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浅谈
2010-10-20马海燕
马海燕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小学语文 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本人就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谈一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在创新教育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去体验创新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博专结合的综合型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这样才能在实施创新教育的时候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其三,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四,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人格特征。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不守旧、不从众、不随波逐流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师必须扬长避短,合理取舍
全面领会教材,合理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实践。可以改变过去以课文先后顺序逐课学习的做法,将一个主题单元组织起来,即把一个单元作为整体来设计、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三、语文教师要启动积极的评价方式,创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的结合。评价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感情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以《鸟的天堂》为例,在学习了榕树的“大”“美”的特点后,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5—8自然段,其他学生闭眼想象榕树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表达了不同的感受:生A说:“这棵树像个绿色的大帐篷和我们的院子后的树差不多。”生B说:“这棵树像一片树林。”生C说:“榕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小岛。”生D说:“大榕树是一座绿色的小山。”……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充分证明:只要教给学生方法,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引领充满灵气的心去展开想象,学生的个性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四、语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情感会逐步加深,特别是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学生一旦体验到实践的成功,其动力就會越来越大,学生的点滴进步有时自己是觉察不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即使给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更加发奋的学习,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永远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用我们的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改革的内涵。