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义原型和通感现象看语言的有界和无界
2010-10-20邓涵允
邓涵允
【摘 要】词义是有原型的,是词语活用的基础。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在通感的语义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决定了通感现象所体现的语言的有界和无界。本文试图通过通感现象的词义原型来分析语言表达中的有界和无界,从而说明语言的界性是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词义原型 通感现象 有界 无界
通感(synaesthesia),又称联觉,本属一种心理现象。《牛津英语词典》中将synaesthesia解释为一种特殊的隐喻,“运用有关某一感官印象的词项描述其他感官印象”(Terms relating to one kind of sense-impression are used to describe sense-impression of other kinds)。《辞海•语言学分册》里提到:“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写、说上当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成领会到的乙感官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所谓感官的有界性,是感官位置明显,轮廓分明,空间上的有界,正所谓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所谓感官的无界性,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所谓面红耳赤,一把鼻涕一把泪。“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种不同感觉之间短暂的互通,在语言符号上必有其呈现形式,随而出现语言中的通感现象。因此,在语言的有界和无界问题上也可以得以启示。
在日常词汇中,有很多是在通感心理作用下构成的,如:冷笑,冰冷,冷言冷语,苦笑,热闹,热情,英语热,香甜,甜言蜜语,辛辣的讽刺,酸溜溜的话,英语里亦有a loud shirt (过于花哨而引人注目的衬衫),quiet color(朴素的颜色),cold words(冷言冷语),hot debates (热烈的争论),piercing cry (刺耳的叫声),sweet smile(甜蜜的微笑)等。那么这些通感词汇所表达的意义有什么因素决定?这就涉及到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原型理论。
一、通感现象词义原型的界性的基本假设
从感官的有界和无界可以设想,感觉也具有有界和无界之分,相对应的语言词汇也有有界和无界之分。但是,作为认知主体,正常人可以区分感官的有界性,但是感官的无界是有一定条件的,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感官的相通性的认识和感觉在不同情景下是不一样的。相应的,对表示感觉的词汇的认识和使用也有不同。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彼此相通,互相影响就是通感现象。它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即对一个感官的刺激也引起其他感官产生相应或不同的反应,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大脑相应部分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了共鸣和联想。那么,如何看待有感官的界性而引起的相应的感觉类的词汇表述的界性呢?
近代的哲学家威特根斯坦(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家族形似性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共同的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相同,它们依靠家族相似性同属于一个范畴。而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原型(prototype)就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ifferent degrees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鸵鸟和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
原型性可以被看作是词汇意义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基础,它代表了词义的习惯性或规则性的一面。词语是有原型的,是词语活用的基础。 Jackendoff(1983:121)指出,说明词汇意义需要三种条件:1、必要条件,如“红色”必须包含颜色这一必要条件。老虎必须至少包含“事物”这一必要条件。2、中心条件。如颜色概念中的色彩的程度,“杯子”的高度和宽度等,这些条件描述一个核心的或中心值。3、原型条件,如“游戏”的“竞争”条件,老虎的“有条纹”条件等。这样的原型条件相当于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概念。词语在哪一方面突出哪一方面,其中的差异很大。例如,亲属关系词语指纯粹涉及必要条件,而对颜色次来说,中心条件起到决定性作用。(束定芳 2008:73)
眼、耳、鼻、舌、身赋予我们视、听、嗅、味、触等感觉,使得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感觉世界之中。不同的感觉虽经由不同的感官获得,然而在我们的感觉经验里,它们是彼此沟通、相互联系的。
因此,通感现象词义原型界性的基本假设如下:1、修饰感觉类的形容词原型义项,对于每种感觉时,在程度上是无界的,而在范围上是有界的;2、这些词用于修饰其它感觉时,是该词的边缘义项,无论在程度上或者在范围上都是无界的。
二、语言的有界和无界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属性或者性质的影响。沈家煊指出事物能够有有界和无界之分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举例说明一张桌子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有一定的边界,它是一個“个体”是有界事物,相反,水也要占据一定空间,但没有一定的边界,水不是一个“个体”,是无界事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界事物的内部各组成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有十分固定的位置,缺一不可,紧密相连,所以有相对复杂的外形,有相对固定的功能.由于有界事物的无伸缩性,其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无界事物与之相反,外形不固定,但无界事物有同质特征。性状的有界和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就是形容词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之分(沈家煊 1995:376)。后者总是有一定的量点或者量段。状态形容词“雪白”“慢腾腾”因为是量点,所以不能像性质形容词“白”和“慢”那样再加“很、非常”这样的程度副词修饰。没有“很雪白、非常慢腾腾”的说法,而“很白,非常慢”已由量幅变成量点。
其次,语言的界性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视、听、嗅、味、触这五种感觉的强弱可以相通互借,但是原型义项决定了其有限性,而其互通互借由决定了其无限性。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这五种感觉的互通互借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允许的。如:甜甜的声音,有原来的味觉,用于听觉。但是我们不可以说甜甜的景色,即用于视觉。这说明通感的无界也是受到人的经验制约的。有界和无界都是相对的。由通感现象的有界与无界是有条件的语言的有界和无界是有条件的,是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的制约的,是由人的经验决定的。
综上所述,通感现象的词义原型理论反映了语言的界性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语言的有界和无界是相对的,判断的标准不同,那么界定的性质也不同。人类在与客观世界的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层面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区分,这也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思维的本质。
参考文献:
[1]F.Ungerer and H.J.Schmid. 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
[3]钱钟书.《七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