的现代大都市,也从一个被人称之为“文化沙漠”的地方成长为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城市。深圳从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城市发展战略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您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什么看法?

张晓明:我对深圳文化产业最早的印象,是它的动漫产业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比较多。深圳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但原创的东西并不多。我对深圳有进一步的了解,是它成为“设计之都”之后。深圳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产业方面发展很快也有优势。如今,深圳的设计产业很发达。我对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就是近年来国家级的文博会在深圳落户——这也是基于深圳在珠三角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圳拥有对外开放30年的优势,而且创新的气氛也很浓厚,所以在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布局中,特别适合做对外营销,对外展示的窗口。

另外,深圳在制度创新上,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并没有很多存量的文化资源,它也就没有很多传统的文化机构需要管理,所以在这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深圳就站到了最前沿。其他内地城市还在为三局合并而苦恼的时候,深圳则很轻松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把体育、旅游等部门也整合进去了——深圳叫“七局合并”。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深圳呈现出我国未来文化体制管理有可能出现的一个前景,即大文化管理委员会。深圳理顺了文化管理体制,对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您曾经说“深圳成为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对深圳而言意味着什么?

张晓明:文化产业用产业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既是一个消费服务业,又是一个生产服务业,它既是最终的文化消费产品,满足人们的最终精神文化需求,也能生产出满足相关行业生产者需要的投资品和生产品。比如设计业就是服务于服装,建筑等相关行业的文化产业。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金融危机也推动着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在这个转型中,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变得非常明确和明朗。这一点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非常集中的地区,但它一直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获得的附加值也比较低。金融危机逼着中国低端的制造业要向中高端走。当然这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改进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获得高技术附加值,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获得高文化附加值,加强设计,加强品牌,通过输入创意来提升自己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深圳获得“设计之都”,标志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在升级,说明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连接的部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说,深圳获得“设计之都”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联合国把“设计之都”授予深圳,也说明国际上看好珠三角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一个实质性进步。

对深圳而言,“设计之都”意味着它将在这一轮珠三角制造业升级中承担龙头作用。我最近到深圳看了一些创意园区,发现他们的模式做得非常好。园区聚集了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设计公司,紧挨着他们的周边,有非常成熟的制造业,这些制造业对设计有很强的需求,形成了地理上非常接近、产业上又互相扶持的一个聚集区。这个模式非常好。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机会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您说“中国文化产业能够助推经济转型,广东有机会成为最大获利者”,对深圳而言,这个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张晓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的表现比较抢眼,像电影,新媒体增长都很快,这也说明了经济危机中文化产业有“口红效应”。但对文化产业而言,更大的机会出现在它的生产服务方向上。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珠三角是制造业最聚集区之一,也是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同时也是产业升级要求最强烈的地区,所以文化产业在珠三角发展的空间就比较大,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也非常明显。对深圳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机遇我认为深圳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深圳是移民城市在应对挑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如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形成热潮您认为在这种热潮中应当怎么做?

张晓明:这些年我国文化产业确实发展很快,在金融危机中又逆市增长,所以这两年全国对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带有我国经济发展中共性的矛盾和问题。在金融危机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出口和内需的失衡等等,而文化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发展方式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增长主义、互相攀比等特点——这体现的是一种传统型的发展观,谋求的是数量和速度的发展。比如我国动漫产业在2009年已经超过17万分钟的生产量,大大超出了日本的动漫产量,但这个动漫产量并不完全是市场需求带来的,其中大量的是政府财政买单。

经济转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文化产业必须在新的发展方向上寻找到新的发展动力,也就是要从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去寻找新的动力。在今年的“文化蓝皮书”中,提到几个结构调整,这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结构调整。每一种调整都会释放出新的发展动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再像前一个十年那样,靠政府、资金扶持,房地产补贴来推动。

我认为,发展方式的不台理是文化产业最大的隐忧。健康的产业化之路要靠开放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八这种内生的动力来推动。

文化产业要在鼓励原创上多下功夫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金融危机来袭,文化产业有危更有机。您认为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文化产业有重大的发展机会,那么深圳该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会,有何优势和短板?

张晓明:我认为,这一轮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和数字化信息产业互为表里,文化产业是内容,信息产业是手段。数字信息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手段,技术表现的则是文化内容。这次金融危机正推动着数字化信息技术走向大规模商用,文化产业在这轮数字化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中会获得重大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

深圳在生产服务方向、文化产业和数字化结合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深圳有许多高科技企业,非常适合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产业。在出口方面,深圳具有第一文化出口平台——文博会,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深圳的短板就是原创性还不够。对于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原创的创意是非常重要的。从长远来说,深圳的文化产业要持续发展,还是要在鼓励原创上多下功夫。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在这一轮重大机遇面前,该如何做?

张晓明: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政府的推动、政策的鼓励,这样的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的合理性。所以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有体制性释放。政策性推动的特点,实际上真正依赖于市场内生力量而创造出来的相对少一些,这样的模式会形成政府对文化产业过多的干预和过度保护。

我认为,下一阶段政府应该从直接出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转变为打造文化环境,制定文化政策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以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势降低市场准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深圳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到十年怎样才能走得更好?

张晓明:首先要把有品牌、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做好。深圳目前最大的文化品牌是文博会,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它不但是产品展示平台,产品交易平台,也正在变为文化资本的融资平台,重大项目的孵化平台与合作平台,一旦这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深圳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就会更加突出。文博会在未来五年也面临转型,如何以更专业的方式来运作是它面临的一个问题。另外,深圳应进一步加强设计业的支持力度,设计业是非常适合深圳的文化产业,它的发展对整个珠三角的发展都有很大支撑力。

猜你喜欢

文博会珠三角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成交约2241亿元
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圆满落幕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闭幕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